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位寬度

生態位寬度

生態位寬度是指生物所能利用的各種資源的總和,即生物利用資源多樣性的一個指標。一個物種生態位越寬,該物種的特化程度就越小,也就是說它更傾向於是一個泛化物種。反之,則傾向於是一個特化物種。

生態位寬度常採用Shannon-Wiener生態位寬度指數計算生態位寬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生態位寬度
  • 外文名:niche width或niche breadth
  • 又稱:生態位廣度或生態位大小
  • 作用:反映生物對環境需求的專化程度
  • 定義:一個物種所能利用的各種資源總和
  • 常用測量方法:Shannon-Wiener生態位寬度指數
概念,特點,研究與運用,

概念

生態位寬度又稱生態位廣度、生態位大小。各生態學家對生態位概念的認識不同,對生態位寬度的內涵也有不同界定。比如,在資源有限的多維空間中被一物種或一群落片段所利用的比例(van Valen,1965);在生態位空間內,沿著某一特定樣線所通過的“距離”(Levins,1968);種內生境多樣性權重的平均值(Pielou,1971);物種利用或趨於利用所有可利用資源狀態而減少種內個體相遇的程度(Hurlbert,1978);種群利用資源的機率分布與可利用資源的機率分布之間的相似程度;物種沿資源軸可以持續生存的值域(Crawley,1986);物種或種群適應環境和利用資源的實際幅度或潛在能力(李德志等,2006)。
一般地,生態位寬度是指一個種群在一個群落中所利用的各種不同資源的總和。在可利用資源量較少的情況下,生態位寬度一般應該增加,以使種群得到足夠的資源。

特點

生態位寬度反映物種或種群對環境適應的狀況或對資源利用的稚度,一個種的生態位越寬,該物種的特化程度就越小,也就是說它傾向於一個泛化種。相反,一個種的生態位越窄,該種的特化程度就越強,即它更傾向於一個特化種。特化種生態位窄,在資源競爭中處於劣勢。而泛化種具有較強的競爭能力,尤其是在可利用資源非常有限的的情況下。
多維空間描述生態位有助於概念的精確化。但實際工作中只能對少數幾個,通常只是一兩個生態因子作定量分析。生態位寬度一般是針對一個生態因子軸而言的。這方面實驗較多的是動物的競爭取食,以食物種類或體積大小為變數。設某物種在S種食物資源中取食,取每種食物的個體數分別為N1…Ni…Mn,則
Pi=N/(N1…Ni…Mn表示取食第i種食物的個體數在總數中的比例。R.萊文斯提出的計算生態位寬度B的公式是:
B=1/
2
簡單舉例:設定裝有不同食物的食槽s個,使一種動物取食,統計每食槽取食的個體數。一種極端情況是,每食槽個體數相等,表明該物種在所測範圍內占有最寬的生態位,此時B值最大;另一種極端情況是,所有個體都在同一食槽取食,表明該物種在所測範圍內占有最窄的生態位,此時B值最小。根據實驗要求,這裡測的是種群的綜合效果。各個個體取食範圍可能都很廣(稱泛化取食者),也可能都很窄(稱特化取食者),但可因各特化取食者分別採取不同食物,所以它們的綜合效果仍很廣,但絕大多數情況介於兩者之間。
一般說來,當主要食物缺乏時,動物會擴大取食種類,食性趨向泛化,生態位則會加寬。當食物豐富時,取食種類又可能縮小,食性趨向特化,這時生態位變窄。

研究與運用

①生態位寬度原理揭示:如果實際被利用的資源只占整個資源譜的一部分,則這個物種的生態位較窄;如果一個物種在一個連續的資源序列上可利用多種多樣的資源,則該物種的生態位較寬。並且,物種的生態位寬度會隨著環境中可利用資源量的改變而發生變化。因此,學科生態位寬度就可以理解為學科對所處環境中各種資源利用的總和。
通常,一個學科的生態位越窄,該學科的特化程度就越大;相反,一個學科的生態位越寬,該學科的特化程度就越小。例如,窄生態位學科對特定狹窄範圍的生源和人才需求市場類型滿足能力強,當特定生源和人才需求足夠多時,其競爭能力將超過寬生態位學科。寬生態位學科以犧牲對特定狹窄範圍的生源和人才需求市場的強滿足能力來換取對更大範圍的生源和人才需求的基本滿足能力。
②經典的生態位寬度測度式基於物種在單一生態位維上各資源狀態的分布比例量,而難以套用於物種在多維生態位空間的寬度測度。在n維生態位空間分割為分室的基礎上,相關研究者定義物種生態位寬度為物種在分室上分布與樣本在分室的頻率分布之間的吻合度。根據最小判別信息統計量,推導出一可基於物種分布比例量也可基於實測值的生態位寬度測度式,並以華南鼎湖山自然保護區的厚殼桂群落中物種與土壤因子數據為例加以說明,結果表明優勢樹種具較寬生態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