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爾特·赫爾曼·能斯特

瓦爾特·赫爾曼·能斯特(W.H.Walther Hermann Nernst 1864~1941)德國化學家和物理學家。1864年 6月25日生於東普魯士布里森(今波蘭翁布熱伊諾),1941年11月18日卒於巴特穆斯考(今屬民主德國)。能斯特因研究熱化學,提出熱力學第三定律的貢獻而獲1920年諾貝爾化學獎。曾在瑞士蘇黎世奧地利格拉茨和維爾茨堡(今屬聯邦德國)等大學學習,1886年獲維爾茨堡大學博士學位。1887年在萊比錫大學做W.奧斯特瓦爾德的助手。1891年任哥廷根大學物理學副教授,1894年任該校第一任物理化學教授。1905~1922年,任柏林大學物理化學教授兼第二化學研究所所長。後來該所由能斯特改名為物理化學研究所。1924年任柏林大學物理學教授和實驗物理研究所所長,直到1934年退休。1932年當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瓦爾特·赫爾曼·能斯特
  • 英文名:W.H.Walther Hermann Nernst
  • 出生地:東普魯士布里森
  • 性別:男
  • 出生年月:1864年6月25日
  • 去世年月:1941年11月18日
科研生涯
能斯特主要從事電化學熱力學和光化學方面的研究。
1888~1889年,研究了溶度積關係,引入了溶度積這一重要概念,用以解釋沉澱平衡。同時研究了溶液中的擴散,包括液體間的接觸電勢。
1889年他提出了伽伐尼電池理論,證明伽伐尼電池電動勢可用電極的“溶解壓力”來解釋。他推導出電極電勢與溶液濃度的關係式,從此熱力學數據便可用電化學的方法來測量。
1906年提出了所謂“熱定理”(即熱力學第三定律),斷言絕對零度不可能達到。證明熱定理可以用於從熱化學數據直接計算范托夫方程中的平衡常數K。
1911年他還從量子理論的觀點研究了低溫下固體的比熱,用實驗證明,在絕對零度下一個理想固體的比熱也是零。
1918年他提出了光化學的鏈反應理論,用以解釋氯化氫的光化學合成反應。
能斯特因研究熱化學,提出熱力學第三定律的貢獻而獲1920年諾貝爾化學獎。他共發表 157篇論文。著有14本書,最著名的為《理論化學》(1895)。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