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肖琺瑯彩瓷

生肖琺瑯彩瓷

生肖琺瑯彩瓷是生肖文化和琺瑯彩瓷藝術的結合,其代表作為《十二生肖琺瑯彩瓷大全套》,這是兩大傳統文化的首次結合。作品是榮會藝術中心攜手琺瑯大師熊建軍傾情創作。經過多年籌備,發揮其從藝23年的制瓷造詣,首次全面的對琺瑯彩瓷和生肖文化做出了總結性的展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生肖琺瑯彩瓷
  • 代表:《十二生肖琺瑯彩瓷大全套》
  • 運用:珍貴的琺瑯彩精心描繪
  • 採用:純手工製作
生肖琺瑯彩瓷,生肖吉祥寓意,工藝簡介,作者介紹,經典瓶型介紹,

生肖琺瑯彩瓷

作品採用珍貴的琺瑯彩精心描繪,每道工藝均採用純手工製作。12種生肖動物,在琺瑯彩瓷技藝的演繹下活靈活現。作品分別選用中國歷代12大經典瓶型,既有整體感,又富有變化。該作品為廣大生肖及陶瓷的愛好者奉獻了一場宏大的文化盛宴。

生肖吉祥寓意

鼠,被視為機警應變、善處逆境、子孫繁衍、家業興旺的象徵,有生生不息、繁盛不衰之吉祥寓意。
牛,被視為勤奮樸實、誠摯忠厚、忍辱負重、勇武倔強的象徵。寓意勤勞致富、風調雨順。
虎,被視為威武勇猛、豪爽正義、文彩華美、氣宇軒昂的象徵,有辟邪降魅、四方安康之吉祥寓意,更具五福臨門、招財納祥的祈福涵義。
兔,被視為溫柔文靜、純潔高雅、機智靈敏、忠厚善良的象徵。除有自然超脫、長生不老之吉祥寓意,更有蟾宮折桂、應考高中的深層涵義。
龍,具有能屈能伸,通達曠放的象徵,有懲邪鎮惡,國泰民安之吉祥寓意。
蛇,蛇被視為美麗多姿、痴情重義、豁達大度、靈活應變的象徵。有百折不撓、風調雨順之吉祥寓意,同時兼具富貴臨門、長壽多福的深層內涵。
馬,被視為矯健雄偉、忠實誠信、傲岸不羈、勇敢堅定的象徵。有勇往直前、生命不息之吉祥寓意,更有一馬當先、馬到成功的美好祝願。
羊,被視為溫文善良、仁慈和睦、順天隨人、純潔高尚的象徵,有豐年富庶、和氣生財之吉祥寓意。
猴,被視為自由敏捷,聰明靈巧,智勇雙全,重情好義的象徵。有驅魔降妖、快樂怡年之吉祥寓意,諧音“百年封侯”更具升遷高就的美好祝願。
雞,被視為勇武好鬥、銳意進取、化解百毒、平安祥瑞的象徵。除具聞雞起舞、奮發圖強之意,兼有家園安定、夫婦和諧之吉祥寓意。
狗,被視為機智聰慧、赤誠勇敢、盡職守信、捨身重義的象徵,是忠貞的最佳化身。有四季康泰、和平安寧之吉祥寓意,祈福家業興旺。
豬,被視為豪放謙和、樸拙憨厚、隨遇而安、與世無爭的象徵,有安居樂業、豐衣足食之吉祥寓意。

工藝簡介

琺瑯彩瓷
琺瑯彩瓷即瓷胎畫琺瑯,是將畫琺瑯技法移植到瓷胎上的一種釉上彩瓷。琺瑯彩瓷的裝飾工藝,即琺瑯彩,也稱為瓷胎畫琺瑯。瓷胎畫琺瑯是琺瑯彩瓷的正式名稱。是專為清代宮廷御用而特製的一種精細彩繪瓷器,部分產品也用於犒賞功臣。據清宮造辦處的文獻檔案記載,其為康熙帝授意之下,由造辦處琺瑯作的匠師將銅胎畫琺瑯之技法成功地移植到瓷胎上而創製的新瓷器品種。琺瑯彩盛於雍正乾隆年間,屬宮廷壟斷的工藝珍品。所需白瓷胎由景德鎮御窯廠特製,解運至京後,在清宮造辦處彩繪、彩燒。所需圖式由造辦處如意館擬稿,經皇帝欽定,由宮廷畫家依樣畫到瓷器上。琺瑯彩瓷創燒於康熙晚期,雍正、乾隆時盛行。清代後期仍有少量燒制,但燒造場所已不在清宮中而移至景德鎮。

作者介紹

生肖琺瑯彩瓷
熊建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中國景德鎮非物質文化遺產琺瑯彩瓷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高級工藝美術師。他不僅是一位陶瓷藝術大師,更是一位探索開拓者。1998年,在中國國家博物館的支持下,經過了8年的苦心鑽研,終於成功恢復已失傳200多年琺瑯彩瓷古法製作工藝,讓世人能再一次領略到這種稀世珍寶的風采。

經典瓶型介紹

長頸膽瓶:此瓶口部極其規整,長頸,肩部朝下漸漸外擴,鼓腹,腹部垂塌,底足外撇,為典型的清三代膽形瓶。
燈籠瓶:顧名思義,就是因為形似燈籠而得名,器呈直口,短頸,豐肩,筒腹,圈足。燈籠瓶是雍正時期景德鎮官窯創燒,流行於清雍正、乾隆時期。乾隆時期燈籠瓶的製作較多。
玉壺春瓶:又叫玉壺春壺,它的造型是由唐代寺院裡的淨水瓶演變而來。基本形制為撇口、細頸、圓腹、圈足。玉壺春瓶的造型定型於北宋時期,在當時是一種裝酒的實用器具,後來逐漸演變為觀賞性的陳設瓷,是中國瓷器造型中的一種典型器形。
橄欖瓶:撇口,短頸,肩、頸部內收,腹部微鼓,足部外撇,口、底大小相若,瓶體似橄欖,故名。宋代河南登封窯創製,清代仍有燒造,造型略有變化,頸部稍長,勻稱秀美。
天球瓶:受西亞文化影響極深的一種瓷器造型,創燒於明代永樂、宣德年間的景德鎮窯,多見青花。以海水龍紋為貴。永樂朝開始成為觀賞式瓶,宣德年間較為流行。瓶形為小口、直頸、豐肩、假圈足、砂底微凹。因圓球腹碩大,像是從天降下來似的,故名。
觀音瓶:又稱“觀音尊”,清代康熙至乾隆年間流行瓶式之一,器呈侈口,頸部較短,豐肩,肩下弧線內收,至脛部以下外撇,淺圈足,瓶體纖長,線條流暢。
盤口瓶:瓶式之一,因瓶口為盤狀而得名。一般為細長頸、溜肩、圓腹、圈足。北朝至隋的則短頸,平底。北朝的瓶,腹瘦長,最大腹徑在近底處。隋代的瓶則頸部細長,腹部較豐滿,略呈橢圓形。
膽瓶:因器型如懸膽而得名。直口,細長頸,削肩,肩以下漸碩,腹下部豐滿。為花器,始燒於唐代至清中晚期。盛行於宋代,是陶瓷器型中的經典。膽瓶由於造型典雅優美,給人超煩脫俗的無限情趣,為當時宋代朝野各界所追捧。
梅瓶:是一種小口、短頸、豐肩、瘦底、圈足的瓶式,以口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因瓶體修長,宋時稱為“經瓶”,作盛酒用器,造型挺秀、俏麗,明朝以後被稱為梅瓶。梅瓶最早出現於唐代,宋遼時期較為流行,並且出現了許多新品種。
葫蘆瓶:形似葫蘆的瓶式,自唐以來,因其諧音"福祿",為民間所喜愛,遂成為傳統器形,及至明代嘉靖時,因皇帝好黃老之道,此器尤為盛行並多有變化。
蒜頭瓶:明清時期景德鎮窯常見的一種瓶式樣,仿自漢代青銅蒜頭壺,長頸,削肩,圓腹,圈足,瓶口似蒜頭而得名。狀如蒜頭而頸略長,亦可稱之為虎爪瓶。
雞心瓶:其基本造型為小口,短束頸,溜肩,長弧腹,平底,器形小巧,線條流暢,瓶形似雞心狀,故名雞心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