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潛意識

生態潛意識

生態潛意識最早由美國生態心理學家西奧多·羅傑克在其 1992 年出版的《地球的吶喊》一書中提出,在此書中羅傑克擴寬了潛意識的邊界,從傳統心理學的“潛意識”深入到了“生態潛意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生態潛意識
  • 提出者:羅傑克
簡介,生態潛意識的成因,個體潛意識——童年經驗的積澱,集體無意識——自然進化與文化演變,社會壓抑——工業文明與生態危機,

簡介

羅傑克在《地球的吶喊》序言對生態潛意識做了初步的定義,認為“當性和暴力的衝動持續地在人的深層心理中鬱積,並寄居於人的大腦中時,由於內心的不平衡,一種新的苦悶在我們的時代出現,我稱之為‘生態潛意識’。由此,我們發現了一種對人類忠於地球之心的壓抑,這種‘忠於地球之心’構成了人類心靈的母體。”
此外在《生態心理學:重建地球,療救心靈》一書中羅傑克認為:人有一種熱愛生命的天性(Biophilia),並提到:“在最近的研究中,哈佛生物學家 E.O.威爾遜提出了一種可能性,即人類擁有一種能力被稱為‘熱愛生命的天性’,這種天性被描述為‘人類與其它生物間天生的、固有的連線’”。
所以生態潛意識就是一種集體無意識,是一種群體性的生態壓抑。
羅傑克的生態潛意識概念包含以下幾點內容:
第一:從科學歸屬來看,生態潛意識屬於生態心理學這一學科,在生態心理學中居於核心地位。
第二:從生態潛意識的內涵來看,生態潛意識是人類的一種“集體無意識”,是群體性的生態壓抑,是人類在自然進化中產生的“忠於地球之心”和“熱愛自然之天性”的壓抑。這種被壓抑的自然天性稱為生態潛意識;
第三:從生態潛意識的成因來看,其形成與自然進化(主張第二條)、童年經驗(主張第四條)、工業社會、城市文明(主張第七條)、政治因素(主張第六條)等相關。
第四:從生態潛意識的實踐主張來看,是為了建立健全的心智,恢復兒童天生的萬物有靈的特質,建立生態自我,建立人與星球間的“協同關係”,從而解救人類的心靈危機和生態危機。

生態潛意識的成因

羅傑克認為生態潛意識的形成與自然進化、童年經驗、工業文明、城市文明、政治等多種因素相關。其中個體成長中童年經驗的積澱,自然進化與文化演變的影響,工業文明的壓抑成為最主要的原因。

個體潛意識——童年經驗的積澱

弗羅伊德認為潛意識的積澱形成與童年關係密切,他講到:童年最早期的記憶雖然被掩蔽性記憶的內容替代,但那種心理經驗“被保留在潛意識之中,然後又在人們後來的生活中表現出來”;羅傑克也強調生態潛意識與童年的關係,並在其八項主張中明確說明:“生態心理發展的關鍵期是兒童的生命期”。羅傑克認為兒童天真純潔的本性以及對自然天然的親近,是生態潛意識的早期積澱,他說:“孩子的天真無邪賦予了他們純潔的觀念。他們熱愛生活,尤其是圍繞著他們的自然萬物,帶著天生的萬物有靈論者的觀念。”兒童的天真無邪和萬物有靈論是一種難得的生態智慧,使他們擁有了一種“兒童直覺”(childish intuition),敏銳的感受自然萬物的生命。兒童的經驗之所以能成為生態潛意識的早期積澱,是因為“兒童是自由的”,這種自由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是對待自我方面:“他可以摸索、激發、挖掘、探尋自身無限的豐富性。”所以兒童總是能發現自身的潛能,這種對自我生命豐富性的發現是保持個體生命鮮活的方式。其次是對待外物方面:“兒童認為所有生命都在訴說一種東西,所有的聲音,從青蛙的叫聲到海浪的拍打聲,所有生物的聲響對他而言都親切而意義顯著”,面對外物兒童總是用一顆“赤子之心”去承受自然的饋贈,帶著萬物有靈的觀點去感受自然界的生命,兒童儼然成了人與自然重新連線的一個橋樑。

集體無意識——自然進化與文化演變

弗洛伊德認為潛意識中包含一些本能的衝動,認為“Ucs.的核心由本能表征性構成”,“潛意識的內容可與心理王國中的土著居民相比。如果人們的心靈中存在著由遺傳而來的心理結構——與動物本能相類似的東西——它便是 Ucs.的核心”,他這裡的“本能表征性”、“動物本能”偏重於人的欲望衝動,但給我們以啟示:潛意識可以和自然本能、遺傳,乃至自然進化聯繫到一起。
早期自然進化理論關注的只是人類大腦、肢體等身體機能方面的自然進化,卻忽略了自然進化對人類思想和心靈的塑造。隨著進化理論的發展,“生物學家已經開始關注人類進化中的心靈層面”。其實個體心靈的進化演變和身體機能的進化演變有著相似的過程,羅伯特·格林韋的荒野體驗就是很好的證明,他說:“當人們的心靈或身體參與到荒野中時,參與者經常會表達一種擴張感和與自然重新連線的感覺。我們可能解釋這種感覺為‘自我的擴張’,或者是因為我們與過去自然進化中形成的適應性的重新連線,這種進化中形成的適應性仍然積澱在我們心理深處”,這裡的“積澱在心理深處的適應性”就是生態潛意識在自然進化中的積澱。可見自然是人類身體進化之源,也是人類心靈進化之源。所以羅傑克說“進化理論會為我們兩難的困境提供解決之法。事實上源於物理宇宙的人性(包括身體和心靈)很大程度上需和自然聯繫起來”。

社會壓抑——工業文明與生態危機

弗洛伊德認為,潛意識的一部分來源於本能和欲望的壓抑,他說:“我們是從壓抑理論中獲得潛意識這個概念的。在我們看來,壓抑就是潛意識的原型”只是弗氏處的那個時代,社會對個體的壓抑常常帶有“禁慾”的性質,這種“禁慾”主要指身體欲望,所以弗洛伊德才找到了“性”這一主題作為其反抗壓抑的手段和工具;生態潛意識的形成也與本能和欲望的壓抑有關,只是這裡的“本能”和“欲望”是人“親近自然的本能”和“親近自然的欲望”,所以我們要解除的壓抑不是“性壓抑”,而是“生態壓抑”。
現代工業社會的壓抑性力量體現在很多方面,首先是對自然生態的破壞。機器的轟鳴、對經濟利益的追求使人類對自然的盤剝變本加厲,於是自然資源枯竭,水、大氣被污染,臭氧層被破壞,珍惜物種滅絕,森林被破壞,土地資源銳減……人們藉此獲得了財富和權力,卻失去了人與自然的和諧,所以康芒納說:“我們之所以陷入一種環境危機之中,是因為我們藉以使用生態圈來生產財富的手段毀滅了生態圈本身。當前的生產體系是自我毀滅性的,當前人類文明的進程也是自殺性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