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鼴

甘肅鼴

甘肅鼴是一種食蟲目動物。其外形粗短,很小,體重30-37g,體長8-103mm。耳殼缺失,前足扁而寬大,適應挖掘活動,但不如典型的鼴鼠寬大。周身毛色呈黑灰色或棕黃灰色具金屬光澤。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甘肅鼴
  • 拉丁學名:Scapanulus oweni
  • :動物界
  • : 食蟲目
  • :甘肅鼴屬
  • 英文俗名:Kansus Mole
基本資料,瀕危信息,分布,形態特徵,生境與習性,種群現狀,致危因素,保護措施,

基本資料

中文名: 甘肅鼴
拉丁文名:Scapanulus oweni
中文學名: 甘肅鼴
中文目名: 食蟲目
中文科名: 鼴科
中文屬名: 甘肅鼴屬
中文俗名: 甘肅長尾鼴  翻掌
拉丁文目名: SORICOMORPHA
拉丁文科名: Talpidae
拉丁文亞科名: Talpinae
拉丁文屬名: Scapanulus
拉丁文種名: oweni
物種命名人及年代: Thomas, 1912

瀕危信息

中國物種紅色名錄評估等級:易危 VU A1bc 依據標準:棲息地面積縮小,質量惡化
甘肅鼴甘肅鼴
CITES瀕危等級: 未列入 生效年代: 1997
IUCN瀕危等級: 未列入 生效年代: 1996
國家重點保護等級: 未列入 生效年代: 1989
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 稀有 生效年代: 1996

分布

甘肅鼴為我國特產的單型屬。僅分布於甘肅的蘭州、臨洮、武山,天水;青海的同仁、陝西西南部和四川北部。
主要分布省份四川 陝西 甘肅 青海寧夏
分布在以下保護區:興隆山 神農架 後河 太白山 王朗
分布在以下山脈湖泊:太白山 太白山

形態特徵

體重30~37 g,體長83~87 mm,尾長45~46 mm,後足長12~14mm; 顱全長44~46 mm。與針尾鼴的不同在於第一上門齒特別發達而長大; 齒數少,齒式2.1.3.3./2.1.3.3.=36。尾稍短,為後足長的兩倍,呈棒球棒狀,前細,後部粗圓,上有長而細的尾毛。通體棕黃褐色並具金屬光澤。頭骨吻較短,顴弓纖細。聽泡發育不全。I1發達,犬齒較大,等於或大於I2。上臼齒內側原尖分三葉。

生境與習性

營地下生活,棲息於林緣灌叢中。以昆蟲為主要食物。每年繁殖一次,春季進入繁殖期,孕期約30天。

種群現狀

本科自1913年命名之今,80餘年僅採到20多隻標本,可見是很稀有的特有種,這裡定為“稀有”。IUCN/SSC 的食蟲類專家組將本種定為“低危” (需予關注〕(Store, 1995)。

致危因素

過去:
生境退化或喪失(人為所致)-農業-作物
生境退化或喪失(人為所致)-農業-人工林
生境退化或喪失(人為所致)-農業-非材用林
生境退化或喪失(人為所致)-農業-拋荒地
生境退化或喪失(人為所致)-非農業用地管理-拋荒地
生境退化或喪失(人為所致)-非農業用地管理-管理體制變更
生境退化或喪失(人為所致)-獲取資源-採礦
生境退化或喪失(人為所致)-獲取資源-非林業植被採伐
采捕-藥物
意外致死-誤捕-陸地-陷捕、夾捕或網捕
意外致死-誤捕-陸地-毒殺
污染(影響生境和/或物種)-陸地污染
現在:
生境退化或喪失(人為所致)-非農業用地管理-拋荒地
將來
生境退化或喪失(人為所致)-非農業用地管理-拋荒地
生境退化或喪失(人為所致)-非農業用地管理-管理體制變更
生境退化或喪失(人為所致)-獲取資源-採礦
意外致死-誤捕-陸地-陷捕、夾捕或網捕
意外致死-誤捕-陸地-毒殺
采捕-藥物
污染(影響生境和/或物種)-陸地污染

保護措施

現有保護措施
不在各級重點保護動物之列,但在其分布區內已建的保護區當對本種的保護有利。
保護措施建議
應進行本底調查,摸清現狀,對其種群現狀作出評估,以利確定保護措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