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農民教育培訓監督管理中心

甘肅省農民教育培訓監督管理中心的主要工作職能是利用廣播電視等現代媒體手段開展農業科技宣傳普及、學歷教育、農村實用人才培養、綠色證書培訓管理和專業技術人員的繼續教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甘肅省農民教育培訓監督管理中心
  • 又名:甘肅省農業廣播電視學校
  • 住所:蘭州市城關區中山路113號
  • 法定代表:張保軍
  • 開辦資金:722.0萬元
  • 經費來源:財政補助 (全額撥款)
  • 舉辦單位:甘肅省農牧廳
主要職責,辦學情況,開展業務活動情況,

主要職責

甘肅省農民教育培訓監督管理中心,主要工作職能是利用廣播電視等現代媒體手段開展農業科技宣傳普及、學歷教育、農村實用人才培養、綠色證書培訓管理和專業技術人員的繼續教育。2006年,廳里成立了甘肅省農民培訓勞務輸出管理辦公室,由科教處常武奇任辦公室主任,地點設在農廣校。

辦學情況

農廣校自81年成立以來,逐步形成了省、市、縣、鄉村四級分工協作開展學歷教育和農民培訓的辦學特色,形成了省校、14所市校和74所縣校組成的農廣校辦學體系。截止目前農廣校已畢業中專學員34288人,中專後學員15173人,總計49461名學員。從2000年以後學校進一步深化轉變,以農村實用技術培訓、實用人才培養、農業科技知識傳播傳輸 、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和農業科技推廣為主要任務,每年開展實用技術培訓30多萬人次,綠色證書培訓 5 萬人次,圍繞新型農民培訓項目開展農民培訓2萬多人次,圍繞陽光工程培訓輸轉農村勞動力3萬多人次,並有21個縣利用廣播電視開展了農業科技節目。初步形成了以培訓項目為依託,廣播電視網路、科技入戶直通車、鄉村培訓基地為主要培訓平台,培訓教師進村入戶開展培訓的工作特色。

開展業務活動情況

2014年,在省農牧廳和上級業務主管部門的正確領導和大力支持下,我中心緊緊圍繞廳里的中心工作和《甘肅省農牧廳重點工作目標責任書》,以“雙聯”行動、“黨風廉政主體責任”和“黨員進社區”等活動為契機,統籌謀劃、探索研究、全面推進各項工作任務圓滿完成。
一、超額完成了學歷教育等主要指標任務。一是完成了中專、中專後1000人招生任務,完成招生任務的200%;
二是完成了546人的農業職業技能鑑定任務,完成率為109.2%。 二、指導和督促全省農廣校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根據農業部、財政部的安排部署,陽光工程培訓全面轉型為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一是制定下發了《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的實施要求》。二是承辦了全省項目管理人員培訓班。三是發文規範了“農學結合、送教下鄉”培育模式,建立健全了各項規章制度。四是指導各培訓機構填報了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信息管理系統的相關信息,對已上報的培訓學員信息進行了核查。五是及時為培訓機構提供服務,及時解答項目實施中遇到的問題,幫助和指導培訓機構做好培育工作。
三、積極推進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試點工作,指導各試點縣農廣校切實按照試點要求開展工作。完成試點任務。採取網上信息數據核查、電話回訪培訓學員和培訓機構上報信息核查等方式,對11個試點縣(其中農業部安排民勤、安定、涇川3個縣,省上安排莊浪、景泰等8個縣)的培育工作進行了檢查和督導,對存在的問題及時進行了糾正。各試點縣在培育新型職業農民過程中湧現出了一批致富能力強、帶動村民致富的典型學員。省校對3個國家級試點縣的培育工作進行了較系統的總結。
四、穩步推進以農廣校為主體的“一主多元”農民教育培訓體系建設,廣泛開展農民科技培訓。一是下發《關於組織開展冬春農業科技大培訓活動的通知》,安排部署我省農廣校系統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工作,全省各級農廣校對農民開展農業科技培訓112萬人(次);二是認真開展“綠色證書”培訓工作。組織全省各級農廣校以全膜雙壟溝播栽培玉米、種草養畜、瓜菜栽培等技術為重點,採取集中授課、現場指導等多種方式對農民進行技術培訓,培訓“綠色證書”學員2.13萬人(次);三是繼續深化農民創業培訓的指導與服務。利用中國農村遠程教育網---甘肅站農民創業指導專欄、飛信群、QQ群等現代遠程信息手段,緊密聯繫學員,為學員提供技術、信息等方面的諮詢服務。
五、積極參與並承擔農民教育培訓教材編寫工作。根據廳里編寫農業科技明白紙和農業實用技術叢書的工作要求,我校積極參與編制編寫計畫和編寫選題等前期大量的準備工作,並組織承辦了四場專家評審會。定稿後通過三次競爭性談判,最終確定了印刷單位。到12月20日全部交貨入庫並分發到有關單位。
六、完成上級主管部門和業務指導部門下達的任務。一是順利完成了農業部人事司實用人才培養張掖前進村基地建設和全部的培訓任務。三期共培訓300人;二是開展農業專業技術人員知識更新培訓服務工作。全年開展培訓講座27講,據統計每期有上千人參加了培訓;三是完成了廳系統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培訓和廳系統工人技能培訓與考核工作。對全廳系統20個單位717名專業技術人員進行了公修知識和專業知識的集中培訓。對廳系統近100名工人進行了基本知識和技能培訓,並組織進行了理論考試和操作技能考核。
七、圍繞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開展調查研究。一是撰寫《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及專業設定研究》;二是撰寫《農民田間學校在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中的套用研究》,被中央校列為新型職業農民研究課題,按計畫於2015年結題;三是申報《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實踐與研究》課題;四是撰寫《農民教育培訓平台開發與套用調查研究--淺談鄉村農民教育培訓示範村建設與運行的現狀、問題與對策》;五是組織5個部級示範縣開展了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規劃教材和生產經營型職業農民培訓規範評價調查。
八、加強農廣校師資培訓。一是分別在民勤縣和安定區分片舉辦了“2014年全省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師資培訓班”,全省14個市(州)農廣校暨80個工程項目實施縣(市、區)培訓機構的180餘名培訓教師參加了培訓;二是組織國家級和省級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試點縣的骨幹教師赴江蘇等地學習;三是組織農廣校體系教職工積極參加中央農廣校舉辦的“農廣體系在我心中”徵文活動,共獲得一等獎3人、二等獎4人、三等獎3人、優秀獎5人的良好成績,我校獲得優秀組織獎。
九、認真完成職責範圍內的其他日常工作。一是紮實開展“聯村聯戶、為民富民”行動,1、扶持辦好資金互助合作社,2、改良當地種植業品種結構;3、爭取幫扶項目。與廣河縣糧食局、縣雙聯辦溝通聯繫落實了50戶儲糧倉項目,每戶300元,總計1.5萬元。爭取危房改造項目11戶。4、開展走訪慰問活動,了解民情民意,解決當地五保戶馬達吾長期患病難就醫的問題。對聯繫村國小學生髮放書包檔案等學習用具160套。二是順利完成了西關什字辦公室的維修工作。三是理順更名後與編辦、財政、銀行等單位工作關係,解決了困難單位的突出問題。
十、探索建立全省農民教育培訓績效考核的方式方法。修訂並完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暨農民創業培訓考核指標”體系。考核指標分為技能培訓、認定管理、包抓指導、政策扶持等4個一級指標,11個二級指標,21個三級指標。採取匯報座談、查閱資料、隨機調查等方式開展培訓效果考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