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西里·丹尼洛維奇·索科洛夫斯基

瓦西里·丹尼洛維奇·索科洛夫斯基

瓦西里·丹尼洛維奇·索科洛夫斯基,蘇聯元帥。二戰中不成功的軍事主官和成功的參謀長。最後以核時代的戰略家知名。1918年加入紅軍。 畢業於軍事學院。1931年加入蘇聯共產黨。內戰時期,歷任團長、旅長、師長、集群司令。內戰後,歷任軍參謀長、軍區參謀長、副總參謀長。蘇德戰爭時期,歷任方面軍參謀長、方向參謀長、方面軍副司令、司令,曾參與指揮莫斯科、斯摩棱斯克、維斯瓦河—奧得河和柏林等戰役。戰後,任駐德集群副總司令、總司令,國防部第一副部長,並曾兼任總參謀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瓦西里·丹尼洛維奇·索科洛夫斯基
  • 外文名:Василий Данилович Соколовский(俄語)Vasily Danilovich Sokolovsky(英語)
  • 國籍:蘇聯
  • 民族:俄羅斯族
  • 出生日期:1897年7月2日
  • 逝世日期:1968年5月10日
  • 職業:軍人
  • 畢業院校:工農紅軍軍事學院
  • 信仰:共產主義
  • 政黨:蘇聯共產黨
生平簡介,軍事經歷,衛國戰爭前,衛國戰爭時期,戰後,核戰專家,主要著作,

生平簡介

瓦西里·丹尼洛維奇·索科洛夫斯基(1897.7.2-1968.5.10),蘇聯軍事家,蘇聯元帥(1946),蘇聯英雄(1945.5.29)。1918年加入紅軍。 畢業於軍事學院。1931年加入蘇聯共產黨。內戰時期,歷任團長、旅長、師長、集群司令。內戰後,歷任軍參謀長、軍區參謀長、副總參謀長。蘇德戰爭時期,歷任方面軍參謀長、方向參謀長、方面軍副司令、司令,曾參與指揮莫斯科、斯摩棱斯克、維斯瓦河—奧得河和柏林等戰役。戰後,任駐德集群副總司令、總司令,國防部第一副部長,並曾兼任總參謀長。1960年起任國防部總監察組總監。1962年主編《軍事戰略》。該書系統論述了蘇聯的軍事戰略觀點,特別是現代條件下核戰爭的準備與實施等問題,對於蘇聯軍隊建設和軍事學術的發展有一定影響。索科洛夫斯基獲得過蘇聯英雄稱號,還榮獲列寧勳章8枚。

軍事經歷

衛國戰爭前

1931年加入蘇聯共產黨。1918年參加蘇軍。畢業於工農紅軍軍事學院(1921)和高級速成班(1928)。蘇俄內戰時期,隨東南方面軍南方面軍高加索方面軍參加作戰,歷任連長、團副官,副團長、團長、步兵第39師第一副參謀長、旅長、步兵第32師參謀長等職。1921年起先後任土耳斯坦方面軍作戰部副部長、師參謀長、師長、費爾乾納和撒馬爾罕州軍隊集群司令。曾積極參加同巴斯馬奇匪幫的鬥爭,因指揮部隊有功,榮獲紅旗勳章。1922-1930年曆任中亞地區步兵師參謀長、莫斯科軍區步兵師參謀長、北高加索和白俄羅斯兩軍區的步兵軍參謀長。1930-1935年先後任步兵師師長、伏爾加河沿岸軍區副參謀長。1935年5月起任烏拉爾軍區參謀長。1938年4月起任莫斯科軍區參謀長。1941年2月起任副總參謀長。

衛國戰爭時期

衛國戰爭時期,歷任西方面軍參謀長(1941.7-1942.1,1942.5-1943.2)、西方向參謀長(1941年7月至9月,1942年2月至5月)、西方面軍司令(1943.2-1944.4)、烏克蘭第1方面軍參謀長(1944.4一1945.4)、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副司令(1945年4月至5月)。戰爭時期,充分顯示了他的軍事和組織才幹。他領導下的方面軍司令部以出色的組織工作著稱。曾積極參與計畫和實施莫斯科反攻作戰。1943年初指揮西方面軍部隊,與加里寧方面軍協同,進行了肅清勒熱夫—維亞濟馬希特勒匪徒基地的戰役。傷亡慘重。1943年夏又率部參加了奧廖爾戰役斯摩棱斯克戰役,只是瓦爾特·莫德爾收縮防線他才取得進展。謝爾蓋·馬特維耶維奇·什捷緬科在評價道:他無疑是個聰明人,但明顯缺乏勇氣,在擔任西方面軍司令期間,他按照大本營的指示,組織實施了11次進攻戰役。儘管他也明白,進行這些戰役是不合理的,同時他也目睹了這些戰役給蘇軍造成了多么巨大的傷亡(死傷超過33萬人)。但是他既沒有表示異議,也沒有堅持更合理的行動方案,直到大本營將他免職為止。後作為參謀長輔佐科涅夫參加了利沃夫-桑多梅日、維斯瓦河-奧得河和柏林諸戰役的準備和實施工作。因在柏林戰役中指揮有方,被授予蘇聯英雄稱號。

戰後

戰後,曾任蘇軍駐德軍隊集群副總司令1946年3月起任總司令、蘇聯駐德軍管局總指揮兼對德管制委員會蘇方委員。1949年第一次柏林危機期間,索科洛夫斯基做好一切準備,準備對美進行第三次世界大戰,後來史達林用聽話的崔可夫把情緒激動的索科洛夫斯基從柏林替回來。1949年3月起任蘇聯武裝力量部(1950年2月起為蘇聯軍事部)第一副部長。在什捷緬科被免職後,1952年6月-1960年4月任軍事部(1953年3月起為蘇聯國防部)第一副部長兼總參謀長。在這期間,索科洛夫斯基的軍事理論成為戰後蘇軍主要的指導思想,明確樹立了索科洛夫斯基在蘇聯軍界的崇高地位。在部隊的教育訓練中,廣泛運用其深湛的軍事知識和指揮、參謀工作方面豐富的作戰和實踐經驗,為加強蘇聯武裝力量的建設,進一步發展軍事科學,做了大量工作。1960-1968年任蘇聯國防部總監組總監。1952-1961年為蘇共中央委員,1961年起為中央候補委員。蘇聯第二至七屆最高蘇維埃代表。領導並參加撰寫《軍事戰略》(莫斯科1968年第3版)和《法西斯德軍在莫斯科近郊的潰敗》(莫斯科1964年版)兩部軍事理論和軍事歷史著作。獲列寧勳章8枚,十月革命勳章1枚,紅旗勳章、一級蘇沃洛夫勳章和一級庫圖佐夫勳章各3枚,獎章及外國勳章、獎章多枚,榮譽武器1件。葬於紅場克里姆林宮牆下。新切爾卡斯克紅旗高級軍事通信指揮學校以其名字命名。格羅德諾市樹有其半身像。烏拉爾軍區司令部大樓為其設定有紀念牌。
印有索科洛夫斯基半身像的郵票印有索科洛夫斯基半身像的郵票

核戰專家

他的軍事生涯始於戰爭,最後以軍事理論研究的豐碩成果而結束。這是一個輝煌而完美的軍事歷程。索科洛夫斯基元帥對戰略的定義:“關於為一定階級的利益服務的戰爭即武裝鬥爭規律的科學知識體系。它在研究以往戰爭經驗、軍事政治形勢、國家的經濟和精神力量、新式武器和預想敵人的觀點和力量的基礎上,探討未來戰爭的條件和性質、準備和進行未來戰爭的方法、各軍種極其戰略使用原則、物質技術保障原則、戰爭指導原則和軍隊領導原則。”(出自《軍事戰略》,戰士出版社,1980年版)索科洛夫斯基元帥對未來戰爭形勢的分析:“未來的世界大戰,就武器來說,首先是火箭核戰爭,進行這種戰爭的基礎是各個軍種,首先 是戰略火箭軍和飛彈原子潛艇,大量使用火箭核武器。”基於這種認識,強調戰略進攻,否定戰略防禦,主張先發制人,首先以戰略核武器實施毀滅性的核突擊,力求在戰爭初期 達到主要的戰略目的;改變以陸軍為主的諸軍種協同作戰的原則,認為實施大規模的火箭核突擊是現代條件下戰爭的主要作戰方法,強調各軍兵種要圍繞火箭核武器,竭力爭奪火箭核優勢,貶低常規兵力、兵器的作用。索科洛夫斯基軍事理論成型的這一階段,蘇聯開始從事全球擴張活動,謀求與美國平起平坐,共同主宰世界。

主要著作

《解放西烏克蘭地區》
《解放西烏克蘭地區》,載《利沃夫地區之戰》一書,利沃夫1965年版;
《光榮的戰鬥歷程》
《光榮的戰鬥歷程》,載《從莫斯科到柏林》一書,莫斯科1966年版;
《莫斯科大會戰及其歷史意義》
《莫斯科大會戰及其歷史意義》,載《無比的功績》一書,莫斯科1968年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