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壩土司古城

田壩土司古城

田壩土司古城也叫姬家小營,地處龍家村委會管轄的地片楊梅山。放眼前方,一直看到貴州去,山勢巍峨,層巒疊嶂在煙霧中若隱若現,黛色迷濛的深遠透著幾分神秘;近處,不遠即為斷崖,石壁陡峻,眼光被山頂的橫線斬斷在對面山的半腰,那些小路依然清晰可見,彎扭著交集在有人家的村莊,炊煙斷斷續續地冒著灰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田壩土司古城
  • 地理位置:宣威市
基本介紹,建造,曾經別樣繁華,

基本介紹

田壩土司古城也叫姬家小營,地處龍家村委會管轄的地片楊梅山。
掩映在雜樹叢中的古城
放眼前方,一直看到貴州去,山勢巍峨,層巒疊嶂在煙霧中若隱若現,黛色迷濛的深遠透著幾分神秘;近處,不遠即為斷崖,石壁陡峻,眼光被山頂的橫線斬斷在對面山的半腰,那些小路依然清晰可見,彎扭著交集在有人家的村莊,炊煙斷斷續續地冒著灰白。
左前方有一支山脈,山上青青翠翠,頗有氣勢。我問王大哥:“那叫什麼山?”他說是蓋寺腦包。蓋寺腦包,想當然就是蓋寺廟的了。我問:“是什麼時候建蓋過寺廟?”他們說不知道。詢問當地老鄉也不知道,只說傳說中曾建過寺觀。現在山上沒有半點遺蹟,我們無法考證。
前行了一段,我們來到谷頂,朝下俯視,是很深的深谷,顯得有些寬敞,周圍的大山突出高和險峻,腳下陡峭懸壁,谷底有一村莊,像小菜園一般,由於離得遠,我們看不到走動的人和牲口,房子也像小火柴盒一樣。看起來,海拔遠遠超過我們想像的高度。於是,我問:“這裡到底有多高?”主任回答:“至少直立有1000米。”喔喲,這么高啊!主任說看得見的那個村莊叫樂肥村。周圍高峻的山環繞著,村民背靠古城長年居住在深山中,我懷疑在古老的時候,某個深夜古城上遺落的瓦罐或是鬆動的城牆石會順著山坡造訪他們的村莊,也許他們都在熟睡里,但是,一睜眼就可以看到古城上的石牆或月亮。
我們順著深谷看出去,遠處還有一個村莊,顯得有些朦朦朧朧,那就是龍家村了。
龍家村背靠大山。我們的眼光順著看上去,山上莽莽蒼蒼,很寬大、雄偉、壯觀,而在它的胸懷中卻隱藏著許多個小山頭,雲遮霧繞,白雲覆飄,梯地時隱時現。我問這座山叫啥山?他們都說是貴州的八擔山。八擔山在附近很有名,現在是貴州的旅遊風景區,據說有一個很大的草山牧場,很有看頭。
天然石上鑿出的榫眼天然石上鑿出的榫眼
往右就是古城所在的山頭了。遠遠看去,是兩座山,稍遠的是大城,呈長形,雲霧之中,我們可以看到那宛若“長城”般的城牆,蜿蜒起伏;近一點的孤立山是小城所在地,由於遠的緣故,我們看不出城的痕跡,只看到一座石山,長著許多雜木樹,顯得鬱鬱蔥蔥。同來的田壩友人說:“城就在山上。”遠處,雲霧朦朧中的深谷是毛家海子,若隱若現的山樑是毛家梁子,把正南方描摹得燦爛景秀。

建造

見古城,就停不下興致,必須走近去看。
古城分大城和小城,大城在稍遠的山上,傳說還沒修建完工,就興修了小城,兩個城都在各自獨立的山上,均唯有一條路出進,可謂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我們來到山腳,看到石板路一直鋪到山頂,周圍生了許多野草野花和救軍糧蓬,不知名的植物爬上了石階,破碎的陶碗陶罐碎片散落在土地上。我拾起一塊來看看,藍色的花紋很清晰,與現在的陶紋大不相同,也許那是明朝或者元朝的古董,只可惜都成了碎片。拾著石板路上去,我們看到了古城牆,大約高有一丈五左右,全用大石鑲砌而成,城牆外幾蓬救軍糧果實紅彤彤的,非常誘人。火把果的紅與城牆的斑駁形成強烈反差,讓我不得不在這時光中思考,也許當年的戰火曾燒過火把果的根,但燒不去火把果的回憶,也燒不去戰爭和歷史的縮影,注定有一天城牆要被人們發現,引起關注,考察歷史,敘寫人類發展的文明以及彝族姬土司的彪悍。傳說兩個石城都是姬土司家的,原來非常興旺,有一年發生了戰火,漢人打敗了姬土司,他就被迫全家轉移到了貴州,據說現在還有後人,只是沒人去考證。
天然石製成的罕見水缸天然石製成的罕見水缸
城牆下堆著許多散亂的石頭,均是石匠打得四棱四角的,旁邊隱現牆基。據介紹是土司家城牆前的哨所,說古時候任何要進城的人都必須在這裡經過檢查,方可進去,征戰年代,這裡也是守城的前鋒,守住此處,一個人也別想上去。我看著路道的險峻,不得不佩服姬土司獨到的眼光和超人的安全意識,他的做法在那個年代要想被侵犯是很不容易的。
爬上山頂,我們看到了大段大段的石牆,雖然掩映在雜樹叢中,但很輕易就可看出城牆依據自然生長的石頭加固壘砌而成,比較厚,有的地方居然達到一兩丈寬,此為外牆。內里的石牆也很厚,大多一米多,很多地方藉助原本山上具有的生根石建設,從倒塌的形狀看,都是石頭房子基座。基座和雜草、刺蓬混合著,散亂不堪,大約一平方公里左右。倘若駐兵馬,估計一下,大約可駐紮5000多人,再連隔得不遠的大城一起計算,那就駐得太多了。根據《明史》和《平蠻錄》的記載:當時滇黔交界的彝人建城寨,大多都是依據地理環境,就勢建在山頂陡峻之巔或是洞崖險峻處,那樣便宜防守,不容易被敵方攻破。此處都很符合這些條件,我懷疑此處土司古城就是那個時候的建築。

曾經別樣繁華

西邊城牆內的生根石上有一個完好的碓窩,寬約一尺五左右,石長一丈多,碓窩就鑿在中後段,鏨路依然很清晰,看來石頭的質地扛過了時間的風化。我們仔細地觀察,想尋找周圍更有力的證據,奈何時代久遠,無法找到漢文或者彝文記載,或許那個時代,這裡的文明並不太先進,所以沒有留下文字或者圖畫之類。我問王大哥:“能否找到文字?”王大哥說:“沒法,這些山上的石頭,由於都是工匠打制過的,過去建水庫、蓋房子,都有人拉去用了,也不知道那些石頭是否有文字記載。”聽如此說,我們都很遺憾,要想尋到石碑之類的文字記載,除非等到對該城遺址的發掘,或許能找到些證據。
進入小城的石階路進入小城的石階路
我們又循著山上的石牆轉了一圈,發現很多石頭都有當年建設的榫眼,從這些榫眼也可以看出當時彝族土司建設該城時,都是依據自然石頭合理利用建設。如此的城房以生根石鑿眼建成,真是一個奇觀,既牢固又特別,充分說明當年的彝族先人非常勤勞。我們還看到寬廣的草地上有許多牆基,均是用石頭壘砌而成,寬的有1米寬,窄的也有兩尺多厚,中間部位呈方形,想來那就是古時候建蓋房子的地方,如今都長滿了荒草和救軍糧,走進去,足以沒膝,也埋沒著鮮為人知的歷史及彝家的故事傳說,我想當年的城中一定是別樣繁華。
老遠就看見了東面有一個石制完整建築高高地聳立著。走近才看清是一個水缸,深有丈許,由一個很大的天然石鑿制而成,外圍1米多高,完全依據自然石的生長形態雕鑿,剩餘部分依據石頭走向鑿成了打水的石階,共有四級,最頂一級較平坦,周圍均用土夯築成平台,可供人們站著取水。如此大的生根石雕成這樣大的器具,恐怕在整個雲南甚或全國都極為罕見,需要非常多的精力和精湛的雕刻技藝才能雕刻成功。看著它,不能不讓我想像:當年的土司家很富裕,實力強大,丫鬟、幫工、僕人定然不少,平常里,那些婦女穿著彝族盛裝打水、洗馬,場面定然非常熱鬧,尤其是在山頂,清風吹來,衣袂飄飄,是何等的壯觀和美麗!洗衣時候,銀鈴般的笑聲順著山坡滾下去,樂肥村的人們就能順手拾了起來,仰觀這山頂的月亮和星星,仰觀土司家的漂亮女兒迎風飄舞,汗珠四碎,彝裙飄飛,笑聲穿過白雲抵達太陽光輝,是一幅多么美妙的景啊!
看過了小城,本來還要去看大城的,奈何烏雲暴起,雷聲隆隆,把我們攆朝歸途,驅車回田壩。
(以上文章來源引用曲靖新聞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