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川紫菀

甘川紫菀

甘川紫菀為木質草本或半灌木,高60-150米。分布於甘肅、四川、雲南。生於海拔1350-3400米的山坡濕草地。夏、秋季採收花序,除淨雜質,陰乾,備用。宜在產地植樹叢邊緣、景石旁邊,或作花籬、花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甘川紫菀
  • 學名:Aster smithianus Hand.-Mazz.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Angiospermae
  • :雙子葉植物綱 Dicotyledoneae
  • 亞綱:合瓣花亞綱 Sympetalae
  • :桔梗目 Campanulales
  • :菊科 Compositae
  • 亞科:管狀花亞科 Carduoideae
  • :紫菀族 Trib. Astereae
  • :紫菀屬 Aster
  • :紫菀組 Sect. Aster
  • :甘川紫菀
  • 分布區域:中國甘肅、四川、雲南
  • :甘川系 Ser. Smithiani
形態特徵,植株,莖葉,花,果,花果期,生長環境,分布範圍,採集炮製,化學成分,套用,相關物種分布地區,

形態特徵

植株

木質草本或亞灌木。
甘川紫菀墨線圖甘川紫菀墨線圖

莖葉

莖直立,高60-150厘米,多分枝,下部粗壯,有淺溝,灰紫褐色,被多少貼伏的微柔毛,下部有較密的葉和發育的腋芽。
下部葉在花期枯落;中部葉狹卵圓形或披針形,長5-10厘米,寬1-2厘米,基部狹或近圓形,頂端尖,全緣稀中部以上有淺鋸齒,上部葉漸小,卵圓狀或線狀披針形;全部葉兩面被極密而稍貼伏的微柔毛,下面有腺點,且常在脈上被粗毛,中脈在下面凸起,離基三出脈2-4對細側脈。

頭狀花序多數,徑1.5-2.5厘米,排列成傘房狀,花序梗長達4厘米,有漸轉為總苞片的苞葉。總苞半球形,長4-6毫米,寬6-9毫米;總苞片2-3層,外層長圓狀或匙狀線形,長約3.5毫米,寬幾達1毫米,頂端鈍或尖,草質,密被微柔毛,內層卵圓披針形,下部革質,長4.5-5毫米,寬1.2毫米,上部被密微毛,常有短緣毛。
舌狀花約30個,管部長1.5毫米,舌片白色或淺紫紅色,長6-10毫米,寬1-2毫米。管狀花長約4毫米,管部長1毫米,裂片長約1毫米,外面常有疏短毛;花柱附片長0.5毫米。冠毛白色或稍紅色,有少數約與花冠管部等長的微糙毛,舌狀花常無冠毛。

瘦果倒卵圓形,黑色稍扁,長2-2.5毫米,寬1-1.5毫米,一面有肋,被密伏毛。

花果期

花期8-10月;果期9-10月。

生長環境

生於低山及亞高山溝坡草地和石礫河岸。海拔1350-3400米。

分布範圍

產於甘肅南部(迭部、白水江)、四川西部(康定、大金等)及雲南西北部(德欽)。

採集炮製

甘川紫菀:夏、秋季採收花序,除淨雜質,陰乾,備用。花盛期採集地上部分,曬乾,備用。

化學成分

芹菜素、芹菜素-7-0-葡萄糖苷、山梔苷甲酯、8-乙醯山梔苷甲酯、acteoside(中文譯名有洋丁香酚苷、洋丁香苷、毛蕊花苷、馬鞭草苷、阿克苷、臭梧桐酚酯苷、類葉升麻苷、麥角甾苷等)和B-胡蘿蔔苷,以及單萜、二萜、三萜及其糖苷、黃酮及其糖苷、寡肽、香豆素和苯丙素苷類等。

套用

宜在產地植樹叢邊緣、景石旁邊,或作花籬、花帶。

相關物種分布地區

訓西千里光分布於西藏、四川等省區。雙花千里光分布於西藏、青海、四川、雲南等省區。菊葉千里光分布於西藏、四川、雲南等省區。柳蘭葉鳳毛菊分布於青海、甘肅省。血蟒草分布於西藏、青海、四川、雲南、甘肅、陝西等省區。甘川紫菀分布於青海、甘肅、四川、雲南等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