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坊儺舞

甘坊儺舞

甘坊儺舞是江西省南豐縣的一種驅邪、祈福、喜慶的傳統民俗舞蹈。甘坊村轄於南豐縣白舍鎮,分上甘、下甘兩個自然村,距白舍鎮約17.5公里。早年村中有三座甘氏祠堂,現都倒塌。從周邊眾多的廟宇看來,甘坊是一個較有宗教氣氛的村落,村民大多信仰儺神、佛教。除儺神廟,村外還有其他小廟如福主殿、關帝殿、財神殿,以及社公社母、霜降老爺、落雪老爺等小型祭壇。在村東約3里處有一座甘真人祠,塑像不存,傳說甘坊始祖曾在此煉丹得道,羽化登仙,族譜中亦有此人事跡。甘坊儺儀式中雜糅大量道教因素,或許與此傳統有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甘坊儺舞
  • 來源江西省南豐縣
  • 釋義:驅邪、祈福、喜慶的傳統民俗舞蹈
  • 位於:距白舍鎮約17.5公里
基本介紹,儀式過程,解儺儀式,

基本介紹

甘坊村儺神廟約在村子正中,建成年代不可考,從使用月梁來看,推測屬於清代建築。較有特點的是其屋頂為重檐歇山式,並在殿內正中做有藻井。村人尊稱儺神為“儺神老爺”,白面方臉,面露微笑,端坐於神台。儺神頭戴官帽,身穿金甲,外罩紅袍,一幅武將打扮,左手握腰間玉帶,右手捧一金色物,村人解釋為仙桃。左右侍立千里眼、順風耳,前下方有四排神壇放置面具,上方懸“昭靈聖教”匾額。神台左側立“歷代啟教演儺先師之位”牌位,右側為土地神像。儺神廟每天有人上香、點燈,修繕等事宜則由村委會負責。
殿內左側有一間廚房,供正月十八儺班等人吃飯使用。正對儺神廟有一座戲台,屋頂有藻井,形式與廟內相同,大約也建於清代。戲台與儺神廟之前搭有簡易長棚,軸線偏離儺神廟大門,為便於觀眾看戲而後添。“正印”解釋,村裡有傳說儺神老爺愛看戲,每年六月廿四是他回家的日子,要做戲給他看、讓他高興。解放前往往連唱十多天,現今只唱三、四天。全村每家每戶自願出錢,越劇、採茶戲、京劇都可以。開演前在儺神廟敬香、放爆竹。
甘坊的祭祀組織與石郵不同,它沒有頭人制,儺班兼有組織和表演的雙重性質——這也是南豐農村跳儺組織的普遍形式。儺班老大稱為“正印”,老二稱為“副印”,他們是主要的管理者和負責人,由儺班成員推選。正印必須是甘姓,副印可以是雜姓。按老規矩,儺班應有24人,但年輕人不喜歡玩儺,只有16人。

儀式過程

作為民間原始娛樂的古樸形態。儺戲表演過程中,佛、道、儒家文化交錯滲透,具有濃郁神秘的楚巫文化色彩和珍貴的藝術價值,被稱為“戲劇藝術之源”、“中國戲劇的活化石”。南豐當地有甘坊、南堡、石郵之儺是三兄弟的傳說。因南堡村的儺神愛吃不愛玩,所以只供不跳,甘坊和石郵的儺神愛玩不愛吃,所以跳儺。兩村又有“老儺”之稱,相比於其他村落,它們解放後的改編較少,儀式色彩濃厚,基本保留著原貌。
甘坊與石郵相距不到40里,兩村的儺儀式卻都自成一格。
甘坊儺舞中武術、雜技的成分較多,每到農曆十二月,儺班就拿出道具,開始練習,活動筋骨。正式的儺儀式從正月初一開始,持續至十九日上午結束。
正月初一早晨,儺班所有成員來到儺神廟,眾人把面具取出,按次序整齊地排放在神壇上。正印主持出神儀式,畫各種道訣,併到村周圍的各個小廟或祭壇點香、敬拜。按舊規矩,這日要去村中的三座甘氏祠堂跳儺,併到村東約三里的甘真人祠參拜,有祭祖之意,由於祠堂已倒,遂改在村委會。
初二,儺班到本村的分支——下甘村跳儺。初四、初六、初九三日,村中有結婚、生兒子等喜事的人家,會請儺班來自家跳“喜事儺”,其舞目以吉祥喜慶的儺公儺母、福祿壽等為主,但首尾必須是開山和關公。跳喜事儺的人家要請儺班吃頓飯,並送上數目隨意的紅包。其間,初三到十二,外村有請,儺班則出坊跳儺,時間並不固定。通常對方村落也要請儺班吃飯並送紅包。
十三、十四兩日,除跳過喜事儺的人家,儺班在本村各家跳儺。十六日以後,則進入整個儀式最重要的部分:“解儺”。所有跳儺的人家必須解儺,解有“解除”、“搜除”之意,相當於石郵的“搜儺”。解儺儀式分家中和殿上,家中解儺在十六、十七日,殿上解儺從十八日晚開始,持續至十九日凌晨結束。第二日眾人收拾、安放好面具、道具等各種物品,整個儀式就結束了。

解儺儀式

正月十八日早晨,儺神廟內格外熱鬧和忙碌,儺班和村中自願來幫忙的人忙著殺豬買菜,籌備飯菜,這些開銷都從跳儺所得的紅包中支出,其細目就隨手寫在儺神廟的牆上。從十八日中午起,中飯、晚飯、解儺結束後的“夜宵”,以及第二日中飯,大家一共要在儺神廟裡吃四頓。正印甘老懷說他們的習慣是全部經費舉辦酒席,不設節餘。當然,飯菜的豐儉就由這一年的紅包數目而定了。
下午約四點,儺班有人在村邊各處小廟點香、放鞭炮,如兩處福主殿、財神殿、社公社母等。這時,正印和眾人關上廟門,擦洗面具,排放整齊,並擺好豬頭、水果等供品,結束後才將門打開。這一過程相當嚴肅,閒雜人等和女子都不能隨意進去觀看。
約傍晚六點,儀式開始。首先有催神儀式,由於所請神靈眾多,催神的次數也格外多,按單年或雙年要反覆進行十六或十七次。因為時間很長,晚飯就插在其中。
有人先在儺神廟外的巷道兩旁插上線香,約向南五十米至路口止。據說這是向神靈標明降臨後的道路,讓它們由此登入儺神廟。正印執鑼,副印執燈,走到路口,面西站立。副印插路香,燒紙錢,並放數枚小鞭炮後,兩人三鞠躬,正印高舉銅鑼,頭前後左右的搖動,如對鏡自照,據說這是催神之訣。同時他由慢漸快地敲鑼,副印再放兩枚小鞭炮,兩人三躬返回。殿內的動作一樣,只是不敲鑼,一來一回稱為請神一遍。晚飯後加一人敲小扁鼓,過程相同。
然後是請神儀式,儺班眾人跪在神壇前,正印念“殿內界儺請神辭”,並判筊占卜神意。辭中所請的神靈來自甘坊附近村落、山川的各壇各廟,從觀音、如來等佛教神,到許仙真君、甘氏真人等道教神,再到福主、社令、土地、龍王等民間神,甚至漢皇上帝、霜降老爺、三奶夫人,“上至源頭,下至水尾,有壇無跡,有跡無壇,或有不知名姓一切神祇”,竟無所不包。
約九點,冗長的請神儀式結束,開始跳儺(村人也稱演儺)。這晚的儺舞是象徵跳給神靈看的,因此儺班眾人格外認真,而且要跳全套舞目,包括:1 開山(開山面具);2 魁神(魁神面具);3 判官醉酒(又稱二鬼偷花)(小鬼面具、判官面具);4 孫悟空(孫悟空面具);5 福祿壽(福星面具、祿星面具、壽星面具、魁神面具、財神面具等);6西天取經(唐僧面具、孫悟空面具、豬八戒面具、沙僧面具、如來面具);7疊羅漢(六羅漢面具,各個顏色不同);8 張天師召將(張天師面具、華官面具、財神面具、關公面具、溫叔面具、周倉面具、猿精面具等);9 儺公儺婆(儺公面具、儺婆面具)。舞蹈中的拳術痕跡很重,還雜有雜技成分,如魁星、疊羅漢、孫悟空,和石郵舞蹈溫和舒緩的風格完全不同。其中孫悟空揮舞著夾有鞭炮和紙錢的三角叉,紙錢點燃後,鞭炮四濺,火花飛舞,煞是驚險好看。
表演完最後的儺公儺母,立即開始搜廚儀式。鼓聲突然變得奇異,節奏加快,短而急促。伴著輪迴的鼓點,兩人戴鷹哥元帥和田螺大王面具上場,各執鐵鏈兩端做跳躍、搏擊狀,口中發出鬼魅般“嗚-嗚”聲。第三人手執搜廚大王面具上場,三人也做搏擊狀。然後搜廚大王衝進儺神廟西側的廚房,拿起鍋內的一碗米和肉,回到殿上,將米倒給眾人,自己只留一點。這些飯被村人拿回家,據說可以護佑家庭平安。之後,由手持搜廚面具的演員帶領,另兩人和儺班所有成員疾步出殿,走到村東頭的水塘邊,鑼鼓停止,眾人點燃紙錢,象徵將疫鬼逐除水中,然後回殿。
最後是送神儀式,儺班弟子每人拿數疊紙錢,托碗一隻,內盛灶灰和斷香,六人對稱地站在殿門口。正印念辭神口訣:
重申上啟,遠近福主、各部大神、在壇文武一切神祇,今日儺已周圓,燭盡燈殘,餚冷酒淡,簡褻殊深,莫為怪責。特備起馬錢財,拜送諸位大神早登雲路,在天者騰雲駕霧,在地者勒馬搖鞭,有車駕車,無車駕馬,各返瑤官,各歸寶殿。弟子不敢久留聖駕,聖筶落地,諸神速起。
鼓聲下,正印帶領眾人從側門奔出,繞村一周至水口,沿途插遍線香。正印再念口訣並判筊:
儺神啟教,歷代今鼓,老幼宗師,傳於弟子,一代傳於萬代,先師傳於後師,弟子不能遠送。聖筶落地,諸神速起。
此時廟內殿門緊閉,直至眾人送神歸來打開,整個解儺儀式結束。大家在儺神廟稍作休息,吃畢夜飯,各自歸家。
家中解儺與之類似,具體是準備一碗飯,兩片豬肉,放在鍋中。儺班先在廳堂里跳,之後三人扮演搜廚大王、鷹哥元帥、田螺大王,到廚房、豬圈等處伴著鑼、鼓走一遍。主人家要給儺班紅包,多少隨意。
據說過去解儺還要要跳“二郎伐弓”,這隻舞平時不演,只在解儺時跳,但現今該面具丟失,舞蹈便也省卻了。
甘坊跳儺面具分兩套,儺崽亦有一對,為木頭小偶人,手腳固定,圓臉,身穿紅布小褂,站立狀。面具共63枚,一套供本村跳儺使用,一套供出坊使用,每套30,角色相同。另有3個搜廚面具,只在村內使用。具體角色有:開山、魁神、判官、小鬼(兩個)、福星、祿星、壽星、孫悟空、豬八戒、沙僧、唐僧、如來、羅漢(六個)、法海、儺公、儺婆、哪咤、張天師、華官、財神、關公、溫叔、周倉、猿精、鷹哥元帥、田螺大王、搜廚大神(最後三個為搜廚面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