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秀樓文物陳列館

甲秀樓文物陳列館

甲秀樓(含翠微園)是貴陽市內一組面積較大的古建築群 。南明河水經此蜿蜒流過,甲秀樓倒影水中,景色秀麗。系樓始建於明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後經清康熙、雍正、乾隆 、同治 、光緒 、宣統等次擴建。占地532.9平方米,建築面積165.5平方米。樓高20餘米,三重檐四角攢尖琉璃頂,周以,12根白棉石柱為檐柱,造型穩重挺拔,與南岸翠微園相呼應。1982年市政府撥款修葺,增建下水月台,恢復了浮王橋上的涵碧亭,使甲秀樓重放異彩。1982年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甲秀樓文物陳列館
  • 外文名稱:Exhibition Hall of Cultural Relics of Jiaxiu Tower
  • 類別:古建築博物館
  • 地點:貴陽市南明河鰲磯石上甲秀樓和翠微園古建築群內
  • 竣工時間:建於明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
  • 開放時間:1993年8月對外開放
  • 館藏精品:閣內新辟有“歲寒園”,廣植松、竹、梅
館址位置,管轄隸屬,館舍介紹,歷史沿革,館藏作品,開放時間,

館址位置

甲秀樓(含翠微園)文物陳列館設在貴陽市南明河鰲磯石上甲秀樓和翠微園古建築群內。郵編:550002
甲秀樓文物陳列館

管轄隸屬

該館於1993年8月對外開放,由貴陽市文管所管理。隸屬於貴陽市文化局。
甲秀樓文物陳列館甲秀樓文物陳列館

館舍介紹

甲秀樓(含翠微園)是貴陽市內一組面積較大的古建築群。南明河水經此蜿蜒流過,甲秀樓倒影水中,景色秀麗。系樓始建於明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後經清康熙、雍正、乾隆、同治、光緒、宣統等次擴建。占地532.9平方米,建築面積165.5平方米。樓高20餘米,三重檐四角攢尖琉璃頂,周以,12根白棉石柱為檐柱,造型穩重挺拔,與南岸翠微園相呼應。1982年市政府撥款修葺,增建下水月台,恢復了浮王橋上的涵碧亭,使甲秀樓重放異彩。1982年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甲秀樓文物陳列館甲秀樓文物陳列館

歷史沿革

甲秀文物景區位於市內南明河畔,占地4000多平方米,由甲秀樓、浮玉橋和翠微園組成。
從濱河路進入景區,浮玉橋頭有一牌樓,為四柱三間五樓,石柱下的須彌座,石雕精美。正間額枋雕塑為二龍戲珠及雙鳳朝陽圖案,栩栩如生。綠色琉璃瓦屋面,用木製如意斗拱承托出檐,裝飾華麗,具有貴州牌樓的傳統風格。
甲秀樓高約20米,為三層三檐攢尖頂,三樓四角為四條龍頭,二樓四檐角為童子拜觀音,一樓四檐角為四條龍尾。整座樓畫甍翹檐,紅欞雕窗,白石巨柱托檐,雕花石欄相護,古色古香,華麗宏偉。
甲秀樓始建於明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貴州巡撫江東之、巡按應朝卿於此駕石築堤,攔截水流,並在鰲磯石上建樓,取名甲秀,意為人才秀,甲天下。以後曾多次修葺或重建。文化大革命中遭到嚴重破壞,1982年市政府撥款重修。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樓前的浮玉橋,貫通南北兩岸,橋下為涵碧潭,樓亭、潭影交相輝映。浮玉橋原為九孔石拱橋,後因拓寬濱河路,填了兩孔,只剩七孔。樓基和橋雖歷經四百年的洪水衝擊,仍基本完好。
過浮玉橋抵南岸的翠微園,始建於明宣德年間,距今已560多年,前身為南庵,後改名為武侯祠觀音寺等,1993年經維修後改名為翠微園。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翠閣後有一大石龜,用整塊岩石雕鑿而成,重約3噸,閣內新辟有“歲寒園”,廣植松、竹、梅。
為明永曆年間遺物。閣西為龍門書院,院內環境幽靜,綠樹成蔭。閣東為清花空翠園長廊花牆四圍,翠微閣就位於其中。翠微閣環境幽靜,舒展飄逸,楹聯滿垂。始建於清道光初年,至今170餘年,為雙層雙重檐青瓦卷棚頂木結構閣樓,現為中國著名書法大師、貴陽人蕭嫻女士的作品陳列館。

館藏作品

另在院內的龍門書院辟展室一間,面積117平方米,為貴陽市文物保護單點陣圖片陳列室。展出文物圖片140集余幅,規劃修復的文物點模型一座。這些圖片和模型系統地展示了貴陽市文物保護單位維修後的風貌。
曾出版《甲秀樓》專輯。

開放時間

陳列館每天上午 8:30 - 17:00 開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