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眉屯

畫眉屯

畫眉屯,位於貴州省織金縣馬場鄉關上村,地處廟邊組鄭河上岸 ,距縣城織金63公里,距省城貴陽72公里,地理坐標22°44′~26°37′N,102°26′~106°04′E,海拔600~1395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畫眉屯
  • 地理位置:貴州省織金縣馬場鄉
  • 面積:72.5km2
  • 地理區域:廟邊組鄭河上岸
  • 氣候帶: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
  • 植被類型:常綠闊葉林
  • 管理單位:織金縣旅遊局
  • 歷史參考地點:木弄箐、紅崖屯、虎門關等
  • 所屬國家:中國
  • 所屬城市:貴州、織金
  • 地位:歷史悠久
  • 名人:丁寶楨之父丁世芬
村莊介紹,名之由來,歷史發現,戰爭沿革,主要地區點,交通及線路,

村莊介紹

在地處於貴州省織金縣馬場鄉關上村,一座自東向西聳立於廟邊組鄭河上岸,山的東、南、北三面緊臨河面,東、北兩面山的走向是高達數十米以至百餘米的懸崖峭壁,南面山腳是10餘米高的岩壁,山體是呈80度傾斜的林箐直達山巔,兩處均無路可攀,僅於西面沿70度的斜坡方能登上山頂。地形平坦,山勢陡峭,且由西向東傾斜。從北向南遠望,山勢恰如一艘下海的巨輪,“船首”向東,以百米絕壁與貴陽清鎮壩上絕壁隔河對峙;“船尾”在西,古代的進省驛站就從其下經過,是一個天然隘口,名簸渡關,越關口東下經簸渡河,從大河沖峽谷可便達清鎮市。

名之由來

清朝鹹豐年間,朝廷官宦腐敗,民不聊生,各地農民紛紛起義。貴州台拱苗族人民也舉旗起義,可是他們沒有看清朝廷當時的形勢,以為他們所受的苦難都是漢族人民所給予的,由於他們反清意志極高,所以就下決心要“鏟盡滿洲室,殺盡漢室宗族”的口號,所到之處,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當地人民極力組織抵抗。
當時,地處本地人氏名叫“安仙玉”的人出錢,組織農民築營誓死抵抗,取名為:“營盤屯”(後改名為:營半坡),營門又被稱為南門,築起營盤後就在它的基礎上分為:大東門、小東門、小西門、南門,由於北邊無路,故此無門。
第三年,由於漢奸出賣,打開南門,營盤被攻,所有人被殺,只有一人倖免,此人姓馮,眼看沒有生還之路,誓死不屈,在危急情況之下,他用大簸箕捆綁在背上,從老鷹嘴上跳下,降落在飛蛾大田(後改名為:蔡家大田),死里逃過一劫,後生就尊稱他馮畫眉,從此營盤屯就改名為畫眉屯。
註:當時營盤屯上有三條大街(東門有東門街,現在的東門大壩子叫河面街——由於下面是凹河,故稱為河面街);南門叫南門街,小西門與河面街相連,幾十年過後,農民在岩窩裡還發現未燒盡的稻穀、丸片、土碗等殘留遺蹟。

歷史發現

查閱有關史料,畫眉屯是從明朝末年開始發現。
明朝末年安邦時代,水西彝部族為抵抗明軍的進剿,在一些重要地點修築了軍事據點。現在我們還能夠看到的有:水城阿扎屯、納雍猴兒關、赫章七星關、黔西縣大關、得勝關、織金畫眉屯、陽關屯、織金關、東風湖虎門關等,畫眉屯是織金境內當時最大的屯,畫眉屯因其地處貴陽進入水西的三條要道之一的渡口側(此處名為簸渡河,另兩處是六廣河、鴨池河),其作用十分重要。
經貴陽、清鎮、安順平壩渡河進攻平遠州《其後在民國三年(1914)廢州為縣,改名為:織金縣》。於是,三縣沿凹河相約於畫眉屯西山口(現南門)斜坡中部以巨石建築城牆,中間修建“閘子門”,兩邊石牆直連懸崖圍護山頂,望去宛若長城,以作自保屯居之所。
畫眉屯

戰爭沿革

其戰爭發生在“畫眉屯”至少有三次,因沒有史書記載,故採訪當地民眾及殘留碑文了解大致分別為:
第一次,1627年,明川貴湖廣軍務總理魯欽率三萬軍隊從簸渡河入侵,久攻畫眉屯不下,繞道通過,終於攻下那威,後兵敗且退出水西。
第二次,1664年,吳三桂征剿水西後期,木弄箐、紅崖屯、畫眉屯和虎門關是最後攻克的四大據點,都被吳三桂一一攻下。
第三次,1854年(鹹豐四年),與鹹豐和同治年間的苗民起義有關,岩大五帶領的苗族義勇軍和何德勝領導的黃號軍,準備先拿下畫眉屯,再進攻縣城。那時的凹河還叫簸渡河,河上有個渡口叫簸垛渡。《平遠州志》對簸垛渡的描述是“通省城,春夏水漲難渡,郵遞每為羈遲。”說明這裡是織金通向省城貴陽的必經之地,官府信件,都必經此渡口。畫眉屯位於簸垛渡口旁,不僅山勢險峻,易守難攻,而且是當時織金屯堡中人數最多的,它就像一把大鎖,鎖在了簸垛河上。因而,拿下畫眉屯,最終達到占據平遠州為根據地的目的,對義軍來說,戰略意義很大。而這次是何情況,史書沒有記載。
時隔十一年後,清同治四年(1865年)正月,何德勝攻破四甲屯後,直撲畫眉屯。畫眉屯周圍的農民們紛紛趕著豬羊牛馬上屯居住,屯上糧食財物極為富饒。同年二月里,何德勝號軍圍攻畫眉屯,久攻不能克之,便扎連營於簸躲關一帶對峙。40多天以後,因天旱無雨,屯上農民餓勞成疾,只好想辦法盜取義軍水及糧食。義軍偵探得知後,設伏切斷水源。屯上農民困急,與義勇軍求和,義勇軍假裝以購買牛馬牲畜為條件接受議和,雙方開始幾次交易之後,屯上農民信以為真,毫無戒備,義軍便趁交易之機突然襲擊屯門,大隊伍隨之一擁而上,把屯門占領。屯上練丁民眾倉猝抵抗,奮戰10餘日,戰死者將近數千人,終不能取勝,後來屯被襲占、被攻破之後,百姓被迫跳崖死者數人,所有的財物及家養牲畜被一洗而盡。

主要地區點

根據營盤不同的基礎和特點,畫眉屯分為:大東門、小東門、小西門、南門和關帝廟,由於北邊無路,故此無門。
南門(營門)
大東門
小東門
小西門
關帝廟
畫眉屯腳下簸渡河岸上就是關帝廟,隸屬於關上村廟邊組;經過歲月的輪迴,時間的推移,此時的廟宇已不復存在,僅剩下五塊石碑,路旁保存一塊,字已模糊,但是大概能辨認出為康熙四年所立,其餘有鹹豐、道光和同治朝所同時而立,均對關帝廟的重修作了詳細的記載。其餘四塊並排於坎下。
貴州省織金縣馬場鄉關上村
關帝廟據歷史記載是一個四合院式,正房為長五間,兩邊為三間廂房,進門處是一間廳房,形成了一個口字形的四合院,廂房兩旁則是兩個關公騎著大馬提著大刀的石像。廟前為文淵書閣,即現在的前門,已經成為了農民耕地。那時的關帝廟全為木結構,做工精緻,窗花雕工很好,雕刻分別有:青松白鶴、少師、太師等紋飾。石人石馬在破舊時全部被“革命”砸毀,廟總面積共有24km2,那些殘留的石塊上的雕刻精緻剔透,牽著大馬提著青龍偃月刀的關公已經沒了影子,尚余寶馬埋在土裡,泥土已埋沒至馬嘴邊,石匠打造的馬威武雄壯。路邊和雜草叢裡還能見到馬腿和砌成石坎的關公肩部的一部分。廟房於1963年賀德銘一把火燒毀。關帝廟後的四塊石碑為清朝道光年間和鹹豐年間所立,主要講述了關帝廟重修的過程及1661年丁寶楨之父丁世芬倡導修建並捐100兩銀子支持重修,其後由戴、黃、喻姓氏組織重新修建。

交通及線路

隨著經濟的發展,回響國家的號召,廈蓉高速貴州段於2007年在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石宗源發布開工令,省委副書記、省長林樹森發表講話。省委副書記、省長林樹森在開工儀式上講話。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石宗源發布開工令後,啟動了開工按鈕。此條高速路的修建使這兒的經濟產業鏈得到了發展與提高;目前,在高速公路的便捷下可直接到達畫眉屯,從馬場收費站至目的地沿S307省道直線行駛僅僅只需3.2公里,路過凹河大橋可直接觀看到畫眉屯上之美景,途徑中心村進入關上村新農村建設道路,即可進入畫眉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