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德格

畢德格(Pethick William N ?-1902)美國人。同治十三年(1874年)來華,任美國駐天津副領事。後因仰慕李鴻章而辭去領事職務,入李鴻章幕府,為其出謀劃策,輔助籌劃修建關內外鐵路等。 畢德格熟悉漢語和法、德等國語言,便成了李鴻章重要的私人秘書、翻譯和顧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畢德格
  • 外文名:Pethick William N 
  • 別名:Pethick William N 
  • 逝世日期:1902
人物事跡
光緒七年(1881年)十月,畢德格會同施醫處官醫生馬根濟上書李鴻章,擬辦北洋醫學館,挑選聰穎少年子弟隨同學習西醫,以備考取醫官,分赴軍營、戰艦充當軍醫,並擬訂章程十一條。這一建議得到李鴻章的允準和大力支持,為北洋海軍培養出了一批醫務人才。
畢德格在華活動較突出的是在外交方面所扮演的角色。他憑藉自己的外交歷練、語言基礎和顧問身份,經常參與李鴻章主持的外交活動。甲午戰爭爆發後,隨著清軍在戰場上的節節敗退,清政府加快了同日本的議和步伐,乞請列強從中斡旋、聯合調停。日本以“事態的發展尚未達到足以保證在談判上得到令人滿意的結果”為由,拒絕了英國倡導的聯合調停,決定在攻占遼東半島後再談和議問題,並照復英國,拒絕其調停建議的第二天,從鴨綠江、花園口兩路進攻遼東半島。十月六日,回國休假期滿後重返天津的畢德格到達日本橫濱,日本外務省派遣其顧問德尼遜(Denison Henry W)專程前往橫濱,邀請畢德格到東京一行,畢德格也想摸清日本的議和條件,便應邀前往。初七日,日本外務省官員與畢德格會見,主動提出和議問題,指出日本擬在得到旅順口後方肯開議,並回答畢德格議和條款的大概情況:賠款;朝鮮自主;割讓地;江寧、杭州所殺倭人應令賠償;以後所有在華之倭人應享權利與歐洲各國之人無異。這五條既原作又頗具彈性。日本政府通過李鴻章的顧問畢德格向中國拋出“五條”,透露了其用意是要直接與清政府議和。十月二十二日,畢德格返回天津,向李鴻章稟陳了與日本外務省官員的談話節略,日軍占領劉公島後,清政府決定派李鴻章赴日乞和,二十一年(1895年)二月十七日,畢德格隨同李鴻章自天津登輪,赴日和談。
甲午戰爭後,李鴻章被解除了任期長達二十五年之久的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職務,奉命赴京入閣辦事,棲居賢良寺,“苟有事至使館,必使之(畢德格)往”,視為得力助手。二十三年(1896年)德國強占膠州灣,畢德格奉命會晤俄國駐華公使巴布羅斯,欲請俄國從中干涉,因種種原因而未能成功。
史料記載, 畢德格跟從李鴻章二十餘年,深得李鴻章的信任與倚重,對李鴻章的思想也頗有影響。據濮蘭德(Bland John Otway Percy)所寫的《李鴻章傳》說,畢德格自任李鴻章英文秘書後,每天寫日記,但其日記於1902年臨死前被盜,實為可惜。畢德格還曾充任過李鴻章的家庭教師,“公子伯行(李經方)從之習英文”,“季皋(李經邁)朝夕與游,亦從問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