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污染物

生物污染物是指廢水中的致病微生物及其他有害的生物體。主要包括病毒、病菌、寄生蟲卵等各剩致病體。此外,廢水中若生長有鐵菌硫菌、藻類、水草及貝殼類動物時,會堵塞管道、腐蝕金屬及惡化水質,也屬於生物污染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生物污染物
  • 外文名:Biological contaminants
  • 套用學科:環境工程
  • 適用領域範圍:環境生態
  • 性質:污染物
  • 種類:細菌、病毒和寄生蟲等
簡介,來源,特點,種類,

簡介

引起水體、大氣、土壤和食品污染的有害生物,稱為生物污染物。它的種類很多,主要有危害人與動物消化系統和呼吸系統能病原菌、寄生蟲;引起創傷和燒傷等繼發性感染的溶血性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以及可引起呼吸道、腸道和皮膚病變的花粉、毛蟲毒毛、真菌孢子等大氣變應原。大氣中常見的生物污染物有桿菌、球菌、黴菌、酵母菌和放線菌等。受生物污染的水體可帶有傷寒、痢疾、結核桿菌、螺旋體和病毒,還有吸血蟲、痢疾變形蟲、線蟲、賈第蟲以及一些有害昆蟲如蚊、舌蠅等的幼蟲。土壤中分布最廣的生物污染物是腸道致病性原蟲和蠕蟲類,有的病毒也可通過土壤使人感染。有些微生物如結核桿菌,可在乾燥細小的土壤顆粒中長時間存活。生物污染物主要來源於病人、帶菌者和病畜、病禽等,通過空氣、土壤、水、食品和食具廣涉傳播。

來源

生物污染物主要來自城市生活廢水、醫院廢水、垃圾及地面徑流等方面。病原微生物的水污染危害歷史最久,至今仍是危害人類健康和生命的重要水污染類型。潔淨的天然水一般含細菌是很少的,病原微生物就更少。受病原微生物污染後的水體,微生物激增,其中許多是致病菌、病蟲卵和病毒,它們往往與其他細菌和大腸桿菌共存,所以通常規定用細菌總數和菌指數為病原微生物污染的間接指標。

特點

病原微生物的特點是數量大、分布廣、存活時間較長、繁殖速度很快、易產生抗藥性,想要消滅它的難度無疑是巨大的。因此,此類污染物實際上通過多種途徑進入人體,並在體內生存,一旦時機成熟,就會引起人體疾病。

種類

地下水中生物污染物可分為3類:細菌、病毒和寄生蟲。在人和動物的糞便中有400多種細菌,已鑑定出的病毒有100多種。在未經消毒污水中含有大量細菌和病毒,它們有可能進入含水層污染地下水。而污染的可能性與細菌和病毒存活時間、地下水流速、地層結構、pH值等多種因素有關。
儘管許多微生物對公眾健康的影響並不大,但因其會產生嗅和味而令人反感。不僅影響飲用水的可接受性,它們的存在表明水處理和輸配水系統的維護狀況不夠完善。
(1)放線菌和真菌
地表水水源包括水庫中存在有大量的放線菌和真菌,它們在輸配水系統中的非適宜材料(如橡膠)上也能生長。放線菌和真菌會產生土臭素,2一甲基異莰醇和其他物質,使飲用水產生令人討厭的味道和氣味。
(2)藍藻和其他藻類
水庫水和河水中藍藻和其他藻類的水華,可能會妨礙絮凝沉澱和過濾,使濾後水有顏色並且渾濁。它們電會產生土臭素、2—甲基異莰醇和其他化學物質。而這些物質在飲用水中的味闕值一般只有幾個納克每升。某些藍藻的產物—藻毒素—對健康也有直接影響,但是藍藻致嗅味物質的產生似乎與藻毒素的產生並無關聯。
(3)無脊椎動物活體
無脊椎動物天然存在於許多飲用水供水水源中,常大量滋生於淺灘、開口井等。當顆粒物屏障不完全有效時,少數無脊椎動物會穿透水處理工藝,從而暫存在過濾或輸配水系統中,其浮游性使得它們及其幼蟲能夠穿透水廠的濾池和儲水庫的通風孔。出於控制的目的,無脊椎動物可分為兩個組別。第一組是往水中或水面上自由遊動的生物,諸如甲殼類蚤狀鉤蝦、片腳類生物、劍水蚤和圓形盤腸蚤。第二組是其他無脊椎動物,它們或沿水面活動或定居其中,如水虱、腹足類、斑馬貽貝、其他雙殼類軟體動物和苔蘚蟲。或者柄居在黏泥中、線蟲和搖蚊幼蟲。在暖和的天氣里,慢砂濾池有時能釋放出小昆蟲的幼蟲和庫蚊到水體中。在某些情況下,這些小昆蟲能進行單性生殖(也就是無性生殖),這會使儲水庫與配水管的問題惡化。
許多無脊椎動物能通過攝取水中或管道及儲水罐表面淤泥中的細菌、藻類及原生動物而生存。很少有輸配水系統是完全沒有動物生存的。然而,無脊椎動物群體的密度和組成差別很大,從重度侵染,包括鮮有出現的微小種類。
(4)鐵細菌
在含有亞鐵和二價錳鹽的水中,鐵細菌產生的氧化(或暴露於空氣)會導致鐵鏽色沉積物沉積在蓄水池、管道和溝槽的壁上,並導致攜帶的沉積物進入水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