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領域分類法

產業領域分類法

產業領域分類法,又稱有兩大領域、兩大部類分類法,是國民經濟產業進行劃分的一種常用方法,便於經濟研究和經濟管理。

產業領域分類法是按生產活動的性質及其產品屬性對產業進行分類。按生產活動性質,把產業部門分為物質資料生產部門和非物質資料生產部門兩大領域,前者指從事物質資料生產並創造物質產品的部門,包括農業、工業、建築業、運輸郵電業、商業等;後者指不從事物質資料生產而只提供非物質性服務的部門,包括科學、文化、教育、衛生、金融、保險、諮詢等部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產業領域分類法
  • 屬性國民經濟產業進行劃分的一種方法
  • 目的:便於經濟研究和經濟管理
  • 分類標準:生產活動的性質及其產品屬性
  • 別稱:有兩大領域、兩大部類分類法
關聯式分類,技術關聯,原料關聯,用途關聯,方向關聯,戰略關聯,三次產業分類,國家標準分類,國際標準分類,兩大部分類,農輕重產分類,生產要素分類,其他分類法,

關聯式分類

技術關聯

技術關聯分類法就是按照一些比較密切的技術關聯關係,劃分企業的經濟活動。這些企業的經濟活動的集合要么具有技術、工藝方面的相似性,要么具有相類似的生產工具、生產流程和管理技術等。這一類產業的企業必須在產品的主要生產技術或製作工藝上具有相似的特點。
如:製造業、建築業、冶煉業、運輸業等。

原料關聯

原料關聯分類法就是按照具有相同或類似的原材料,性能相似的投入物或活動對象相類似為依據對企業經濟活動進行歸類的一種劃分方法。
具有相同的原材料:如棉紡工業、化纖工業、鋼鐵 業、木材業、捲菸業等
具有相類似的原材料:如造紙業、紡織業、服裝業、印刷業、冶金工業等
具有性能相似的其他投入物:如電力、煤氣、供水等
具有活動對象相類似的產業:如採石業、礦業、漁業、伐木業等

用途關聯

產品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用途,如:腳踏車製造業、造船業、汽車製造業、儀器工業、軟飲料業、菸草業、製藥業、橡膠輪胎業。

方向關聯

方向關聯分類法是以產業間的關聯方向為標準對產業進行分類的一種分類方法。
單向關聯:前向關聯、後向關聯、側向關聯
雙向關聯:縱向關聯、橫向關聯
環向關聯:單環關聯、雙環關聯、多環關聯

戰略關聯

主導產業:依靠科技進步或創新獲得新的生產函式、持續較高的增長率、較強的擴散效應。
先導產業:對其他產業具有引導作用,但未必對國民經濟有支撐作用。
支柱產業:在國民經濟體系中占有重要的戰略地位,產業規模在國民經濟中占有較大的份額,並起著支撐作用。
重點產業:在國民經濟規劃中需要重點發展的產業。
先行產業:狹義的包括:瓶頸產業和基礎產業。
廣義的包括狹義的先行產業先導產業

三次產業分類

紐西蘭經濟學家費歇爾首先創立
英國經濟學家、統計學家克拉克在費歇爾的基礎上,採用三次產業分類法對三次產業結構的變化與經濟發展的關係進行了大量的實證分析,總結出三次產業結構的變化規律及其對經濟發展的作用。
第一產業是指直接從自然界獲取產品的物質生產部門,
第二產業是指加工取自自然界的物質生產部門,
第三產業是指非物質生產部門。
此種分類法的缺陷:產業的歸類尚存爭議、第三產業內容過於繁雜。

國家標準分類

一國(或一地)政府為了統一該國(或該地)產業經濟研究的統計和分析口徑,一邊科學的制定產業政策和對國民經濟進行巨觀管理,並根據該國(或該地)的實際而編制和頒布的劃分產業的一種國家標準。
特徵:第一,具有整體性、廣泛性和權威性的特徵;第二,在運用上具有強制性和代表性;第三,它具有明確的目的性;第四,具有特殊性;第五,具有較高的科學性。

國際標準分類

國際標準產業分類法是聯合國為了統一世界各國的產業分類於1971年編制和頒布的《全部經濟活動的國際標準產業分類索引》,將全部經濟活動分為大、中、小、細四個層次。
國際標準產業分類法實際上同三次產業分類法是一致的,且比後者更細緻。它同三次產業分類法保持著穩定的相關聯繫,其分類的大項很容易組合成三個部分,因而同三次產業分類法的三次產業相對應。
根據國際標準分類法所作的統計有很高的可比性,為產業經濟問題的研究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並被廣泛運用。

兩大部分類

是馬克思為了解釋資本主義的本質和剩餘價值產生的秘密所採用的產業分類方法。
生產生產資料的部門為第Ⅰ部類;生產消費資料的部門為第Ⅱ部類。
此種方法的缺陷:
(1)不能涵蓋所有產業、不利於對產業經濟的全面分析;
(2)許多產品難以歸類,給產業經濟的研究工作帶來困難;
(3)分類不夠細化、不能深入地分析產業結構變化對經濟成長的影響;
(4)與其他方法相差甚遠,分析口徑不一,而且不夠細化,其分析結果很難進行比較。

農輕重產分類

將物質生產部門分成農業、輕工業、重工業三大部門。
優點:這種分類法具有直觀、簡便、易行的特點。它在研究和安排工業化發展進程方面具有很大的實用價值,例如重化工業化進程。
這種分類法來源於前蘇聯,只適合於工業化程度較低的發展階段,不適合於工業化程度較高的發展階段。
缺陷:
(1)沒有涵蓋非物質生產部門、不利於對產業經濟問題進行比較全面系統的研究;
(2)農輕重界限模糊,相當多的產業特別是新興產業難於歸類到哪一部門;
(3)農輕重分類法也不夠細分,一方面很難從深層次揭示農輕重結構變化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另一方面也難於對統計結果進行比較,這都給產業經濟的分析和研究工作帶來困難。

生產要素分類

根據所需投入生產要素的不同比重和對不同生產要素的不同依賴程度可以將全部生產部門劃分為勞動密集型產業資本密集型產業和知識密集型產業三類。
生產要素分析法能比較客觀地反映一國的經濟發展水平,也反映了產業結構的高度化趨勢,這有利於一國根據產業結構變化的這種趨勢制定相應的產業發展政策。所以生產要素分類法也得到了廣泛的套用。
局限性:它的劃分界限比較模糊,也比較容易受主觀因素影響。另外,資源的密集程度是相對的,也是動態變化的。

其他分類法

(一)四次產業分類法
美國經濟學家馬克·波拉特的四次產業分類法:農業、工業、服務業和信息業。
我國學者王樹林的四次產業分類法:第三產業屬於物質產品再生產總過程的領域,第四產業屬於精神產品再生產總過程的領域。
(二)產業發展階段分類法
產業發展階段分類法是指按照產業發展所處的不同階段進行產業分類的一種方法。由於劃分產業發展階段的標準有很多,所以處於不同發展階段的產業的界限並不是很明確,只能是大概的劃分。
按照這種分類法劃分的常見產業有幼小產業、新興產業、朝陽產業、衰退產業、夕陽產業、淘汰產業。
(三)生產流程分類法
生產流程分類法是指根據工藝技術生產流程的先後順序劃分產業的一種方法。這種劃分法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相對於某一產業的工序位置來說的。另一種情況是沒有基準產業作比較的更加模糊的習慣稱法。
按生產流程可以劃分為上游產業、中游產業、下游產業。
(四)霍夫曼分類法
德國經濟學家霍夫曼研究工業化發展階段時將產業分為:消費資料工業、資本資料工業和其他工業。將產品用途有75%以上屬資本資料的產業劃分為資本資料工業,難以用以上標準劃分的產業則被列入其他工業。這一划分界線在實際工作中難以劃分和量度,因而這一方法在特定條件下才有實際套用價值。
霍夫曼比例:消費資料工業淨產值與資本資料工業淨產值的比例。
(五)錢納里·泰勒分類法
錢納里·泰勒分類法是指美國經濟學家錢納里和泰勒在考察生產規模較大和經濟比較發達的國家的製造業內部結構的轉換和原因時,為了研究的需要,將不同經濟發展時期對經濟發展起主要作用的製造業部門劃分為初期產業、中期產業和後期產業的一種分類方法。
這種分類法一方面有利於在經濟發展的長期過程中深入考察製造業內部各產業部門的地位和作用的變化,進而揭示製造業內部結構轉換的原因,即產業間存在著關聯效應;另一方面有利於有關政府部門根據不同經濟發展時期產業的不同特徵制定產業政策,促進制造業內部結構最佳化,從而推動經濟的快速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