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疫病

番茄疫病

本病發生於莖、果實及葉部,病斑大多先從葉尖或葉緣開始,初為水浸狀褪綠斑,後漸擴大,在空氣濕度大時病斑迅速擴大,可擴及葉的大半以至全葉,並可沿葉脈侵入到葉柄及莖部,形成褐色條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番茄疫病
  • 外文名:Phytophthora infestans (Mont.) de Bary
  • 病原分類地位:鞭毛菌亞門
  • 病原類型真菌
  • 主要危害作物:番茄
  • 危害部位:葉、莖、果實及葉部
簡介,兩類症狀,番茄早疫病,番茄晚疫病,發病規律,發病特點,發病因素,防治措施,

簡介

番茄疫病分為番茄早疫病番茄晚疫病兩大類;是露地和保護地番茄上的重要病害之一。

兩類症狀

番茄早疫病

該病發生普遍,葉片受害初期出現針尖大小的黑褐色圓形斑點,逐漸擴大成圓形或不規則形病斑,具有明顯的同心輪紋,病斑周圍有黃綠色暈圈,潮濕時病斑上生有黑色霉層;莖及葉柄上病斑為橢圓形或梭形,黑褐色,多產生於分枝處。果實多在綠熟期之前(青果)受害,多在花萼或臍部(後期在果柄處)形成黑褐色近圓形凹陷病斑,病部密生黑色和白色霉層。發病後期,莖基部病斑繞莖一周,植株枯死,產量損失嚴重。
番茄早疫病番茄早疫病

番茄晚疫病

本病發生於葉、莖、果實及葉部,病斑大多先從葉尖或葉緣開始,初為水浸狀褪綠斑,後漸擴大,在空氣濕度大時病斑迅速擴大,可擴及葉的大半以至全葉,並可沿葉脈侵入到葉柄及莖部,形成褐色條斑。最後植株葉片邊緣長出一圈白黴,雨後或有露水的早晨葉背上最明顯,濕度特別大時葉正面也能產生。天氣乾旱時病斑乾枯成褐色,葉背無白黴,質脆易裂,擴展慢。莖部皮層形成長短不一的褐色條斑,病斑在潮濕的環境下也長出稀疏的白色霜狀霉。
番茄晚疫病番茄晚疫病

發病規律

病菌在土壤或種子上越冬,借風雨傳播,從氣孔、皮孔、傷口或表皮侵入,引起發病,病菌可在田間進行多次再侵染,結果盛期發病嚴重。在氣溫20~ 25℃,相對濕度80%以上或陰雨天氣,病害易流行。重茬地、低洼地、瘠薄地、澆水過多或通風不良地塊發病較重。
番茄疫病

發病特點

此病由真菌鞭毛菌亞門的致病疫黴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 (Mont.) de Bary 侵染引起。此菌只為害番茄和馬鈴薯,且對番茄的致病力強。病菌主要以菌絲體在保護地栽培的番茄及田間自生的番茄、馬鈴薯上越冬,有時以厚垣孢子在落入土中的病殘體上越冬。雨水將病菌從地面濺番茄植株上,形成中心病株,病菌的菌絲體在寄主細胞間或細胞內擴展蔓延,經3~4天潛育,病部長出菌絲和孢子囊。孢子囊通過氣流傳播,直接侵入或從植株傷口、氣孔侵入,繼而產生孢子囊進行多次重複侵染,引起該病流行。
番茄疫病

發病因素

病菌喜溫暖、高濕環境,發病最適氣候條件為溫度18~25℃,相對濕度95%以上。浙江及長江中下游地區主要發病盛期為春季3~5月和秋季10~12月。番茄的感病生育期是成株期至結果期。多年連作、偏施氮肥、底肥不足、通風不良、澆水過多、密度過大的田塊發病較重。年度間早春多雨、或梅雨多雨的年份發病重。晚秋連續陰雨天氣多的年份發病重。
番茄疫病

防治措施

番茄疫病分為番茄早疫病晚疫病,其症狀表現和發病規律及防治技術也有所差異。防治策略應採用加強栽培管理和殺菌農藥防治相結合的綜合技術措施。
1、發病重的田塊,應與其他蔬菜或經濟作物實行3年以上輪作。
2、加強培育管理。①大棚內要注意保溫和通風,每次灑水後一定要通風,以降低棚內空氣濕度,尤其是早春定植時晝夜溫差大,相對濕度高,易結露利於此病的發生和蔓延,故調整好棚內的水、火、氣有機配合是防止早疫病的有效手段。②在栽培上,選擇適當的播種期,加強田間管理,使植株生長強健,在整枝時應避免與有病植株相互接觸,可以減輕病害的發生。要求施足基肥,每畝達到萬斤廄肥,生長期間應增施磷、鉀肥,特別是鉀肥應提倡分次施用,分別作基肥和坐果期追,一般以每畝20―25kg氯化鉀為宜。以促進植株生長健壯,提高對病害的抗性。
3、藥劑防治。
番茄疫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