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氏黃顙魚人工繁育技術

瓦氏黃顙魚的人工繁殖研究在長江流域的省份開展得較好,且積累了一定的經驗,而廣東省較少。佛山市水產技術推廣站於2001年8月18日首次進行人工繁育試驗,並獲得成功。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   瓦氏黃顙魚
  • :動物界
  • :鯰形目
  • :魚嘗科
瓦氏黃顙魚屬鯰形目,魚嘗科,是我國江河湖泊中常見的淡水經濟魚類。瓦氏黃顙魚喜棲息於靜水緩流中,營底棲生活,白天棲息於水體底層,夜間則喜歡游到上層覓食。該品種不僅環境適應性強,耐低溫,耐低氧,抗病力強,食性雜,而且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經濟價值高,是目前人工養殖的黃顙魚魚類中生長速度較快的一種。為適應市場需要,發展其商業化養殖,首先必須解決苗種來源。瓦氏黃顙魚的人工繁殖研究在長江流域的省份開展得較好,且積累了一定的經驗,而廣東省較少。佛山市水產技術推廣站於2001年8月18日首次進行人工繁育試驗,並獲得成功。
親魚來源及培育
2001年5月初,從湖南洞庭湖直接收購性腺發育成熟的瓦氏黃顙魚親魚,用運活魚水車、充純氧的方法運輸。由於當時溫度高,運輸時間長,運回來的親魚傷殘比較嚴重,待魚體質恢復,原來已經成熟懷卵的親魚開始退化。6月初,有意識地進行催情,目的是促進其性腺再次發育成熟,使雌魚懷卵。經過催情的親魚放到一口面積約2畝、水深1.5米,底部淤泥少且較平坦的池塘進行強化培育。專人管理,投餵蛋白質含量35%以上的顆粒飼料,每隔3—5天投餵野雜魚糜,每日下午4:30—5:30投餵一次,投餵量以投餵後2小時內吃完為標準,一般為魚體重的2%—5%,每10天左右時間換水一次,以改善水質,增加水中溶氧,並利用沖水刺激加速親魚的性腺發育。
催產孵化
1、產卵池 為2個正方形水泥池,面積6米×6米,深度為0.8米,出水口用50目篩網防逃,池上面搭建遮光網。原因是瓦氏黃顙魚須避光孵化,否則受到紫外線直接照射會殺死受精卵或導致胚胎髮育畸形。搭遮光網還有利於畏光的仔魚棲息、攝食。 2、人工魚巢 用棕櫚片作瓦氏黃顙魚魚巢。先用10ppm的孔雀石綠浸泡24小時,然後在太陽下曝曬。在給親魚注射第二針催產劑之前,將總量80%的魚巢沿池邊四周鋪設於池底,另外20%鋪於其它地方,並且用磚塊鐵棒等固定好魚巢。 3、親魚催產 當時根據佛山市氣象台預測,8月中旬末為連續幾天降雨降溫天氣。於是8月16日開始對親魚停食,17日抽水將親魚培育塘水位降低(因瓦氏黃顙魚刮網起捕率較低),18日刮網捕捉親魚進箱,然後挑選親魚。選擇標準:雌魚有生殖孔和尿孔,繁殖季節腹部膨大,柔軟,生殖孔稍紅突出。成熟的雌魚輕壓腹部有卵粒流出,卵巢輪廓明顯。雄魚個體大,腹部不膨大,只有泄殖孔,為乳突狀,其末端呈桃紅色,但擠不出精液。經挑選,得108組,平均雌魚每尾體重為110克,雄魚為190克。8月18日22:30給親魚第一針注射鰱鱅腦垂體(PG),雌雄同劑量,採用5號針作背鰭基部注射,水溫27℃。19日上午10:30(距第一針12小時),此時雌魚腹部相當柔軟,卵巢輪廓更為明顯,這說明第一針已起作用。隨後進行第二針注射,並將注射完畢的魚配對分別放入兩個池中。第二針採用地歐酮(DOM)+魚用促排卵素(LRH—A)+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三種混合,且雌雄同劑量。 4、產卵孵化 親魚在注射第二針後11小時,即19日晚21:30左右,開始發情,1小時後達到高潮,可明顯見到追逐狂游現象,隨後沉入水底開始排卵受精,並分幾次持續、間斷產卵,卵粒分布不均勻,其中以池邊,特別是池角及排水用鐵框網紗周圍較密集。水池壁也分散了卵粒。產卵時間較長,一直持續至天亮。 產卵完畢,要及時將親魚撈出,以免親魚飢餓吃食受精卵。檢查產後親魚,催產率及產空率都很高,均達95%以上。但受精率較低,且很不均勻。受精率較高的約為80%,最低的不到10%。當時由於棚外面水溫較高,超過30℃,不能進行流水孵化,只是用小氣泵充氣,溶氧保持在5毫克/升以上。吸水膨脹後的卵徑約為2毫米左右。 孵化水溫在27—29℃之間,從受精卵到脫膜歷時40小時。剛孵化出的仔魚所帶的卵黃囊較大,呈淺黃綠色,魚體無色透明,全長約4.5—5.5毫米。待受精卵全部孵化完畢,及時將魚巢連同壞卵取走,以免死卵腐化後破壞水質。隨後將池水排掉80%,並重新注入前幾天已準備好,經消毒沉澱、且水溫一致的水。
魚苗培育
水溫在27—30.5℃之間,仔魚自脫膜經過65小時左右,卵黃囊消失,體色慢慢變成黑褐色,並由原來聚集於池底邊變成吸附於四周池壁邊,仔魚全長約7毫米左右,此時仔魚開始攝食,可投餵餌料。剛開口的仔魚投餵個體較小的枝角類和橈足類浮遊動物。由於魚苗個體小,所投的水蚤不能大,最好用40目的網布過濾;另外所投的量寧多勿少,以防魚苗自殘。仔魚開口第5天,全長達12—14毫米,各鰭條明顯分化形成,瓦氏黃顙魚的體形輪廓清晰可見。由於換水條件受到限制,採用淨水培育魚苗。為了確保良好的水質,仔魚開口前即加入光合細菌,之後每隔3—4天補充一次。整個培育過程沒發現任何病害,魚苗生長健壯。 8月30日,即開口第7天,瓦氏黃顙魚魚苗全長平均已達15毫米,大小較均勻,於是轉至池塘中培育。由於瓦氏黃顙魚無鱗片,稚魚表皮又薄又細嫩,操作不慎非常容易傷害魚苗,所以轉池時要十分認真細緻。可選80目以上,質地柔軟,規格為2—3斗的尼龍池,兩人配合操作,各分別站一頭把斗池兩條邊拉直,其中一條邊靠緊牆邊,自底向上,慢慢把魚苗趕入尼龍池中收集。這次共收集到的稚苗約10萬尾。魚苗下塘前先準備好培育塘:選擇了一口底泥淺(20—30厘米),水深約1.4米,保水保肥,水源方便,水質好,面積為1.5畝的池塘。10日前(即瓦氏黃顙魚催產時)即加滿水,並全塘用茶麩、漂白粉及興棉寶消毒,殺滅池中野雜魚及敵害生物。待毒性消失後,施光合細菌及腐熟基肥培育水質。池塘配置了0.75千瓦的增氧機一台。
小結
1、瓦氏黃顙魚一年多次成熟  6月初,經人工催情的瓦氏黃顙魚,通過人工強化培育,7月初檢查,大部分已經發育成熟。用挖卵器檢查,大部分卵子已發育至Ⅳ期,這說明瓦氏黃顙魚在廣東的自然條件下,經人工強化培育,一個月左右時間可再次懷卵,當年可進行多次產卵。
2、產卵及受精  瓦氏黃顙魚喜歡在泥邊,尤其是池角較隱蔽的地方產卵。池角處的魚巢重疊了許多卵粒,有的甚至互相堆積在一塊,而池中間位置魚巢卵粒分布則較少。所以採用自然產卵,人工魚巢的設定應主要集中池底邊,尤其是池角位置要多放。為了避免池角處魚巢產卵過多,可能選用圓形或橢圓形產池較合適。 瓦氏黃顙魚人工繁殖受精率較低,主要原因:①溫度偏高,產卵、孵化時水溫為28—29℃;②沒有流水產卵、孵化條件;③沒嚴格挑選好親魚,尤其是雄魚。成熟好的雄魚,其生殖腺乳狀突未端呈桃紅色,而當時由於捕捉到的雄魚不多,挑選時有部分未達標準。
3、水質  人工繁殖瓦氏黃顙魚,用水量不大,有條件最好選用水溫和水質都比較適宜且穩定的地下水作水源。
(本文已被瀏覽 2298 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