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首彩陶燒制技藝

界首彩陶燒制技藝

界首彩陶燒制技藝,安徽省界首市地方傳統手工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界首彩陶燒制技藝源於唐代,是淮北手工藝的精華。1999年,淮北柳孜運河發掘出土了大量的界首三彩陶片,成為當時全中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

2006年5月20日,界首彩陶燒制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8年5月15日,入選第一批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界首彩陶燒制技藝
  • 批准時間:2006年5月20日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遺產編號:Ⅷ-2
  • 遺產類別:傳統手工技藝
  • 申報地區:安徽省界首市
歷史淵源,工藝特徵,特徵綜述,裝飾元素,造型規律,工藝流程,傳承保護,傳承意義,代表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榮譽表彰,重要展覽,文化軼事,

歷史淵源

隋代,界首便有了立窯燒陶的歷史。
界首彩陶成品界首彩陶成品
唐代,因與唐三彩產地洛陽為鄰,界首三彩刻花陶器隨之問世。
經過近千年的發展,界首三彩刻花陶已逐漸演變為當今的三彩刻畫陶。但是,其獨特的造型藝術和裝飾藝術依然保持了古老的風韻。

工藝特徵

特徵綜述

唐代先民借用雙腳的外力使陶輪勻速轉動,置泥於輪上,雙手巧妙用力,拉出造型千變萬化的陶胎;晾乾後,施白土於胎面,再晾至半乾,以鐵簽或竹籤刻畫花鳥魚蟲於胎面,再施鉛土諸釉,晾乾並置於窯內,柴火燒至三四天,即得晶瑩三彩彩陶。其刻畫內容,多為自然界之花鳥,又因其壇罐頸部或底部均刻有以花為主題的二方連續圖案,故稱之為刻花陶;陶胎窯燒後呈赭紅色,配飾翠綠和土黃釉色,自然形成三彩釉,二者合一即為三彩刻花陶。
從第二時期始經過數百年的實踐,陶器藝人們逐漸豐富了彩陶的刻劃題材。除花鳥魚蟲外,諸如《破洪州》、《戰秦瓊》、《鍘美案》等等傳統戲劇場景也"搬"上了陶壇;在表現技法上,運用了剔、刻、刮等手法,使畫面色彩更加豐富,刻劃主題更加鮮明。這一時期的彩陶裝飾技法一直沿續至今。其裝飾技法主要表現在兩點,一是刻劃工具的特殊性。以刀、針代筆,剔、刻、刮並舉,使畫面產生黑、白、灰藝術效果;這一傳統技藝在中國國內制陶界尚無他例。二是區域民間藝術的兼容性。界首彩陶的裝飾藝術特色既有當地木版年畫的線刻表現形式,又吸收了界首剪紙線面結合的特點,藝人們信手刻畫,毫無雕鑿之匠氣。
界首彩陶成品界首彩陶成品

裝飾元素

界首彩陶造型裝飾方面的獨特藝術是由諸多要素所構成。諸如黃金率的無意識套用、空間的處理、畫面的布局等等,其多元素的最佳組合,創造出了界首彩陶獨特的藝術個性。但是,界首彩陶是人類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社會生活中不斷觀察、不斷發現、不斷提煉和不斷創造的結晶;從單純的摹擬刻劃到綜合的藝術創造,從偶爾的發現到熟練的掌握,如此反覆實踐,受到啟發,得到規律,才歸納總結出創造美的原理。因此,界首彩陶的對稱美、均衡美、裝飾美,是源於生活、根植於本土的美的集合。界首彩陶的主要材料取自於穎河兩岸的膠泥層,因此,又具備了本土的、民族的地方特點,從而形成了具有個性的和獨特藝術語言的“界首彩陶”。
製作界首彩陶製作界首彩陶

造型規律

界首彩陶燒制技藝導致了界首彩陶的造型在圖形的基礎上大量而又科學地運用S線,使造型的外廓線富有變化;其正立面雙側的S弧度的大小、寬度、高低的變化,對陶器的容量和整體美感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從實例中可以看出,界首彩陶的形體十分符合黃金分割法。眾多界首彩陶中的圓形陶壇、陶罐,其高與直徑之比,大多在6:4左右;三彩陶掛盤的底部與盤底之比也多在6:4之間,因此,在自然乾燥和燒制過程中其變形率最低。
界首彩陶界首彩陶
界首彩陶燒制技藝的深入學習也使界首彩陶更多地運用了變化與統一的造型藝術規律。S形線條的不斷變化,突出了形體的個性特徵,即弧線為主、直線為輔;側面看,從壇罐的底部到頸部都是由具有張力的弧線組成,而頸部至口部則運用了少許直線,如此明顯的對比,凸顯其主次分明、曲直對比的鮮明個性。主體部分(即壇體腹部)的曲線擴張,形成膨脹的近似於圓的形體,使S線形極致誇張,具有飽滿、豐碩的視覺效果。而頸部直線的運用,可謂點到為止,恰到好處。這些短直線的運用,起到不可替代的襯托作用,使圓的更圓,飽滿的愈顯飽滿,而且豐富了造型形體語言,即曲中有直,柔中有剛,避免了造型單調、平淡的弊端。直線只有長短的變化,而弧線則有力度和形體的多樣性,直線與弧線的有機結合,形成了界首彩陶統一、協調、均衡和安定的美感。

工藝流程

一、胎面製作
界首彩陶飾以兩層化妝土,在刻畫過程中表現出赭、黃或赭、白兩種基本對比色。
二、刻畫題材
除以生活中的花、鳥、魚、蟲為創作對象外,還著重吸取了傳統戲曲中的藝術元素,以一幕幕場景的形式加以表現。
三、燒制
界首彩陶製作先除潮,然後素燒,溫度一般在攝氏700至800度,成品為磚紅色的刻畫陶,素燒後可以釉燒,即塗以含鉛、二氧化矽、粉土的釉料後放入陶製的匣缽內,逐漸加大溫度,達到攝氏1000至1050度,燒兩天兩夜。

傳承保護

傳承意義

界首彩陶燒制技藝體現了農民敦厚樸實的性格和大拙大巧的審美意趣,反映了中國民間藝術崇尚自然、追求和諧的審美趨向。

代表人物

盧群山,男,1950年9月生。2007年6月,盧群山入選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安徽省界首市申報。
盧群山盧群山
王京勝,男,漢族,1944年生,安徽省界首市人。2007年6月,王京勝入選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安徽省界首市申報。

保護措施

2017年8月1日下午,安徽省非遺中心、阜陽市非遺中心、界首市文廣新局召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程對接會。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程,是由國家文化部啟動的一項對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掌握的豐富知識和精湛技藝進行全面、完整記錄的工程,對保存非遺資料、促進非遺傳承、加快非遺研究與保護有著重大意義。

社會影響

榮譽表彰

2013年8月8日至8月13日,在由中國文學藝術家聯合會、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吉林省人民政府、長春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第八屆中國民間藝術博覽會中,“界首彩陶燒制技藝”省級代表性傳承人盧莉華的作品《玲瓏如意套瓶》榮獲民間藝術品類銀獎。

重要展覽

2017年6月30日,位於北京前門大街77號的華韻·安徽非遺館正式開館,界首彩陶為其中展品之一。
2014年10月10日,第三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在濟南舜耕國際會展中心召開,界首彩陶為其中展品之一。

文化軼事

最初盧家只燒黑陶,生產一些日用品,有一年,唐太宗李世民之父李淵經過界首的“琉璃寺”,借住在附近,夜間夢見幡台,上面擺放著綠、黃、白三色陶罐,醒來後,他立即命令附近窯匠做出三色陶。但是由於當時窯匠技藝有限,燒了三天三夜,只燒出了黃、白兩色陶罐,想不出做綠陶的辦法。
正當大家一愁莫展時,一位銅匠經過窯廠,由於連續多日下雨,銅匠被迫在窯廠內做工,一些銅粉被風吹進窯里,沒想到,這些銅粉竟然改變了陶的顏色,他們生產出來了綠陶。盧群山說,至今,銅粉仍然是他們制陶的原料之一。當盧家掌握了製作三彩陶的技藝後,開始代代相傳,並逐漸傳布開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