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山

番山,是秦漢時廣州城市內山崗之一,在今文德路中山圖書館舊址北面的“九思亭”小丘一帶。番山原來較高,南漢 時擴大廣州城區而被鑿平。番山不是很高,山體蜿蜒而來,像長城一樣,蔚為壯觀。山上種植有高大挺拔的木棉樹,後五代的南漢主劉壟鑿推平番山。宋代在此山旁築“九思亭”,後改稱“龜崗亭”、“番山亭”,在現在的孫中山文獻館後面的小山丘上,始建於南宋乾道三年 (1167)。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番山
  • 地理位置:在今文德路中山圖書館舊址北面的“九思亭”小丘一帶
史志記載,謎團解說,

史志記載

據《廣州市志》等史志記載,古代廣州城內有三座著名的山丘,分別是番山、禺山和坡山。
番山,是秦漢時廣州城市內山崗之一,在今文德路中山圖書館舊址北面的“九思亭”小丘一帶。番山原來較高,南漢 時擴大廣州城區而被鑿平。宋代在此山旁築“九思亭”,後改稱“番山亭”,今亭還在(今孫中山文獻館內)。
禺山,秦漢時廣州城內山崗之一,當時的廣州城以有番山和禺山而稱為“番禺城”。禺山在今北京路以西,小馬站以 東,西湖路與越秀書院街之間,當地至今仍有以此冠名的禺山路。禺山於唐末(907年)開拓城區時被鑿平。
坡山,舊廣州城內山崗之一。在惠福西路北側米市路與甜水巷之間。晉時是珠江北岸的渡口,稱“坡山古渡”。唐時 是廣州對外貿易和外僑聚居地。南漢時鑿平後今仍高出地面6米,呈高坡狀,是廣州現今老城區中惟一殘存的裸露天然岩石。 今存“穗石洞開”和“五仙觀”等名勝。
據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市文管會副主席麥英豪研究員介紹,關於番山、禺山的具體位置,有多種 說法,以上說法只是史學界一般的看法,尚有存疑之處。麥老認為,禺山的位置基本無大的爭議,但番山就不同。比如前幾年 在越秀山鎮海樓後面發現一座唐墓,墓內石碑記載該墓位於“番山之左,越井之下”,似也佐證唐人稱越秀山為“番山”。廣 州是座歷史悠久的城市,要弄清番山的具體位置以及“番禺”二字的來歷,仍有待進一步的考古發現。

謎團解說

據史書記載,黃帝後裔奚仲之裔族儋耳人,在商代初期遷往嶺南,後部分又遷入今海南省。商末周初,黃帝裔支伶人 南遷入廣東樂昌冷君山。商代,黃帝裔支遷入番禺(今廣州),周代後期與當地少數民族揚越、南越融合,稱番越。廣州的番 山、禺山以番禺人而得名。
但廣州市考古所副所長朱海仁認為,此說較牽強。先有人,人再賦山泊以名,這在邏輯上似乎說得通。但專家以為, 在黃帝後裔遷入廣州以前,廣州就有人居住;到底是先有番禺人還是先有番山、禺山,這個問題就像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爭拗 一樣,可能永遠都是一個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