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風

男風

男風即男色,是一個漢語辭彙,拼音為nán fēng,基本意思是指男子與男子之間的同性愛情,男風盛行於中國古代的帝王及貴族階層之中。出自《豆棚閒話》第十則:"劉公平素極好男風,那幾個小子就是劉公的龍陽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男風
  • 拼音:nán fēng
  • 釋義:指男性之間的愛情
中國記載,日本記載,

中國記載

《北史·魏彭城王韶傳》:“勰孫韶至北齊襲封,後降為縣公,文宣帝高洋嘗剃韶鬢須加以粉黛,衣婦人服以自隨。曰:以彭城為嬪御。”
《北史·北齊·廢帝殷本紀》:“天保九年,太子監國,集諸儒講《孝經》。令楊諸傳旨,謂國子助教許散愁曰:先生在世,何以自資?對曰:散愁自少以來,不登孌童之床,不入季女之室,服膺簡冊,不知老之將至。”
《晉書·五行志》云:“自鹹寧、太康之後,男寵大興,甚於女色,士大夫莫不尚之,天下相仿效,或至夫婦離絕,多生怨曠。”
要說中國歷史上的“男風時代”,非魏晉莫屬,士大夫們趨之若附,天下百姓都跟著追流行,一時之間風頭甚至蓋過了女色。魏晉時期,男人必須長得像美女、少婦才會被人稱讚,柔婉的陰柔美才是美男的標準。
史書上記載,魏晉南北時朝的男人,粉鏡不離手,走幾步就要照照鏡子,補補妝。甚至,當時也很流行穿女子的衣服,《晉書·五行志上》:“尚書何晏,好服婦人之服。”、“魏明帝著繡帽,披縹紈半袖。”
曹操養子兼駙馬何晏,字平叔,《三國志·魏略》雲其:“晏性自喜,動靜粉不去手,行步顧影。” 何晏甚至還服用五石散來維持他的“美姿儀,面至白”。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記錄當時的男人:“無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
當然,漢代時男人就有敷粉的習俗,《漢書·佞幸傳》:“孝惠時郎侍中皆傅脂粉。”《後漢書·李固傳》:“固獨胡粉飾貌,搔首弄姿。”只不過至魏晉更甚。
漢代以前“狎昵孌童”僅為君王貴族的特殊癖好,但到了魏晉南北朝,此風漸漸普及於士大夫及社會民眾,並且多有歌詠之詞。至唐朝與五代期間,男風漸衰。但至宋朝又興盛起來,男子公然為娼,聚集於風月作坊,招攬生意。元代男色之風又衰,到明清時期又復盛,尤其是清代,此風更是甚囂塵上。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三》:“有書生嬖一孌童,相愛如夫婦。”
閱微草堂筆記》卷十二上:“凡女子淫佚,發乎情慾之自然,孌童則本無是心,皆幼而受給,或勢劫利餌耳。”
紀曉嵐:“相傳某巨室喜押狡童,而患其或愧拒,乃多買瑞麗小兒,未過十歲者,與諸童戲,時使執燭侍側,種種淫狀,久而見慣,視若當然,過三四年,稍長可御,皆順流之舟矣……”
可以看出,之所以有人當孌童,是受人“勢劫利餌”,即威勢所脅,利物所誘,加之蓄意地自小使他們精神扭曲、心理變態所致。而男性之所以玩男童,除了古書上所言的“容貌、性情與女子並無二致”之外,還有圖新鮮、跟風的原因。
清初,統治者吸取明朝荒淫亡國的教訓,遂《大清律例》規定,文武官員嫖娼、吃花酒的要打六十大棍,拉皮條的打三十大棍。於是官員們另闢了蹊徑,狎相公、玩象姑、逛相公堂子(男娼館),狎伶之風在官員中盛行一時,巨商富賈、達官貴人紛紛買來眉清目秀的男童當男寵。

日本記載

在日本江戶時代武士中孌童之風相當盛行,蔓延到庶民社會中,男色則成為一種雅癖。最突出的男色現象即眾道,那些充當將軍、大名乃至武士身邊的侍童(即小姓)的少年,其不少實質地位就是男寵,或用中國古代的說法就是“孌童”。
據說這種風氣是日本僧侶來大唐取經時,從大唐學去的。十二世紀末期鎌倉幕府樹立起了武士中央集權制,當時孌童癖還只是山門(即僧侶特權階級)、貴族公卿間的上流時髦玩意,是一件“風雅”的事物,可說是某種身份象徵;普通武士是玩不起的,上層階級享有實際上的專利權。由於當時的男人大部分的時間是在戰場上度過的,而女眷不被允許帶去參戰,金戈鐵馬之際性慾的解決很大程度上轉嫁到了身邊的孌童身上,這是當時男風發生的一個很實際的客觀條件。
同時,為了構建一個牢不可破的武士集團,武士之間、主僕之間的禮義忠貞觀念被空前強調。孌童已經成為了主將身邊最親近的侍衛,也可以說是最後一道防線。倘若兩軍對壘、白刃加身之時,能誓死護衛主將的,只有身邊的孌童了,這就要求孌童們必有“視死忽如歸”的勇邁與決絕,而平時的寵幸之恩情、魚水之歡愉,怕都要在這一刻得到最激烈的體現。所以戰國時代的孌童和早期流行於公卿山門身邊的孌童不同,還要求有高超的武藝。
於是在戰國時代,孌童之風可說是“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株萬株菊花開”,孌童之風極普遍到了大名身邊甚至有十幾、二十個孌童也不希奇,德川四天王里就有兩個(井伊直政和本多忠勝)嗜好此調。
這種作為孌童的侍童,身份也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在戰爭中獲得戰功從而提升為武士甚至戰將的事例也並不少見。孌童只是身份的一個階段罷了,並不妨礙升遷、成家立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