畫筆村

畫筆村

畫筆村,是湖南省懷化通道縣溪口鎮下轄的建制村,畫筆村位於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縣溪口鎮西北部,東與溪口村、北山村相連,南與坪頭交界,西與下寨村、北麻村毗鄰,北與羅城村、縣溪地宅包里村接壤。

全村國土面積土地面積32000畝,其中耕地1478畝,林地、河流、魚塘等30522畝,現有常住人口1576人,主要民族有苗、侗族,語言有二里話、客話、侗話、等方言。

畫筆村有10個村民小組,面積23.42平方千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湖南省通道縣溪口鎮畫筆村
  • 管理單位:溪口鎮人民政府
  • 隸屬:溪口鎮
  • 區劃代碼:431230106208
  • 郵政編碼:418000
  • 行政級別:村
  • 始建年代:元代以前
  • 主要民族:侗、漢、苗
  • 主要姓氏:陸
  • 傳統建築:31
  • 郵政編碼:418000
傳統村落現狀,基本情況,歷史遺存,民俗特色,生態環境,歷史沿革,杉木古樹群,古碑現考,梓 橦 宮,後 龍 碑 記,永 定 章 程,大事記,
畫筆村畫筆村

傳統村落現狀

基本情況

畫筆村境內峰巒疊翠,溪河交錯。境內海拔最高點位於三層界,862 米,是畫筆河的源頭,畫筆河水由北向南流,經畫筆村大元界組、下羅城組、茶溪組、浪塘組和坪頭村大沙組流入洋須河。畫筆村距包茂高速 20 公里,溪羅公路 951 鄉道穿村而過,全村公路里程 23 公里,交通便利。
代表性建築:
陸自秋宅,建國以後;
梓橦宮,元代以前;
顯應祠,明代;
陸居浩宅,清代;
陸大元宅,明代;

歷史遺存

所謂“一方山水養一方人”。村落建築反映了原住民的文化理念,也折射出當地的民風民俗。經統計,有清代民居 11 棟,民國後民居 254 棟,清代家祠 2 座。由於畫筆村歷史悠久,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歷史遺蹟,有明朝應天橋遺址(石碑),清乾隆時期的將軍橋(見於綏寧縣誌)、梓潼宮遺址(石碑)、寨門(見於千祥雲集)、寺廟(石碑)、回龍觀遺址、井、石碑、碾磨房遺址、集市遺址、墓葬群和石板路等。
1.3.1 古寨門
畫筆團寨 2 個古寨門,均建於清乾隆時期。寨門為左右對稱結構,大門上方正中懸掛著“千祥雲集”的匾牌,牆體由青磚砌築,上面雕刻有吉祥寓意的花紋圖案,經過兩百多年的雨打風吹,有些裂痕。內部的柱子和橫樑均由純木打造,未用一釘一鉚,卻未有腐蝕現象,柱子基座上刻有虎豹等圖案,這充分體現苗族人民的智慧。
千祥雲集古寨門千祥雲集古寨門
1.3.2 古廟
畫筆村廟宇 2 處。南端山腳下寺廟始建於乾隆年間。從建寺至今,香火鼎盛,一直都是周邊村民祈福許願首選。寺廟旁邊還矗立著一棵有古柏,樹齡 600 年以上。
1.3.3 將軍橋
畫筆“將軍橋”名字的由來,源於清朝乾隆年間從畫筆團寨走出的一位將軍——陸朝福。陸朝福自幼立志報國,堅持到團寨中的陸氏家族祠堂讀書習武,而寨中十字河南端石板橋是必經之道。寒來暑往,穿行在石板橋上的陸朝福也由一個小孩成長為文武雙全的青年。他被保舉到陝西太原從軍,逐步由士兵升任軍功撥補千總,直至陝西參將(正三品),成為方圓百里人們的驕傲,被譽為“一世威名震太原,皇恩浩蕩光畫筆”。於是,為了銘記這段歷史,激勵後人奮發向上。老百姓將這座石板橋稱為“將軍橋”並延用至今。1984年,陸氏家族在十字河南端石板橋原址上進行了修繕和擴建,形成了現在的石拱橋。
畫筆將軍橋一湖南地方志綏寧縣誌畫筆將軍橋一湖南地方志綏寧縣誌
1.3.4 古石板橋
畫筆村仍存 6 座古石板橋,這些古石板橋大多寬 1 米,長 3 米,厚 20 一 30 公分,橋墩均用規格大體一樣的四方青石塊堆砌而成。這些石板橋歷經幾百年的風雨洗禮仍保存完整,至今仍是村民上山下山必經通道。
1.3.5 古石碑
石碑在民族文化的傳承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石碑可以用來記事、記功、警醒,能夠把民族文化一代代傳承下去。畫筆村現存古石碑 8 塊,這些古石碑不但內容多樣,有記載應天橋的,有關於梓橦宮修建經過的,有記載捐資功德的,還有記載保護生態環境的,而且歷史悠久,主要為明清時期樹立。其中有一塊長 1.5 米、寬 0.8 米、厚 0.1 米的石碑,為大明天啟三年十月初八(即 1623 年)樹立,距今 394 年,仍保護完整,字跡清晰。石碑兩端用大塊板頁岩砌築,周邊刻有“花紋”,上端刻有“動物”“蓮花”圖案。碑文詳細記載了應天橋的修建,並出現陸氏“進”字派(字輩 15 代),對研究畫筆村陸氏的遷居時間提供了現實依據,同時也為研究希聲公、德晟公的後裔遷徙提供參考。石碑刻字多用楷體或隸書,簡樸端莊,筆法流暢,較好地傳承了中國書法藝術。
畫筆村
1.3.6 古涼亭和古城牆
涼亭,傳統木結構單體建築之一,修建於路旁供行人休憩。畫筆村古涼亭有 11 個。其中,有一座幾百年歷史的木結構涼亭,涼亭正方懸掛著“吉慶滿堂”的牌匾,見證著村莊的時代變遷。古涼亭旁有一面古城牆,牆體仍保存完好,距今歷史,暫無從考證。
1.3.7 古墓葬群
陸氏古墓葬群有 3 處。從陸氏家譜分析,陸氏古墓葬群從 1340 年始建,既是地名(水口山又名當峯宅),又是陸氏祖墳地,這裡安葬有陸朝福參將的父親等宗親祖先,距今已有近 700 年歷史。

民俗特色

畫筆村作為少數民族村落,存在很多具有本土特色的習俗。主要有香慶、趕山、鄉戲、三月三、端午拜岳母、放排、燒炭、殺年豬、吃年飯、祭祀和嫁女等,這些習俗貫穿一年始終,且代代相傳,不僅營造了濃厚的民間文化韻味,而且成為當地人民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下面簡要介紹嫁女習俗。
女方在選定出嫁日後,要在出嫁前哭上三天三夜,稱為哭嫁。一哭母親懷胎不易,二哭父母養育艱辛,三哭長輩教誨之恩。出嫁前一天,新郎帶領十多人的迎親隊伍前往新娘家,其中含兩名未婚少女當伴娘。抵達新娘家大門後,新郎邀請一位有威望、有涵養的人前去回復新娘的要求,完全回答正確方能進門。進門後,兩名未婚少女分別將盞馬燈放在神龕兩旁,
畫筆村
燈火從新郎家至新娘家再返回新郎家都不能熄滅。新娘出門時,要跟長輩一一拜別並贈送禮物,長輩一般會給予回禮,表示不捨和祝福,她還要跟兄弟姐妹一一告別,然後由兄長將新娘背出門,到達新郎家後,要經過三道關口方能完成婚禮,首先在大門前舉行驅邪儀式,然後進入堂屋跪拜祖先,接著跪拜父母並奉茶,最後方能進入洞房。第二天新娘必須早起給公公婆婆打洗臉水,煮第一餐飯,以示敬意。第三天新娘回門,並在父母家住宿兩個晚上方能回新郎家。

生態環境

1.5.1 動植物種類多樣
據調查,畫筆村有以馬尾松、甜櫧為主的針闊混交林,有國家一級保護植物水杉、紅豆杉,二級保護植物閩楠、銀杏、金蕎麥、野大豆,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白頸長尾雉,二級保護動物豹貓、白鷳、紅腹錦雞、松雀鷹、白尾鷂等。
1.5.2 古樹豐富
畫筆村古樹群有 6 處。規模較大的有古杉樹群和甜櫧古樹群。古杉樹群位於畫筆村後龍,有 5 畝左右,共 186 株。2013年 11 月 11 日經烏魯木齊沙漠氣象研究所張同文取樣鑑定,得出最年長的杉樹樹齡 368 年以上。據當地一位 89 歲的老人介紹,全村都視該古杉樹群為神靈,能護佑全村百姓安康。與畫筆團寨連片的金盆嶺甜櫧闊葉林,面積 1030 畝,經通道縣林業局高級工程師楊昌岩,工程師陸明鑫、李進斌進行實地樣地(25Χ25 米)測算,每畝有甜櫧古樹 8 株,總計 8240 株,其間還夾雜樟樹、楓香、馬尾松、楊梅等。這些古樹得以保存下來,與畫筆村世代相傳的“保護樹木就是保護自己”生態理念息息相關,村里現存一塊立於光緒二年十二月十四日的石碑,碑文《後龍碑記》上清楚記載“禁止破壞樹木,違者……”等字樣。此外,寨子中的古銀杏樹又是一道獨特的風景。銀杏樹又名白果樹,古又稱鴨腳樹、公孫樹,為國家二級保護樹種。據測算,古銀杏樹樹齡 800 多年、地徑達 1.5 米的銀杏樹。
千年古樹一銀杏千年古樹一銀杏

歷史沿革

畫筆村位於溪口鎮西北部,東南西北分別接鄰本鎮溪口村、坪頭村、北麻村、羅城村。畫筆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的古老村落,祖先在這片肥沃的土地上居住生活勞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男耕女織,拓荒墾田,經過漫長歲月的演化,姓氏子孫的繁衍生息,逐漸形成了村落。
春秋時,畫筆村屬楚國黔中郡。秦為象郡(析黔中郡地置)鐔成縣地(今洪江市黔城鎮)。西漢為武陵郡(改秦黔中郡置)鐔成縣地。東晉為武陵郡舞陽縣(鐔成縣併入)地。梁為南陽郡(析武陵郡置)龍剽縣(舞陽縣更名)地。
隋唐時期。隋為沅陵郡(南陽郡易名)龍剽縣地。唐朝貞觀十一年(637),始名徽州。大曆十二年(777)為西原蠻潘長安所占,成為溪峒州。大和年間(827-835)回歸唐朝,改為羈縻州。五代十國,後梁(907一923)乾化元年(911)歸服楚國,稱十峒,隸敘州。南唐保大八年(950),楚國在縣境北部置武陽砦,亦隸敘州。後周顯德年間(954-960)復名徽州(今綏寧),為溪峒州。
宋元時期。北宋慶曆元年(1041)歸宋,復為羈縻州。熙寧五年(1072),宋辟關峽砦與武陽砦一併隸邵州。九年廢羈縻徽州。宋朝,元豐四年(1081)在徽州地置蒔竹縣,隸屬荊湖南路之邵州,溪口屬蒔竹縣。宋元豐六年(1083),蒔竹縣改隸屬荊湖北路之誠州。宋元豐八年(1085),飛山蠻恢復溪峒徽州,朝廷析蒔竹縣南部置臨口砦。宋崇寧二年(1103),恢復蒔竹縣,當年改名綏寧縣,隸屬邵州。宋崇寧五年(1106),拓臨口砦為臨岡縣,隸屬武岡軍。溪口隸屬臨岡縣(現通道縣萬佛山鎮所在地)。南宋紹興三十年(1160)廢臨岡縣,併入綏寧縣,溪口隸屬綏寧縣。元朝,溪口隸屬湖廣行省武岡路綏寧縣。
明清時期。明朝洪武三年(1370),綏寧縣改隸屬靖州。實行鄉、都、里、圖、峒、團制。溪口屬綏寧縣上下都的下里,溪口為里治所在地。清朝,清朝初期沿襲明制,溪口屬綏寧縣下里。康熙十一年,改行鄉、甲、團、都、里制。溪口屬綏寧縣下都的下里,溪口為里治所在地。乾隆十九年(1754),綏寧縣上里改稱上一里,下里改稱上二里,溪口為上二里里治所在地。
民國時期。民國十七年(1928),開始施行區、里、保、甲制。溪口屬於綏寧縣第三區(區公所駐溪口)的上二里。民國十九年(1930),縮編區,擴編鄉,至民國二十二年(1933),上二里改稱上二鄉,上二鄉又分溪口鄉、畫筆鄉。溪口鄉公所設在溪口的靈官廟正殿。畫筆鄉鄉公所設在畫筆陸氏外家祠,市場設現陡岩塘沙坪。隸屬綏寧縣第二區(區務公所駐東山)。民國二十六年(1937),縮編鄉,溪口與畫筆合併為溪口鄉。民國二十七年(1938),改區為督導區,並34鄉4鎮為24鄉1鎮,溪口鄉改稱綏寧縣上二鄉(鄉公所駐溪口)。民國二十八年(即1939年2月),上二鄉更名為溪口鄉。
民國三十五年(1946),縣下實行區、鄉、保、甲制。屬於綏寧縣第七區杉溪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成立臨時綏寧縣人民政府,行政區劃沿用舊制。1950年10月20日,綏寧縣人民政府正式成立。1950年11月,廢除了鄉、保、甲體制。全縣設區,溪口隸屬綏寧縣第七區人民政府(區人民政府駐東山)。1951年6月,綏寧縣第七區分置為第九區和第十區。第十區人民政府駐杉木橋,在歸隱寺辦公。此後,第十區公所轄溪口、樂安鋪、文江、杉木橋、龍塘、羅城、坪頭、下寨、北麻、北山、馬家、北堆、聯團等十三個鄉。1953年初,第十區人民政府從杉木橋(歸隱寺)遷入溪口新辦公大樓(地址現溪口鎮中心校)。6月“區人民政府”易名“區公所”。1955年4月,序號區名改區人民政府駐地地名,第十區改為溪口區,溪口鄉隸屬溪口區。1956年6月,撤區編大鄉。溪口區13個鄉編為溪口和樂安鋪二個大鄉。溪口鄉管轄區不變,隸屬溪口(大)鄉。1957年3月7日,溪口(大)鄉整體從綏寧縣劃入通道侗族自治縣管轄,隸屬湖南省黔陽地區。1957年秋後,撤銷鄉,成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1958年10月,實行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組織形式。溪口(大)鄉,成立“溪口人民公社”。人民公社下設生產大隊,大隊下設生產隊。1984年,改行鄉(鎮)、村制,撤銷人民公社稱鄉或鎮,生產大隊改稱村,生產隊稱為村民小組。1999年9月,經湖南省民政廳批准,溪口撤鄉建鎮,2000年3月17日,正式成立溪口鎮。2016年1月,通過行政區劃改革,將溪口鎮與杉木橋鄉合併溪口鎮,設14個建制村,畫筆村為通道縣溪口鎮轄村。

杉木古樹群

湖南省通道縣溪口鎮畫筆村自然團寨後龍有5畝的古杉樹群,總株數186株,北緯: 26°24′00.93″、東經: 109°48′12.89″
古杉木群古杉木群

古碑現考

梓 橦 宮

當界梓橦文昌帝君,仙跡也,人而神者也。奉命元始之佐(右),太乙之尊法演琉璃宮中,顕應鳳凰山上,神名高榮,極德被西土,屢世還陽,脫化金枝玉葉,歷登仕宦,出入義路禮門,所以秉姿殊尤,慧性敏捷,此雷神上滅往,聖之薪傳,振聾發聵,齊世牗民,下開來序之文運,是其宏獎士類,樂育人材者,大有㘦於世者也,且童君主(而)存者為惡。返而歸者為正神,真府之鑑觀,有赫虛空之評騭無私,彰善癉惡,錙銖不爽,非所謂人而神者,與我(共)生,君脫* *帝君之苦想思,神功之浩蕩,讚揚莫罄,仰慕無窮,爰約二十餘人同心起會,以備祭祀,各觧背資農置田,以補東修厥,後募化眾共亦補東修*,舉人交尉起儒風丕振是為序。
梓潼宮遺址一石碑記載於大清嘉慶六年梓潼宮遺址一石碑記載於大清嘉慶六年
丁巳年道士頭人得買水沖田一丘,討谷四石五斗,載之四分,永遠作未修之資。(劉海姣譯)

後 龍 碑 記

蓋山聚水環,惟吳鄉之佳境,然峰巒迴轉,固天地之莊成耳,是以先人卜居於此地建基立業由來以矣。故星羅繍錯,非若異性而連疆,原屬同宗而共脈,則子孫之繁衍實由龍氣之鐘靈也。於今渺法無知者,或於後龍鋤山挖土傷龍體洩靈氣,誠足感慨太息矣。爰是合族共商老幼同心,欲定封禁一切竹木杉欉等樹,並嚴禁毋許砍伐,或有雕岩斬腳焚山拓土傷動龍神,概行重罰,恐設有歹意無聊之輩盜塟龍穴,即時捕獲,夷其三族,決不輕恕,各宜稟遵,刊立碑銘永垂不朽是為序。
後龍碑記後龍碑記
一禁杉欉竹木等樹永遠不許砍伐焚燒、挖山鋤地,犯者公罰。
一禁後龍不許盜塟,如有違者,滅其三族,斷不容情。
一禁墓墳頭陰地立界限為定,不許占上強葬。
光緒二年十二月十四日合族眾等仝立(劉海姣譯)

永 定 章 程

昔古
永定章程石碑一大清道光十年永定章程石碑一大清道光十年
聖王氏為印,本食為民,天是重農,實愛民之至意溪澗。與梁古賢大夫德政同,然綠吾上二里畫筆團地方。溪狹水然,自先人每為塞壩灌田造橋樑往來要道,凡遇遠近木商來地販木,乘溪水漲洗,放代勞惜費,不顧害人水壅木衝激洋流蕩,逢橋橋填,遇壩壩崩,田堪路道沖廢 塌,前修未竣,後工又興,在地居民苦不堪言,會地上下三團商議公同稟縣。
胡主案下木批定章日,後木商由溪洗放條桐,每根錢壹拾二文,存地方公正老成之手,永為補修之費,亦示得借端滋索,如違,指名稟究,特示為定。
大清道光拾年冬月吉日立(劉海姣譯)

大事記

2016年2月3日
畫筆村獲“綠色湖南——秀美村莊建設示範村”稱號
2018年12月
住房城鄉建設部會同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財政部、自然資源部、農業農村部在各省(區、市)推薦基礎上,經專家委員會審查,擬將畫筆村列入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2019年6月6日
列入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2019年12月25日
入選第一批國家森林鄉村名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