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毅鵬

田毅鵬

田毅鵬,祖籍河南舞陽,1963年1月生於吉林省吉林市,目前任職于吉林大學哲學社會學院,擔任社會學系主任、哲學社會學院院長等職務。其研究方向是發展社會學、城市社會學、中國社會思想史等,研究領域包括歷史學、政治學,學術著作五部。主要榮譽稱號有:“寶鋼優秀教師”(2005);“新世紀優秀人才”(2006);吉林大學“匡亞明特聘教授”(2010至今);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013),“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2013),2017年4月,入選“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田毅鵬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吉林市
  • 出生日期:1963-01-23
  • 職業:哲學社會學院院長
  • 畢業院校:吉林大學
  • 主要成就: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 代表作品:《中日現代化起點的比較研究》等
簡介,兼職,主要研究方向,相關研究領域,代表性學術觀點,學術活動,承擔科研項目,承擔教學任務,學術榮譽和榮譽稱號,主要學術著作,

簡介

姓 名:田毅鵬性 別:男 出生年月:1963-01-23
民 族:漢
田毅鵬
籍 貫:吉林市
職 務:社會學系主任,哲學社會學院院長
畢業學校:吉林大學
專 業:政治學
最終學歷:研究生
最終學位:政治學博士

兼職

第八屆中國社會學會常務理事,
教育部社會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
全國社會工作碩士(MSW)專業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學科評審組專家,
民政部城鄉社區建設諮詢專家,
中國社會思想史研究會副會長,
吉林省社會學會副會長,
吉林省社會科學“十二五”規劃社會學學科專家。

主要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為發展社會學、城市社會學、中國社會思想史等,試圖對中國社會由“傳統”到“現代”的轉變給出具有解釋力的闡釋和解說。致力於地方性社會變遷研究,結合對東北地域社會的研究,對單位制度尤其是典型單位制度有較為系統的研究成果。
自2000年以來,結合對東北老工業基地“典型單位制度”的研究,開始系統展開關於單位制度起源和形成的學術研究,業已形成了單位制度研究的觀點和體系。承擔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當代中國單位制度形成與變遷研究”課題研究。出版學術專著《單位社會的終結》(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版),發表《典型單位制對東北老工業基地社區發展的制約》、《典型單位制的起源和形成》、《單位社會的終結及其社會風險》、《單位制度變遷與集體認同的重構》、《“單位人”集體行動的實踐邏輯》、《單位社會起源的社會思想尋蹤》、《單位社會歷史地位的再評價》、《尋找中國社會的“自性”》等關於單位制度起源、形成及發展的研究論文。所發表的關於單位制度研究的學術論文被《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全文轉載,產生了較大的學術影響。

相關研究領域

歷史學、政治學

代表性學術觀點

◆當代中國單位制度的起源與形成
◆典型單位制的形成及其表現形態
◆公共性問題之比較研究
◆鄉村“過疏社會”和城市“過密社會”研究
◆“村落終結“與城市化進程的中國特性
◆探索中國社會的“自性”和特殊的運行規律
◆東亞新發展主義與中國社會發展的道路選擇
◆城鄉社會格線化管理與社會管理體制改革創新

學術活動

◆1996年5月 中日關係問題研究(日本山形大學)
◆1990年9月 辛亥革命50周年學術討論會(湖南師範大學)
◆2004年7月 第36屆世界社會學大會(北京)
◆ 2003年9月,韓國東亞多元現代性(釜山大學
◆ 2008年9月,海峽兩岸社會福利研討會(台北)
◆2011年7月中國社會學年會 (南昌)
◆2012年3月 海峽兩岸社會學理論研討會(北京大學)

承擔科研項目

◆2002年——2006年,“當代世界社會發展模式的新趨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
◆2002年——2004年,“東北老工業基地城市社區建設模式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
◆2008年——2012年,“單位制度變遷背景下的社區建設研究”,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規劃項目
◆2007年——2011年,“典型單位制及其存在形態”,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
◆2010年——2013年,“社會管理體制改革的模式選擇與推進路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
◆2011年——2015年,“當代中國單位制度形成及變遷研究”,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

承擔教學任務

課程名稱:中國社會思想史
授課對象:本科生
課程名稱:發展社會學
授課對象:碩士研究生
指導研究生
研究方向:發展社會學
獲得學位人數:
碩士:36人

學術榮譽和榮譽稱號

名 稱:寶鋼優秀教師
時 間:2005
授予單位:寶鋼公司
名 稱: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
時 間:2006
授予單位:教育部
名 稱:吉林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
時 間:2011
授予單位:吉林省政府
名 稱:吉林大學匡亞明特聘教授
時 間:2011
授予單位:吉林大學
名 稱: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時 間:2016
授予單位:教育部
學術獲獎
獲省部級人文社會科學成果一等獎兩項:《中日現代化起點的比較研究》,吉林省政府人文社會科學一等獎(2007),《單位社會終結及其社會風險》,吉林省政府人文社會科學一等獎(2011)曾被評為“寶鋼優秀教師”(2005)、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2006)、吉林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第11批)。

主要學術著作

1.《“活私開公”:東亞志願主義發展的新路徑》,《南開學報》2013年第3期。
2.《城鄉結合部非定居性移民的“社區感”與“故鄉情結”》,《天津社會科學》2013年第2期。
3.《“發展模式”研究的理論依託及其再定位》,《社會科學研究》,2013年第2期。
4.《轉型期中國城市社會管理之痛——以社會原子化為分析視角》,《探索與爭鳴》2012年第12期。
5.《“鄉校撤併”與村落社會危機》,《社會科學報》2012-11-29日。
6.《轉型期單位內部個人與組織關係的變遷及其影響》,《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2第6期。
7.《地域社會學:何以可能? 何以可為?——以戰後日本城鄉“過密—過疏”問題研究為中心》 《社會學研究》2012年第5期。
8.《城市管理“格線化”模式與社區自治關係芻議》《學海》2012年第3期。
9.《城市社會管理格線化模式的定位及其未來》,《學習與探索》2012年第2期。
10.《“村落終結”與農民的再組織化》,《人文雜誌》2012年第1期。
11.《共生思想與包容性社會政策體系的構建》,《社會科學》2012年第1期。
12.《回應時代危機的跨學科力作》,《吉林日報》2011-10-22。
13.《老年群體與都市公共性構建》,《福建論壇》2011年第10期。
14.《鄉村“過疏化”背景下城鄉一體化的兩難》,《浙江學刊》2011年第5期。
15.《城市化與“村落終結”》,《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1年第2期。
《“單位人”集體行動的實踐邏輯——基於東北老工業基地H廠的個案考察》,《學術研究》 2011年第2期。
16.《社會管理體制改革的理論邏輯》,《江蘇社會科學》2011年第4期。
17.《“過密社會”視域下城市社會管理的誤區和盲點》,《探索與爭鳴》2011年第2期。
18.《東亞現代化的“特殊”與“一般”》,《東北亞論壇 》2011年第3期。
19.《“內藩外夷”與“五族共和”》,《學習與探索》2011年第3期。
20.《社會原子化:理論譜系及其問題表達》,《天津社會科學》2010年第5期。
21.《“單位社會”歷史地位的再評價》,《學習與探索》2010年第7期
22.《本土情境下中國第三部門發展困境及道路選擇》,《社會科學研究 》2010年第5期。
23.《空間生產、資本接續與權力介入的實踐邏輯——對東北C市馬路勞工生存狀態的調查》,《社會科學》2010年第5期。
24.《“單位社會”起源之社會思想尋蹤》,《社會科學戰線》2010年第6期。
25.《社會政策體系構建的社會理論基礎》,《河北學刊》2010年4期。
26.《“新發展主義”的理論譜系及問題表達》,《福建論壇》2010年第10期。
27.《“過密社會”的來臨及其挑戰——以日本東京為例》,《江海學刊》2010年第2期。
28.《16至19世紀中日“統治體制”變革思想之比較研究》,《史學集刊》2010年第5期。
29.《中國社會後單位時代來臨?》,《社會科學報》2010-08-26日。
30.《尋找中國社會的“自性”》,《社會科學報》2010-02-04日。
31.《單位社會的終結及其社會風險》,《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2009年第6期。
32.《轉型期中國社會原子化動向及其對社會工作的挑戰》,《社會科學》2009年第7期。
33.《流動的公共性》,《開放時代》2009年第4期。
34.《學貫中西:重建社會學學科知識的基礎》,《江海學刊》2009年第3期。
35.《江海學刊與社會學的學緣》,《江海學刊》2009年第2期。
36.《社會學學科知識基礎的重建》,《中國社會科學報 》2009-09-22日。
37.《走出畸形“科研中心觀”》,《社會科學報 》2009-06-11日。
38.《知識傳統重建:社會學復興的第一步》,《社會科學報》2009-02-12日。
39.《中西社會結構之“異”與社會工作的本土化》,《社會科學》2008年第5期。
40.《中國社會思想史研究三十年》,《社會科學戰線》2008年第6期。
41.《社會重建的真意》,《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8年第5期。
42.《尋找中國社會的“自性”——梁啓超“中國社會論”初探》,《江海學刊》2008年第3期。
43.《中產階層郊區化與城市公共文化的衰落》,《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8第1期。
44.《地域力與社會重建——以日本阪神淡路地震為例》,《福建論壇》2008年第8期。
45.《“典型單位制”的起源和形成》,《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7年第4期。
46.《單位制度變遷與集體認同的重構》,《江海學刊》2007年第1期。
47.《馬克思社會空間理論及其當代價值》,《社會科學研究》2007年第2期。
48.《文明論:東北亞研究的新視角》,《東北亞論壇》2007年第3期。
49.《轎車文明對都市社會空間的重塑》,《思想戰線》2007年2期。
50.《社會學的人文屬性與社會學研究》,《社會》2006年第2期。
51.《20世紀下半葉日本的“過疏對策”與地域協調發展》,《當代亞太》2006年第10期。
52.《注重社會基礎秩序建設》,《吉林日報》2006-11-04日。
53.《東亞“新公共性”的構建及其限制——以中日兩國為中心》,《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2005第6期。
54.《找回“丟失的傳統”》,《天津社會科學》2005年第2期。
55.《中日現代化起點的比較研究》,《社會科學戰線》2005第7期。
56.《全球化、民族國家與東亞認同》,《史學集刊》,2005年第3期。
57.《19世紀中葉的中日近代世界秩序體認》,《日本學論壇》2005年第2期。
58.《中外現代化比較研究的新趨向》,《學習與探索》2005年第11期。
59.《東亞危機論的再認識——以中日韓為中心》,《日本學論壇》2005年第6期。
60.《重建社會管理體制》,《吉林日報》2005-11-26日。
61.《“典型單位制”對東北老工業基地社區發展的制約》,《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4年4期。
62.《大學文科研究性教學中的考試問題》,《湖北招生考試 》2004-06-15日。
63.《中國傳統對外觀念對早期現代化的影響》,《史學集刊》2003年第1期。
64.《中日現代化比較研究的幾個理論問題》,《東北亞論壇》2003年第4期。
65.《非西方化:東亞現代化研究的新取向》,《光明日報》2003-07-08日。
66.《區域文化與社會發展——以吉林區域文化為中心》,《社會科學戰線》2002年第6期。
67.《從“甲午”到“庚子”——論晚清華夷觀念的崩潰》,《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2年第1期。
67.《西學東漸與近代中國社會福利思想的勃興》,《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1年第4期。《中日現代化比較研究一百年》,《世界歷史》2001年第3期。
68.《城市社區建設要選好“著力點”》,《光明日報》2001-01-15日。
69.《中日早期現代化的比較》,《光明日報》2001-02-20日。
70.《傳統文化與當代中國社區建設》,《中國社會報》2001-03-20日。
71.《城市社區建設要選好“著力點”》,《中國社會報》2001-03-03日。
72.《世紀交替與史學回應》,《學術研究》1998年第1期。
73.《中日近代世界觀的形成與兩國早期近代化的成敗》,《日本研究》1996年第2期。
74.《徐繼畲研究的新收穫》,《吉林師範學院學報》,1996年第6期。
75.《說“文化尋根”》,《華夏文化》,1995年第5期。
76.《甲午戰爭與華夷觀念的崩潰》,《吉林師範學院學報》,1995年第4期。
77.《關於“孫黃並稱”的歷史思考》,《黃興研究文集》(《近代史研究》專號)1994-10-01日。 78.《略論鎖國閉關時代中日認識西方的情報系統》,《日本研究》1994年第3期。
79.《戊戌維新派“腹地自立”維新方略初探》,《吉林師範學院學報》1994年第3期。
80.《關於近代史開端的幾個理論問題——兼評兩種東北近代史開端說》,《北方文物》1994年第4期。
81.《西望白山雲氣渺,圖們江水自悠悠——吳祿貞的延吉籌邊生涯》,《文史知識》1994年第6期。
82.《一個新領域:近代中國“前史”研究》,《學術研究》1994年第4期。
83.《近代中日“開國”的歷史比較》,《東北師大學報》1993年第6期。
84.《鴉片戰爭前後中日兩國世界史地研究比較論》,《社會科學輯刊》1993-06-30
85.《汪精衛早期歷史三大疑點淺析》,《北華大學學報》1993第2期。
86.《近代中日兩國出使西洋的比較研究》,《歷史教學》1993年第3期。
87.《東北亞史研究的新視角》,《中國典籍與文化》1993年第10期。
88.《武昌起義後列強中立政策歷史影響新探》,《煙臺師範學院學報》1992年第4期。
89.《十六至十八世紀天主教在中日兩國傳播和禁絕的比較研究》,《歷史教學》1992年第2期。
90.《中日兩國對近代西方認識的比較研究》,《歷史教學》1989年第2期。
91.《辛亥革命時期的孫中山和汪精衛》,《社會科學戰線》1986第4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