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昇墓

畢昇墓

畢昇墓,位於湖北省黃岡市英山縣草盤地鎮五桂墩村。根據畢升墓碑的形制、花紋、結構及碑文內容考證,確認此碑是北宋皇祐四年(1052)所立。墓主即是我國北宋時期活字印刷術發明家畢升墓,畢文忠墓碑及其墓 地的發現進一步證實該地即是畢氏家族的故里和墓地所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畢昇墓
  • 外文名:Bi Sheng's tomb
  • 地點:湖北省黃岡市英山縣
人物生平
1990年7月的一天,湖北省英山縣草盤鎮信訪幹事黃尚文路過該鎮五桂村,在睡獅山東邊一田缺中,見一塊圓石頭橫于田缺外的水窪中,偶然發現石板上有“神主”二字,感到驚奇,仔細辨認又看出“畢升”二字,當即用泥塊堵住田缺,再用水洗去石板上的污泥,模模糊糊地看出中間兩行陽刻大字,觀周邊花紋,斷定此乃墓碑。
畢昇墓
在國際上韓國一直認為是他們最早發明了活字印刷術,對中國畢升的發明表示懷疑,並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獲得承認。
畢升發明的活字印刷術雖然為世界文明的傳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但有關他的歷史記載,僅見北宋沈括的《夢溪筆談》,且十分簡略。原文為:“慶曆(1041~1048)中,有布衣畢升,又為活板……”等274字。據此,僅知畢升為北宋仁宗時期的一個平民,關於畢升的生平如籍貫、家世、經歷、生卒年月等到均無記述,而其他“稗官野史”也未發現任何線索,這就使對這位世界性的科學技術偉人的研究,留下了許多懸案。千百年來,對畢升籍貫眾說紛紜,大致有三說:
汝南說。因明人強晟《汝南詩話》記傳,畢升所造活字在汝南出土,遂有汝南說。此說並不可信。
益州說。清人李慈銘在元人王士禎《居易錄》上批註,謂畢升為“益州(成都)人”,但未提供任何證據。可惜作為揣測,學術界無法承認。
杭州說。為今人胡道靜、張秀民先生所創。胡先生懷疑畢升“乃杭州一雕板良工”。張先生則懷疑畢升與沈括有親戚關係,因而推測“沈括是杭州人,畢升可能也是杭州一帶人”。是否真的可信,似乎也還不能作為定論。
湖北省英山縣發畢升墓碑後,又有蘄州說。因畢升墓地在宋代屬淮南路蘄州蘄水直河鄉範圍。此說主要有畢升及其子孫墓碑實證。代表人物為中國印刷科學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張樹棟、湖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孫啟康研究員等 。他們先後多次到英山對畢升墓碑進行實地考證,發現墓碑高113厘米,寬65—70厘米,中間陽刻兩行大字:“故先考畢升神主、故先妣李氏妙音墓”,兩邊陰刻有“孝子:畢嘉、畢文、畢成、畢榮。孫男:畢文顯、畢文斌、畢文忠”和“□□□年二月初七日等字樣。因碑發現時,碑石風化剝落,一時未能將年款之皇朝年號判明。經專家半年精心摩拓,仔細辨識,此碑年款可讀出“皇祐四年二月初七日”等8字,而兩宋皇帝紀元年號中帶“皇”字的,唯北宋仁宗趙禎於慶曆九年之後改元為“皇祐”(1049—1053)。由此可以斷定,即公元1052年。這個時間是畢升創造活字版的慶曆年間(101—1048)之後數年,且與《夢溪筆談》記載“布衣畢升”所處時間相符。根據老人死後在家停樞數月入葬的喪葬習俗,判定畢升辭世時間當在皇祐三年(公元1051年)。
考古專家還研究發現,畢墓碑出土地附近至今存有畢家坳、畢家鋪、畢家畈等地名,相傳為畢、李、肖三姓聚居地。這一帶還保存著一些宋、元以前的畢姓墳墓,宋元以來李氏宗族亦世居於此,說明畢升的籍貫應是淮南路蘄州(今湖北英山縣),其妻李氏妙音也是本鄉本土人。
1993年10月16日至20日,英山縣組織召開畢升研討會,邀請湖北文物界、史學界專家教授對畢升墓碑進行鑑定。楊寶成、孫啟康、譚維四、王勁等六位專家教授一致認為:根據畢升墓碑的形制、花紋、結構及碑文內容考證,確認此碑是北宋皇祐四年(1052)所立。墓主即是我國北宋時期活字印刷術發明家畢升墓,畢文忠墓碑及其墓 地的發現進一步證實該地即是畢氏家族的故里和墓地所在。
然而,以中國印刷史學權威張秀民、中國文物研究所研究員任眆為代表的一些專家對英山發現的畢升墓碑提出質疑:英山的畢升墓碑是宋碑還是元碑?其年款是否為元之“皇慶”?認為英山畢升可能是與布衣畢升是同名同姓者,對英山所處的地理和人文 環境能造就畢升活字印刷術的發明表示懷疑等。
見仁見智,各執已見,爭論不休。但因此引起了更多專家學者對畢升墓碑的關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