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學與文化

生態文學與文化

《生態文學與文化》2008年由雲南大學出版社出版作品,作者是薛敬梅。

基本介紹

  • 書名:生態文學與文化
  • 作者:薛敬梅
  • ISBN:9787811126235
  • 頁數:150
  • 定價:40.00元
  • 出版社:雲南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8-7
  • 裝幀:平裝
  • 開本:16
  • 外文名:Ecological literature culture
編輯推薦,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精彩書摘,

編輯推薦

“文化生態與中國語言文學的古今演變”是華南師範大學211項目,其目的在於“以文化生態理論為主要依據,將中國語言文學置於中國文化生態環境的歷史變遷中,系統考察其發生、發展、演變與規律”。 戴偉華編著的《文化生態與中國古代文學論叢》主要是在文化生態與文學關係視野下編輯而成的,重在探討中國古代文學生成、發展和表現形態。從中國詩歌由“歌詩”到“詩”的進程中,揭示出文人五言詩體的生成是文人觀念自我突破的產物;對中國詩歌“獨自”現象的分析,進一步突出私密性寫作在抒情詩中的特殊位置和認識價值。

內容簡介

《文化生態與中國古代文學論叢》主要是在文化生態與文學關係視野下編輯而成的,重在探討中國古代文學生成、發展和表現形態。從中國詩歌由“歌詩”到“詩”的進程中,揭示出文人五言詩體的生成是文人觀念自我突破的產物;對中國詩歌“獨自”現象的分析,進一步突出私密性寫作在抒情詩中的特殊位置和認識價值。唐代春秋左傳學、北宋文士與兵學等文則是在交叉學科中討論文學經典和文人修養的時代意義。而對唐詩宋詞名篇的研讀,皆以小見大,力圖提供經典閱讀方法和學術創新視角。有關方法論的幾篇論文,強調材料整理和闡釋在文學研究中的意義,傳統考據學和現代學術、隱性材料的價值和利用的討論,終極目標仍然在於解決問題。《文化生態與中國古代文學論叢》開拓創新,觀點鮮明,言之有據,言之成理,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作者簡介

戴偉華,江蘇泰州人,文學博士。現為華南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文學與文化研究所所長,廣東省重點學科中國古代文學專業學科帶頭人,中國語言文學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帶頭人。兼任中國唐代文學學會副會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出版專著《唐代幕府與文學》(現代出版社1990)、《唐方鎮文職僚佐考》(天津古籍出版社1994)、《唐代使府與文學研究》(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地域文化與唐代詩歌》(中華書局2006)、《唐代文學綜論》(商務印書館2006)、《唐代使府與文學研究》(修訂本,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唐方鎮文職僚佐考》(修訂本,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等。在《中國社會科學》、《文學潰產》、《文學評論》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近百篇。先後主持國家教委”八五”社科項目1項,國家社科規劃項目3項以及中國高校古委會項目等其它項目多項。獲中國高校人文社科優秀成果3等獎1項,廣東省政府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1等獎3項以及江蘇省政府社科優秀成果3等獎2項等多項獎勵。
  • 目錄
  • 文化生態與中國文學
  • 獨白:中國詩歌的一種表現形態
  • 《左傳》“言語”對戰國諸子散文的影響
  • 試論《離騷》的創作契機與藝術構思
  • 論五言詩的起源——從“詩言志”、“詩緣情”的差異說起
  • 論兩漢的“歌詩”與“詩”
  • 孔稚圭《游太平山詩》補證
  • 唐代春秋左傳學別論
  • 初唐詩賦詠物“興寄”論
  • 唐詩中“杜鵑”內涵辨析——以“杜鵑啼血”和“望帝春心托杜鵑”為例。 高適《燕歌行》新論
  • 李白的悲劇與詩
  • 李白自述待詔翰林相關事由辨析
  • 北宋文士與兵學關係述略
  • 蘇軾《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的寫作智慧
  • 被誤讀的《蘭陵王·柳》主題
  • 李清照《武陵春》詞應作於紹興元年考——兼說“隱性”材料的價值和利用
  • 李清照《鳳凰台上憶吹簫》新探
  • 傳統考據學與現代學術——陳尚君教授《全唐文補編》及其相關成果的意義和方法
  • 文學生態與文學研究的實踐
  • 後記

精彩書摘

琪契阿提尼說,有一天,法國國王委派的米蘭總督德利維斯,在菜市上親手殺了幾個屠夫,因為‘他們那種人素來強橫,竟敢抗繳不曾免除的捐稅’。——現在你們看慣藝術家安分守己,晚上穿著黑衣服,打著白領帶,斯斯文文出去交際。但在徹里尼的回憶錄中,藝術家同闖江湖的軍人一樣好勇鬥狠,動不動殺人。有一天,拉斐爾的一般學生決意要殺死羅梭,因為他嘴皮刻薄,說拉斐爾的壞話;羅梭只得離開羅馬,一個人受到這種威脅,不能不趕快上路。那時只要一點兒極小的藉口就可以殺人。徹里尼還講到華薩利喜歡留長指甲,有一天和徒弟瑪諾同睡,‘把他的腿抓傷了,睡夢中以為給自己搔癢,瑪諾為此非要殺華薩利不可。’這真是小題大做了。但那個時代的人脾氣那么激烈,打架那么隨便,一下子會眼睛發紅,撲到你身上來。鬥獸場中的牛總是先用角觸,當時的義大利人總是先動刀子。”將藝術家還原到那個文化生態中是非常形象生動的,立體到可以去觸摸。
在試圖還原藝術家生活和創作的文化生態的同時,丹納也沒有放棄經驗和想像,而是充分發揮對藝術品產生的過程及其藝術感染力的豐富聯想來描寫藝術的本質,甚至對藝術品細節的想像性描述也令人神往。“他憑著清醒而可靠的感覺,自然而然能辨別和抓住種種細微的層次和關係:倘是一組聲音,他能辨出氣息是哀怨還是雄壯;倘是一個姿態,他能辨出是英俊還是萎靡;倘若是兩種互相補充或連線的色調,他能辨出是華麗還是樸素。他靠了這個能力深入事物內心,顯得比別人敏銳。而這個鮮明的,為個人所獨有的感覺並不是靜止的;影響所及,全部的思想機能和神經機能都受到震動。”文化生態的視野,不僅對重大事件的研究追問其宏大背景,而且對細部的分析總是追求立體的表達,追求生動場景的呈現,展開事物的層次和關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