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節及原索動物

環節及原索動物

脊索動物門(Chordata)尾索動物亞門(Urochordata,如海鞘、樽海鞘)和頭索動物亞門(Cephalochordata,如文昌魚〔amphioxus〕)動物的統稱。原索動物與脊索動物的另一個亞門(脊椎動物亞門〔Vertebrata〕)相似,有一中空的背神經索、鰓裂以及脊索(一條質硬的支持身體縱軸的棒狀結構,脊柱的前身)。與脊椎動物的主要區別是沒有脊柱骨。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環節及原索動物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尾索動物亞門
原索動物,簡介,口索動物,柱頭蟲,玉鉤蟲,尾索動物,海樽,頭索動物,文昌魚,環節動物,多毛綱,寡毛綱,蛭綱,與人類關係密切,原環蟲綱,毛足綱,多毛類,寡毛類,仙女蟲,水絲蚓,白線蚓,台胃蚓,蛭綱,魚蛭,水蛭,螞蟥,山蛭,

原索動物

簡介

現生的原索動物與脊椎動物由同一祖先演化而來。關於脊椎動物如何演化,普遍接受的理論主要有兩種。一種理論推測其祖先營固著生活,可以像羽鰓類(pterobranch),但幼體不特化,適於在大洋中浮游而達到性成熟;由此演化出的類型喪失隨後的固著階段,脊椎動物即由這一自由游泳的動物演化而來。另一種相近的理論出現較晚,假設脊索動物由一小類化石種類Mitrata屬演化而來。
脊索動物是動物界最高等的一門。成體或幼體背側有一脊索,故名。分口索動物、尾索動物、頭索動物、脊椎動物等四亞門。其中前三個亞門合稱“原索動物”。
原索動物是脊索動物門原始的一群。幼體或成體保留著脊索。脊索具有彈性,能彎曲,不分節,是構成骨胳的最原始中軸。種類少,全部海生。分為口索動物、尾索動物、頭索動物三亞門。

口索動物

也稱“半索動物”。脊索動物門的一亞門。體呈蠕蟲狀,左右對稱。僅接近口部有脊索的形跡。身體前端吻部有起源於體腔的水腔。例如柱頭蟲和玉鉤蟲。

柱頭蟲

(Balanoglossusmisakiensis)殖翼柱頭蟲科。體柔軟,呈長柱形,分吻、領和軀幹三部分。長達40厘米。全身黃色,極柔軟,容易切斷。定居海灘泥沙中,穴外堆土常有碘臭。產於我國青島一帶。

玉鉤蟲

(Dolichoglossushwangtaoensis)也稱“黃島長吻柱頭蟲”。玉鉤蟲科。與柱頭蟲相似,但體較短,吻較長。產於我國青島一帶海中,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玉鉤蟲玉鉤蟲

尾索動物

也稱“被囊動物”。脊索動物門的一亞門。少數自由生活的,終生具有脊索的尾部,如海樽、紐鰓樽等;固著生活的,僅幼體具有脊家的尾部,成體尾部退化消失,如海鞘等。

海樽

(Doliolum)海樽科。體小呈桶狀,被囊透明,可通過被囊看到內部構造。有性生殖或出芽生殖。多為單體。在海面營漂浮生活。
海鞘尾索動物的許多屬、種。排泄孔在口的附近。單體或由無性出芽而成群體。有性生殖的幼體形似蝌蚪,游泳時期極短,固著外物後尾部退化,遂成固著生活的成體。海產。例如柄海鞘(Styela)被囊帶白色。玻璃海鞘(Ciona),體呈圓柱形,被囊透明。

頭索動物

也稱“無頭動物”。脊索動物門的一亞門。體呈魚形,頭部分化不明顯,終生具有脊索。咽部的壁貫穿許多鰓裂,由圍鰓腔孔與外界相通。種類少,代表動物是文昌魚。

文昌魚

(Branchiostomabelcheri)別稱“蛞蝓魚”。文昌魚科。形似小魚側扁,兩端尖。頭端有眼點,下為前庭及口,前庭外緣有須多條。有背鰭、尾鰭和臀鰭。身體腹面有一對皮褶。棲息海底,通常鑽在泥沙里,僅露出頭瑞。以浮游生物為食。分布於我國廈門、青島和煙臺沿海,以廈門為最多。是無脊椎動物進化至脊椎動物的過渡類型,在學術上有重要意義。可供生物學數學和研究用,並供食用。
文昌魚文昌魚

環節動物

環節動物門(Annelida)在動物進化上發展到一個較高的階段,是高等無脊椎動物的開始。約有9,000種。體外有由表皮細胞分泌的角質膜,體壁有一外環肌層和一內縱肌層。通常有幾丁質的剛毛,按節排列。有頭或口前葉,附肢有或無。閉管式循環系統,血液通常有呼吸色素。體腔按節由隔膜分成小室,裂體腔起源。世界性分布,見於各類生境,尤其在海洋淡水濕土中。分3綱。

多毛綱

(Polychaeta)︰自由游泳的種類有頭或口前葉、圍口節、軀幹部和尾節。口前葉有兩個或多個眼,或有各種發達的突出物。軀幹部分成明顯的節,各節有成對的疣足,用於取食、運動或呼吸,有支持用的成束剛毛。定居的多毛類的頭部明顯或不明顯,頭部一般無附肢。許多管棲種有發達的鰓,用於呼吸和收集食物。有的在前端有觸手,收集食物。呼吸用的鰓只在前端少數節的背面長出。疣足如有,一般為簡單的葉。剛毛常從體壁直接伸出。許多種類的表皮細胞分泌物質組成管,管的成分有碳酸鈣、牛皮紙質或黏液,黏液上黏有沙或微細的沉渣。肛門在後端。管棲種類的體外有一糞溝,糞便沿糞溝通向前方。不生活在管中的定居種類偶爾在體側或尾節上有眼。
多毛綱多毛綱
自由活動和定居種類的生殖相似。通常雌雄異體,無永久的生殖腺。生殖細胞在性成熟前就開始從中胚層、體腔和疣足這3類胚胎組織之一中形成。發育中的卵和精子脫落入體腔,從特殊的營養細胞中取得養料。成熟的卵和能動的精子通過生殖管、腎孔或由於體壁破裂而排到體外。在這之前,身體可能發生巨大的變化,最奇妙的是成熟變異和匐枝繁殖。沙蠶屬(Nereis)和裂蟲屬(Syllis)這兩屬自由活動的多毛類,性產物集中的區域發生成熟變異。形態學上的變化包括眼變大,一定數量的疣足變化,剛毛的替換以及產生一個釋出精子的肛器。在性成熟時,它們離開洞穴游泳,再釋精。如把它們的腦取去,形態上發生變化,但不排精和卵。正常情況下無成熟變異的,除腦手術不產生作用。導致成熟變異的激素顯然只存在於進行成熟變異的種類中。裂蟲能長出一或多根莖,內含配子。控制匐枝生殖的激素在消化道中形成。某些定居的多毛類有另一類成熟變異,它們的偽足葉產生細長的剛毛。整條蟲或只是身體的後部離開管子或洞穴,在海中游泳,然後釋出配子
有自由游泳的擔輪幼蟲,典型的呈菱形,最寬處有一圈纖毛,叫前纖毛輪,後來在後端可能出現一簇纖毛,即端纖毛輪。前纖毛輪之後,還可能有第二輪,即中纖毛輪。擔輪幼蟲的上半部(前纖毛輪的上方)將來變成口前葉(頭),有腦、眼和口前附肢,下半部有消化道、原腎和其他內部器官,也是將來分節的部位。前三節幾乎同時形成,不久即長出偽足葉和幼蟲剛毛。從尾節不斷形成新節(所有增加的節都由尾節形成),體增長。第一節的剛毛一般脫落,此節變成成蟲的圍口節,其偽足葉或發育為圍口附肢,或萎縮,因種而異。第二、三節的幼蟲剛毛逐漸代之以成蟲的剛毛。幼蟲是否取食以及有否大洋生活的時期亦因種而異。找到定居的場所後,迅速失去幼蟲的特徵,開始像成蟲。雌雄同體罕見,有的性別能變。少數定居種類能無性生殖,從身體的一段或一節長出一個新個體。多毛類約5,400種。大多數生活在海中,浮游、穴居、在海底遊走或管棲;也有在江、湖中的。
.

寡毛綱

(Oligochaeta)︰體節相似。口前葉一般無附肢,只是懸在口部的一葉。性成熟時有環帶。肛門在後端,剛毛直接從體壁伸出,一般在體腹側。雌雄同體。精子通常先貯在貯精囊內,再由輸精管通到雄孔。卵巢有輸卵管通到後一節的雌孔。交配時,兩條蚯蚓腹面相對,互換精子。低等種類兩條蚯蚓的雄孔與受精囊孔各各相對,精子直接從一方的雄孔進入另一方的受精囊孔內。但有的蚯蚓的雄孔離環帶遠,精子先沿著體表的精溝流到環帶,再送到對方的受精囊孔。卵產在卵繭內,當卵繭沿身體向前滑動,經過受精囊孔時,從孔內排出來自另一條蚯蚓的精子,在繭內受精。環帶不僅分泌保護卵的卵繭,還分泌供幼體的營養物質,以及交配時的黏質。直接發育。無性生殖在水生寡毛類常見,某些仙女蟲實際上未見有性生殖。有的分成兩個或更多個體的一條鏈,後來斷開成為幼蚓。約300種,主要在淡水陸地上。

蛭綱

(Hirudinea)︰前、後端各有一吸盤,前吸盤較小。體節固定為34節,但體節常又分成數環,體中段的每個體節一般分為3~5個體環。前端通常有1~5對眼。環帶只見於生殖期。雌雄同體,有性生殖。齶蛭的精子通過一蛭的陰莖進入另一蛭的陰道內。吻蛭和石蛭的精子由精莢帶到另一蛭體上。卵產在卵繭內,卵繭一般附在岩石或植物上,或產在土中。但舌蛭的繭膜薄,附在身體腹面發育,直接發育。約300種,主要分布於淡水和陸地,少數海產。
環節動物的卵裂與扁形動物、軟體動物一樣,為螺旋、定型卵裂,各區的分化在早期即已確定。多毛類和低等寡毛類的再生能力較高等寡毛類強,蛭無再生能力。多毛類海鱗蟲有的與其他生物共生,可見於多毛類管中、貝類的外套腔中、海星上或海參的直腸中。管棲的燐沙蠶屬(Chaetopterus)可以是海鱗蟲、豆蟹或魚的宿主,它們吃燐沙蠶屬所引起的水流中的物質。許多多毛類能發生物光,有的具發光細胞。燐沙蠶屬的某些體節和觸手能受神經的控制而釋出發光分泌物。有的蚯蚓受刺激時能從口、肛門、背孔或排泄孔流出發光的黏液,可能是由於生活在體內的細菌所產生。蛭類未知有發光者。

與人類關係密切

環節動物與人類關係密切。陸正蚓(Lumbricusterrestris)可培育作為魚餌,而且能生成土壤中的腐植質。顫蚓屬(Tubifex)在下水道出口附近大量發生,可作為污染指示生物,也為熱帶魚的食料。多毛類可作為魚的食料。磯沙蠶(paloloworm,學名為Leodiceviridis;波婁拉蟲)的生殖部分在生殖期大量脫落,南太平洋薩摩亞群島(SamoanIslands)人以此作為食品。環節動物起源於海洋,可能通過擔輪幼蟲那樣的祖先演化而來。從多毛類的原種演化到寡毛類,蛭類也有環帶,可能由共同的寡毛類祖先演化而來。
環節動物門(Annelida)。體長圓柱形或長而扁平,左右對稱,由前後相連的許多形態相似的體節組合而成,體節在外部形態上表現為體表的環紋。有的有不分節的附肢,即疣足;有的無附肢,而只有剛毛,以佐運動。體腔多數明顯。體節的出現促進了環節動物的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的進一步發展。環節動物約有3500種,分布於海水、淡水和土壤中,少數寄生。可分原環蟲綱(例如角蟲)、毛足綱(例如沙蠶、蚯蚓)和蛭綱(例如螞蟥)三綱。

原環蟲綱

(Archiannelida)體制比較簡單,體表無明顯的環節,也沒有疣足或剛毛。發生時有顯著的擔輪幼蟲。例如角蟲(Polygordius),體細而長,棲息退潮線附近的沙泥中。

毛足綱

(Chaetopoda)體呈圓筒狀,或背腹稍扁平。體表環節顯明,有幾丁質變成的剛毛。可分多毛目和寡毛目,前者如沙蠶、沙蠍,海生;後者如蚯蚓、仙女蟲,陸生或淡水生。

多毛類

(Polychaeta)毛足綱的一目。體長,由多數環節組成,每一環節上有疣足一對,上生很多剛毛。各節有鰓,用以呼吸。大多為雌雄異體。海生。發生時有變態現象。如沙蠶、沙蠋等。
沙蠶(Nercis)毛足綱,沙蠶科。身體分節明顯,體節兩側突出成具有剛毛的疣足,用以行動。長10厘米左右。棲息泥沙中,生殖季節或夜出覓食時,能游泳。我國黃海和渤海沿岸很多。可為魚類、蝦、蟹等動物的食餌。同屬有多種,分布於長江口的日本沙蠶(N.japonica),俗稱“水百腳”’秋季常由海上溯河口或至稻田中生殖。廣東人所食的“禾蟲”,來自稻田,是同科的疣吻沙蠶(Tylorrhynchusheterochaeta)。

寡毛類

(Oligochaeta)毛足綱的一目。體長圓筒形,由多數環節構成。體表被無色的角質膜;各環節無疣足,剛毛環生、簇生或對生。雌雄同體。陸生或水棲。如蚯蚓、合胃蚓、白線蚓、仙女蟲、水絲蚓等。

仙女蟲

(Naisvariabilis)仙女蟲科。體透明,長3-10毫米。有眼點一對,背剛毛自第六節開始。通常營裂體生殖,或營有性生殖。生活於淡水中。為淡水魚類的食料。

水絲蚓

(Limnodrilushoffmeisteri)顫蚓科。體細長,長5-6厘米。紅褐色,後端黃綠色,末端每側有血管四條,形成血管網,營呼吸作用。通常每節有剛毛四束。棲息溝渠等淺水處,前端埋沒污泥中,尾部在水中搖曳。分布於我國各地。可作魚類的食餌。在水田中可危害秧苗。
水絲蚓水絲蚓

白線蚓

(Fridericiabulbosa)線蚓科。體細小,長4-15毫米,一般呈灰白色或透明狀。生活於草根或樹根附近。可在室內培養,用作魚餌。

台胃蚓

(Desmogastersinensis)也稱“中華合胃蚓”,鏈胃蚓科。體長而大,長達54厘米。體壁光滑,略透明,近於白色,前端微呈淡黃。除前三節外,每個環節都劃分為四個體環。環帶不顯著。產於我國蘇州、無錫和南京一帶,是一種稀有動物。蚯蚓,通稱“地龍”,俗稱“曲擅”。寡毛目。種類很多。
常見的如巨蚓科的直隸環毛蚓(Pheretimatschiliensis)體呈長圓柱形,長達40厘米,每一節環生剛毛數十至百餘條不等。背面黑褐,腹面灰白色。生殖帶環狀,在第14-16節間。受精囊孔3對。以帶有機物的土壤為食。卵1-3個,產在“蚓繭”中,經一月左右孵出。分布甚廣,我國南北各地都有。對於改良土壤,有重要作用。可作家禽或魚類的食餌。中醫學上以全蟲入藥,性寒、味鹹,功能清熱、定驚、利尿。據研究報導,蚯蚓及其提出成分能鬆弛平滑肌和降低血壓。

蛭綱

(Hirudinea)環節動物門的一綱。體一般長而扁平,二十七節,環節表面有體環,無剛毛,前後各有一個吸盤。生活於淡水或濕潤處,大多營半寄生生活。如螞蟥、水蛭、魚蛭、山蛭等。

魚蛭

(Trachelobdellasinensis)也稱“中華頸蛭”,魚蛭科。體長,背部稍隆起,長10厘米餘。頭部橫卵圓形,頸短而狹,軀幹扁闊呈長圓形,有少數橫列黃點,後吸盤大。體色淡黃或灰白,環帶粉紅色。體側有11對圓形皮膚囊,能作有節奏的伸縮。寄生於鯉、鯽等魚的鰓蓋下,吸取血液,對養魚業有害。分布於長江流域和黑龍江流域各地。

水蛭

(Hirudonipponia)也稱“醫蛭”。水蛭科。體狹長而扁,後端稍闊,長達5厘米。背面有灰綠色的縱行條紋6條,中央有一條白色闊帶;腹面暗灰色。在水中以肌肉伸縮而作波浪式游泳,在水中物體上則以吸盤及身體伸縮前進。水田、湖沼中極常見。吸食人、畜血液,下水田勞動時,應加注意。另種歐洲醫蛭習性相同,古時醫學上用來吸取膿血。水蛭唾液中所含的水烴素,能抑制凝血酶的活性而發揮抗凝血作用。中醫學上以蟲體經乾燥炮製後入藥,性平、味鹹苦,有小毒,功能破瘓通經,主治血瘀、經閉、癥結痞塊等症。

螞蟥

(Whitmania)水蛭科的一屬。我國常見的為寬體螞蟥(W.pigra)亦稱“寬體金線蛙”。體略呈紡錘形,扁平而較肥壯,長6—13厘米。背面通常暗綠色,有五條黑色間雜淡黃的縱行條紋。前吸盤小,口內有齒,但不發達。在我國分布很普遍,水田、河湖中校常見,捕食小動物。雖能刺傷皮膚,但不吸血。中醫學上以蟲體經乾燥炮製後入藥。
螞蟥螞蟥

山蛭

(Haemadipsajaponica)也稱“草蛭”,水蛭科。體略成圓柱形,長約3厘米。體黃褐色,背部有深褐色的縱線。生活於深山的草澤中,人行經其旁時,即附著於脛股上,入皮肉中,吮吸血液,被螫處易成瘡腫。
山蛭山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