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心理學:環境知覺和行為

環境心理學:環境知覺和行為

《環境心理學:環境知覺和行為》保持了一貫堅持的實證主義的觀點,並對其他非實證主義的研究持保留和警惕的態度,這可能是本書的一大特點,但也可能是自縛手腳,很多建築學方向的資料就沒有被考慮進去。另一方面,我們不是心理學家,心理學知識非常有限,儘管我們竭力避免,但書中肯定有許多不妥之處,敬請讀者和有關專家指正,我們將深深以為幸。

基本介紹

  • 作者:徐磊青,楊公俠 
  • ISBN:7560824161
  • 定價:22元
  • 出版社:同濟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2-6
內容簡介,目錄,書評,編輯推薦,媒體推薦,

內容簡介

作者在大量調研及統計的基礎上,介紹當今世界正在不斷擴展並不斷取得新成就的學科——環境心理學。本書的第一篇“環境認知”,主要探討人們感知和了解自己所處之實質環境的方式;第二篇“環境中的社會行為”概述了擁擠、秘密性、個人空間和領域性;第三篇“評價與環境”包括了環境評價和國內外環境研究的最新進展。
本書資料豐富,內容充實,文字簡潔生動。為使心理學基礎薄弱的建築師、規劃師和其他環境設計人員更好地閱讀本書,本書儘量用樸素的語言來解釋一些關鍵字和術語。
本書的大多數章節都有一個經精心安排的相似的結構:1)闡述主題的範疇和性質,並為其下定義2)介紹這個主題的主要理論;3)整合與該主題
有關的研究資料,並為這些已經積累的知識做總結;4)介紹了幾個如何在環境設計中套用這些知識的實例。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環境心理學導論
一 環境心理學的產生和發展
二 什麼是環境心理學
三 環境心理學的理論和發展
四 環境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第一篇 環境認知
第二章 環境知覺與空間認知
一 環境知覺
二 空間認知
第三章 城市意象和空間指認
一 城市意象
二 鄰里意象與孩子
三 尋路
四 認知距離
五 理論總結
第二篇 環境中的社會行為
第四章 城市生活與擁擠
一 大城市與小城鎮
二 擁擠與密度
三 擁擠的影響
四 高密度環境與環境設計
第五章 私密性
一 私密性的性質
二 私密性的影響因素
三 私密性與環境設計
第六章 個人空間
一 個人空間的性質
二 個人空間的測試
三 個人空間的影響因素
四 個人空間與環境設計
第七章 領域性
一 領域性的性質
二 領域性的影響因素
三 領域性與環境設計
第三篇 評價與環境
第八章 環境評價
一 環境評價
二 用後評價
第九章 住宅與社區(一)——居住滿意度
一 居住滿意度
二 住房中的環境心理
三 社區中的環境心理
第十章 住宅與社區(二)——社區中的犯罪與居民安全感
一 可防衛空間
二 領域性行為
三 環境的文明程度
四 總結:邁向環境犯罪學
跋 環境心理學研究和教學所面臨的挑戰與發展方向
參考文獻

書評

編輯推薦

《環境心理學:環境知覺和行為》:使心理學基礎薄弱的建築師、規劃師和其他環境設計人員更好地閱讀《環境心理學》,我們儘可能用樸素的語言來解釋一些關鍵字和術語。另外,《環境心理學》經過合理的安排,做到了每個章節儘可能地獨立與完整,當讀者由於時間有限或是只對《環境心理學》的一個部分感興趣時,他就可以只閱讀某可以唯讀某一章節的某一段落。譬如當他對理論不感興趣時,便可以跳過理論部分而直接閱讀有關的研究資料,以及面向環境設計的研究實例。

媒體推薦

前言
這是一本討論人與實質環境相互關係的書。本書的目的就是把有關行為和環境的相關研究編織在一起。
我們感興趣的是人們如何去了解他所處的實質環境,這些實質環境對他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並且作為結果,人們對所處的環境又做了些什麼。所以本書隱含的目標是理解與揭示怎樣的環境設計是適合人們的生活、生產和學習的,在創造人工環境時應注意哪些方面,以及幫助人們如何利用環境中的各項線索來達到自己的目標,並藉此促進人與環境之間良性的互動過程。
環境的三個方面
面對如此崇高的目標,建築師、規劃師等環境設計人員和心理學家、社會學家不得不聯起手來,他們無任何模式可以參照,他們甘冒這樣做的風險,也接受如此的機遇。對任何人而言這都是一個嶄新的領域。
環境心理學首先是一門套用的學科。幾十年來,環境心理學家在最有挑戰性的領域中從事著最艱難的任務,由於他們關注並希望解決很多實際問題,這就使得“環境心理學”獲得了迅速的發展。譬如,他們探討城市居民是如何看待和記憶城市的;怎樣才能提升城市的視覺質量;人們是如何分享公共空間的;如何藉建築中公共部分的設計來促進人們之間的社會交往;教室應如何布置才有助於孩子身心的發展,並有益於學習;辦公室的大小、它的開放與封閉程度對工作效能有什麼影響;危害人們心理健康,並使人煩惱的噪聲的特徵和聲級是多少;人們喜歡什麼樣的環境;人們所青睞的住房和社區有哪些特徵;如何才能提升居民在社區和鄰里中社會生活的品質,怎樣的環境設計有助於減少犯罪等等。
這些問題並無一個普遍適用的原則,而且,在開始的時候各個研究也是支離破碎的。與建築師和規劃師相比,更注重方法論的心理學家在從事這些套用研究時,很自然地會想到經典的實驗設計和傳統的測量儀器,遺憾的是這些從實驗心理學借來的方法和工具,在應付日常生活中各變數之間的相互關係時顯得捉襟見肘,很不適用。因為在現實世界中並沒有可以完全控制的變數,而且在研究人與實質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時,必須同時考慮到社會的和文化的環境,以及個體之間和組群之間的巨大差別,後者對心理學家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從來就不存在脫離當時社會和文化環境的實質環境,實質環境的每個變化不僅具有文化上的意義,也對社會各個層面產生影響。儘管環境與行為研究並不特別針對社會方面的議題,但它無法迴避環境中的社會性,因為它是連線人與環境的紐帶。人們在環境中生活,而生活的各個方面不是相互孤立而是相互依存的。在這個建成的世界中,無論是一所學校、一家醫院、一幢住宅或是一條公路,都僅僅是社會體系中的一分子,任何實質環境中都包含了實質因素和社會因素。所以,“行為”在實際上是對實質環境和文化與社會環境的反應。\
從建築決定論到相互作用論
我們並沒有把人僅僅置於是環境的反應者這樣一個角色,很顯然人與環境之間的相互影響不是單向的。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