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斑枯病

番茄斑枯病

番茄斑枯病又稱魚目斑病、斑點病、白星病,為番茄葉部常見病害。南北各地均有分布。各生育期都能發生,結果期間嚴重發病時會造成早期落葉,對產量影響很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番茄斑枯病
  • 外文名:Tomato septorial blight
  • 類別:疾病
  • 病原類別真菌
簡介:,形態特徵 :,發病條件 :,防治方法 :,

簡介:

中文病名 : 番茄斑枯病
中文別名 : 魚目斑病、白星病、斑點病
英文病名 : Tomato septorial blight
病原類別 : 真菌
病原,拉丁文名稱及分類地位 : 無性世代:番茄殼針孢菌(Septoria lycopersici Speg.)殼針孢屬球殼孢目半知菌亞門真菌。

形態特徵 :

分生孢子器黑色扁球形,大小49~128 um×49~122um,初著生於寄主表皮下,後逐漸突破表皮而外露。分生孢子無色,絲狀,有3~9個隔膜,大小45~90 um×2.3~2.8um。
生理生化特徵 : 菌絲髮育溫度為15~28℃,最適溫度為25℃左右;在溫度為20℃或25℃時,病斑發展快且易產生分生孢子器,而在15℃時,分生孢子器形成慢。病菌的潛育期4~6天,10天左右即可形成分生孢子器。
危害對象 : 番茄、茄子、馬鈴薯以及茄科雜草。
分布 : 我國南北方大部分地區。
侵染循環 : 番茄斑枯病以菌絲體和分生孢子器在土中的病殘體或種子上越冬,也可以在多年生的茄科雜草上越冬,翌年產生的分生孢子是病害的初侵染來源。病菌分生孢子借風、雨水及農事操作傳播到寄主,並從寄主表皮上萌發後從氣孔侵入,菌絲在細胞間蔓延,以分枝的吸器穿入寄主細胞內吸取養分。菌絲成熟後形成新的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進行再次侵染。

發病條件 :

菌源多和氣候、栽培條件充分有利於發病時,易造成病害的流行。
1 氣候條件:病菌發育適溫22~26℃,12℃以下或27.8℃以上發育不良。相對濕度在92%以上利於發病。溫暖潮濕和陽光不足的陰天,有利於斑枯病的產生。
2 栽培條件:種植過密、通風透光差、缺肥、連作等不良的栽培條件下,植株衰弱,抗病力降低時,易發病,在低洼地、排水不良病害易流行。
危害部位 : 葉柄、莖、花萼、果實
危害症狀 : 葉片染病,先從下部老葉片開始,初期背出現水漬狀小圓斑,後葉兩面都出現圓形和近圓形病斑,病斑邊緣深褐色,中央灰白色,凹陷,病部表面散生稀疏、隆起的小黑點。嚴重時,葉片布滿病斑、漸枯黃、脫落,形成穿孔。莖上病斑橢圓形,褐色。果實上病斑褐色,圓形。

防治方法 :

1.種子:從無病株上選留種子。如果種子帶菌,可用50℃溫湯浸種25分鐘,晾乾備用。
2.輪作:重病地與非茄科作物實行3~4年輪作,最好與豆科或禾本科作物輪作。
3.選用抗病品種 如浦紅1號、廣前4號、蜀早3號等。
4. 育苗:育苗應在無病區建畦,或用無病的大田土換土育苗,防止苗期染病。
5. 加強田間管理:選高燥易排、能灌的地塊栽培。低洼或高畦地採用高畦或半高畦栽培。定植不宜過密,合理及時整枝、插架,以利通風透光,降低田間濕度。多施有機肥,施足基肥,增施磷鉀肥。及時清潔田園,剷除雜草及病株殘葉,減少菌源。
6. 藥劑防治:發病初期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58%甲霜錳鋅400倍液;或用70%代森錳鋅500倍液,或用7%葉霉淨粉塵劑1 kg / 畝,或65%福美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上述藥劑之一,每7~10天噴一次,連噴2~3次即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