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友好化學與套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湘潭大學環境友好化學與套用實驗室於2007年7月18日批准為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環境友好化學與套用” 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依託學校化學學科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和有機化學、高分子化學與物理、化學工程、材料物理與化學、材料學博士點以及高分子化學與物理等11個碩士學位點的平台組建而成。實驗室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農藥綠色化、環境友好化學反應、環境友好電化學、高效節能光電材料與器件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環境友好化學與套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 依託單位:湘潭大學
  • 批准時間:2007年
實驗室簡介,學術委員會成員,

實驗室簡介

湘潭大學環境友好化學與套用實驗室於2007年7月18日批准為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007年9月17日,根據教育部教技函[2007]46號檔案要求,湖南省教育廳組織專家組,對本實驗室的建設規划進行了現場論證,專家組一致認為本實驗室具備建設成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的基礎和能力,並建議實驗室注重相關領域的人才引進,建設成為國內外有一定影響的實驗室。2008年12月,在湘潭大學召開了實驗室的第一次學術委員會全體會議,會議進一步明確了實驗室的發展方向。
“環境友好化學與套用” 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依託學校化學學科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和有機化學、高分子化學與物理、化學工程、材料物理與化學、材料學博士點以及高分子化學與物理等11個碩士學位點的平台組建而成。實驗室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農藥綠色化、環境友好化學反應、環境友好電化學、高效節能光電材料與器件等。該實驗室擁有一支年輕的學術創新隊伍,實驗室主任為羅和安教授。在學術骨幹中有博士生導師15人、教授24人、博士29人,其中包括湖南省科技領軍人才、教育部跨世紀人才基金獲得者、湖南省優秀中青年專家等。近5年,該實驗室先後承擔了國家86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等縱、橫向科研項目80餘項(其中國家級項目24項),項目總經費合計近4000萬元。出版專著和教材14部,發表論文700餘篇,300餘篇被SCI和EI檢索。申請發明專利29項,實現橫向技術轉讓66項,實現契約金額2900餘萬元。在加強科學研究的同時,該實驗室還積極投身於地方經濟建設,相關技術套用到中石化巴陵公司、巴陵公司岳陽石油化工廠、巴陵公司鷹山石化、中石化石家莊化纖公司等單位,為這些單位節能減排作出了重要貢獻。
環境友好化學與套用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將結合國家中長期發展規劃和國內外的學科發展趨勢,突出環境友好、資源節約的宗旨,進一步開展基礎研究和套用研究,爭取在環境友好化學重大理論問題和關鍵技術方面取得突破,把實驗室建設成為環境友好化學基礎理論及關鍵技術套用的研究基地和高層次人才的培養基地,成為立足湖南、面向全國、服務於我國綠色化學工業和經濟建設的全國性創新平台。實驗室發展的總體思路是以科技創新為主線,以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基地建設為依託,以增強創新能力、提高科技水平為重點,以培育交叉型科技合作群體為突破口,形成一批在國內外有重大影響的基礎研究和套用研究的科技成果。環境友好化學與套用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的組建將在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和地方經濟建設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環境友好化學與套用實驗室以有重大套用背景的環境友好化學反應、農藥綠色化、高效化學電源和新型光電功能材料與器件為主要研究對象,對其反應與製備、結構與性能以及使用過程中的綠色化關鍵技術進行研究,注重基礎研究與套用研究相結合,微觀與巨觀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培養學術團隊和提升學術地位的同時,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

學術委員會成員

曹鏞,教授/中科院院士,華南理工大學。
個人簡介:1965年,畢業於原蘇聯列寧格勒大學化學系。化學學士。1979至1981年,日本東京大學化學系物理化學專業進修,1987年,獲日本東京大學理學博士學位。1966年至1988年,任職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1988年至1990年,美國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高分子及有機固體研究所資深研究員。1990年至1998年,美國加州聖巴巴拉UNIAX公司資深研究員。1998年起任華南理工大學材料學院教授, 高分子光電材料及器件研究所所長,200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自1975年起,曹鏞教授開始從事有機固體,光電高分子材料及器件的研究。二十餘年來,曹鏞教授一直在該研究領域前沿從事創造性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高水平科研成果。在光電高分子材料及器件研究方面的學術成就得到國際學術界的廣泛承認。共發表有關論文130餘篇(其中有2篇是發表在NATURE(London)雜誌),根據SCI的檢索,被他人引用達2200餘次;已獲得專利13項,其中中國專利1項,美國專利12項,1988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991年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三等獎。
羅和安,教授 ,湘潭大學
個人簡介:羅和安教授,博士,博士生導師,湘潭大學校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兼任教育部化工過程模擬與最佳化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化學工程重點學科負責人、化學化工學會副理事長等職。湖南省優秀專家、科技領軍人才、跨世紀學術帶頭人,全國高等學校優秀骨幹教師。建立了Luo’s模型和Luo and Svendsen’s模型,為流體顆粒破裂動力學的研究提出了理論框架,解決了定量描述湍流分散體系中流體顆粒破裂的動力學行為的難題,獲2007年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2006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三等等獎2項、授權國家發明專利12項、申請國際發明專利1項、湖南省發明專利金獎1項和中國發明專利優秀獎1項。技術轉化產生的經濟效益達3億多元/年。主持國家自科基金重點項目等縱向科研課題10多項,經費1000餘萬元,橫向科研項目契約金額800餘萬元。在AIChEJ、Chem Eng Comm、Chin J和Chem Eng等國內外重要學術期刊發表論文60餘篇
裘式倫,教授 ,吉林大學
個人簡介:主要從事無機合成和固體材料化學的研究工作,研究領域為:含雜原子的沸石分子篩以及三維骨架微孔化合物的合成與製備化學;具有特定孔道結構的微孔晶體及其相關功能體系的分子設計與定向合成;微孔與介孔骨架結構孔道與籠中特定化學體的組裝與功能研究;有機無機穩定剛性骨架微孔材料的設計、合成和性質研究。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化學學科評議組成員、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畫(973)首席科學家、中國化學會常務理事、國家教委國防科技委員會委員、中國青年企業家協會顧問、美國Drexel大學客座教授、日本東北大學客座教授、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客座教授、國際分子篩協會(International Zeolite Association)理事。
王先友,教授,湘潭大學
個人簡介:湘潭大學科技處處長,化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材料科學與技術學院兼職博士生導師,National Autonomous University of Mexico(UNAM) 兼職教授,《電池》、《電鍍與塗飾》雜誌編委,《Journal of Power Sources》、《物理化學學報》、《過程工程學報》、《中國有色金屬學報》審稿人,國家“863”新材料領域評審專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通信評審專家,科技部國際合作項目評價專家,湖南省高校省級學科帶頭人培養對象,第四屆“湖南十佳青年科技創新獎”獲得者。 1996年獲中南大學冶金物理化學專業博士學位。1998年南開大學新能源材料化學研究所博士後出站。1999年晉升為教授,同年被評為湖南省優秀青年骨幹教師。2000年在Technion-Israe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進行訪問研究,2001年在Technical University of Valencia, Spain作訪問教授, 2003年National Autonomous University of Mexico (UNAM)做訪問教授。主要從事新型化學電源與電極新材料、太陽能-氫能-燃料電池、超級電容器及其電極材料方面的教學和科研工作。 [詳細內容]
席振峰,有機化學,教授,北京大學
個人簡介:1983年 本科畢業於廈門大學化學系; 1989年 碩士研究生畢業於南京大學配位化學所、鄭州大學和河南化學所; 1996年 博士研究生畢業於日本分子科學研究所,獲理學博士學位; 曾先後在河南化學研究所金斗滿先生研究室(1983 年至1992年,實研、助研)、日本北海道大學觸媒化學研究中心高橋保教授研究室(1993年至1998年)學習或工作(博士後、助手)。 1998年4月 到北京大學化學學院工作,任副教授; 1999年7月 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2001年 被聘為“長江計畫”特聘教授。
劉育,有機化學,教授,南開大學
個人簡介:劉育,1954年生於內蒙古呼和浩特,1977年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1991年獲日本姬路工業大學博士學位,同年回國後在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1993年進入南開大學任教授。1996年獲國家自然科學委員會傑出青年基金資助,是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併入選人事部“百千萬人才工程”。承擔和完成國家傑出青年基金和國家重大基金等多個科研項目。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是功能分子設計與合成、分子識別與組裝、配位反應熱力學、納米超分子體系構築。 研究成果: 在冠醚、環糊精和杯芳烴等人工受體的超分子化學研究方面作了大量工作,在該領域已發表論文230餘篇,其中影響因子在3.0以上的論文50多篇,SCI收錄200多篇,主編《超分子化學——合成受體的分子識別與組裝》和《納米超分子化學——從合成受體到功能組裝體》專著2部,參編專著6部。
田禾,精細化學工程,教授、中科院院士,華東理工大學
個人簡介:1989年1月在華東理工大學獲精細化工博士學位,先後兩次由德國洪堡基金會資助在德國合作研究。現任國際學術期刊 Dyes and Pigments (SCI, IF=2.79)副主編、曾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第十屆信息科學部專家評審組成員、第十一屆化學科學部專家評審組成員等。1999年被聘為國家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1996年被批准獲得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田禾教授重點研究有機光電功能材料的合成及其套用,已在國際學術期刊(SCI收錄)發表論文240多篇,中國發明專利46項。曾獲得2007年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2006年上海市自然科學獎一等獎、2000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002年上海市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等多項科技獎勵。 被授予的榮譽稱號有:全國優秀留學回國人員成就獎(2003);新世紀首批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全國優秀教師稱號(1998)等。田禾教授至今已培養博士學位獲得者24名、碩士學位獲得者43名,其中一名博士獲得2001年全國優秀博士論文,多人獲得上海市優秀畢業生稱號等。
范青華,有機化學,研究員,中科院化學研究所
個人簡介:1966年生於湖南。 1989年畢業於湘潭大學化學系。 1992年在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獲得碩士學位。 同年任職於化學所,從事有機高分子合成方面的研究工作。 1995年在香港理工大學套用生物及化學科技系作訪問學者,同年轉為博士研究生,師從講座教授兼系主任陳新滋先生。 1998年2月獲得博士學位後回到化學所,任副研究員,課題組長。現為中科院化學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研究方向: 不對稱催化、環境友好的有機合成
黃可龍,材料化學與物理,教授,中南大學
個人簡介:1955年12月出生,漢族。1978年元月考入中南工業大學,1999年獲材料化學與物理專業博士學位,2001年被評聘為中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套用化學專業博士生導師。現為中國固態離子學會理事,中國功能材料學會常務理事,湖南省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湖南省化學化工學會常務理事,湖南省套用無機化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化工學報》編委,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評審專家,教育部留學回國人員科研啟動基金評審專家,湖南省科技人才工程第一層次人選。 主要研究方向為: 1.信息功能材料化學。研究高能電池材料的微觀結構與電化學性能間關聯與穩定性,新概念儲能全液流電池及其關鍵材料的套用基礎研究;太陽能電池用納米孔、管、絲等的設計與套用,納米薄膜陣列研究,納米氧化物沸石、能源介孔材料的物理化學性質研究。 2.藥物納米製劑及其關鍵材料化學。改性聚合物及其鹽的配位及藥物釋放,小分子化合物的組裝及形成納米化合物的性能及套用。 3.天然產物活性成分的製劑功能化。研究手性化合物對金屬離子及天然產物活性分子的識別功能。 先後培養博士研究生28名,碩士研究生26名,其中包括2名外國留學生。帶領的課題組先後主持國家“863”高技術項目3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項,國家教育部、湖南省重點科技項目6項。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三等獎3項,國家發明專利5項。至2008年,在國內外知名刊物發表科研論文100餘篇,其中40多篇被SCI、EI等國際檢索刊物所收錄;出版專著和教材5部。先後獲湖南省首屆青年化學化工獎、寶鋼教育基金優秀教師獎等。
周翔,有機化學,教授,武漢大學
個人簡介:工作經歷及教育程度: 1982.9-1989.7 學士,碩士,武漢大學化學系 1992.12-1995.5 博士,香港中文大學化學系 1989.7-1992.12 助教,講師 1996.10-1998.10 博士後研究員,美國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University of Virginia, Professor Dr. S. M. Hecht 課題組 1998.11-2001.5 博士後研究員,美國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Biochemistry, University of Maryland, College Park, Professor Dr. S. E. Rokita 課題組 2001.5--至今 武漢大學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教授,博導 教學情況: 主講本科生專業課《生物化學》、研究生《生物有機化學》。 承擔科研項目情況: (1)國家傑出青年基金; (2)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3)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畫》基金; (4)教育部重大項目培育基金
夏永姚,物理化學,教授,復旦大學
個人簡介:復旦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新型貯能材料和貯能技術,無機-有機納米複合材料在貯能、催化、物質分離、醫藥、光致和電致發光等領域中的套用,及功能材料的量子設計等研究。至2008年共發表論文60片篇,其中SCI論文50篇,專利18項,特邀參與編書3本。被國際重要學術刊物引用1000次以上,單篇引用率達250次以上,獲日本電化學會2002年度日本電化學會志優秀論文獎,2005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計畫。
陳小明,分析化學,教授,湘潭大學
個人簡介: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Spectrochimica Acta Part A, Journal of Molecular Spectroscopy等國際刊物的審稿人。主要從事手性化合物的分離及生命物質的測試研究。參加完成了"六·五"國家重大科研項目;作為主要研究人員參加完成了"八·五"國家攻關專題;主持了湖南省自科基金課題、湖南省科技攻關課題。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一項(集體),在國家核心期刊和國外期刊上共發表學術論文70多篇。
陽年發,有機化學,教授,湘潭大學
個人簡介:一、學習經歷 1978年9月--1982年6月 湖南省湘潭大學化學系讀本科。 1982年7月--1985年5月 湖南省湘潭大學化學系有機合成專業攻讀碩士研究生。 1995年9月—1998年6月 中山大學博士研究生。 二、工作經歷 1985年6月--1990年6月 湘潭大學化學系先後任教員、講師、有機實驗室主任。 1990年7月--1990年11月 去日本鹿兒島大學任講師、合作科研、學術交流。 1990年12月--1995年8月 湘潭大學化學系,先後任講師、副教授、有機實驗室主任、有機教研室主任。 1998年6月—2001年3月 湘潭大學化學系副教授、教授、化學系主任。 2001年4月—2002年3月 湘潭大學化學化學學院教授、院長。 2001年2月—2003年5月 香港理工大學 訪問學者。 2003年5年—2004年8月 湘潭大學化學化學學院教授、院長。 2004年9年—2005年1月 東京工業大學有機 高分子專攻。 2005年1年— 湘潭大學化學化學學院教授、院長。 主講課程: 1、大學化學 2、工科本科各專業 有機化學及實驗。 3、化學本科各專業 有機化學及實驗。 4、化學本科專業 物理有機化學。 5、化學本科專業 染料化學。 6、化學碩士研究生各專業 高等有機化學。 7、有機化學專業 現代有機合成及實驗。 8、有機化學專業 不對稱合成。 研究方向 精細有機合成,不對稱合成,手性螺旋聚醚的合成。
蔡遠利,高分子化學與物理,教授,湘潭大學
個人簡介: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湘潭大學化學學院副院長,環境友好化學與套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湖南省化學化工學會高分子學科專業委員會委員,科技部國際科技合作計畫項目評價專家。2004年9月回國後,針對學科發展趨勢並結合湘潭大學的條件,創建了由高分子化學、有機化學、生物化學、藥學等專業特長的青年教師組成的跨學科團隊,以環境友好的高分子合成化學、新興光回響智慧型高分子仿生設計合成與環境操控自組織作為主攻方向。培養畢業博士生2名、碩士生11名,在讀博士生3名、碩士生14名。1名碩士畢業生獲湖南省優秀碩士學位論文獎(張海佳,2009),1名碩士畢業生獲校長特等獎(石毅,2009),3名碩士畢業生獲校長優秀獎(姜穩定、江萍,2007;鄧俊傑,2008),1名博士畢業生論文獲湖南省第十一屆自然科學優秀學術論文一等獎(盧禮燦,2006)。 研究工作著眼於吸取高分子領域最新研究成果,力圖模仿生物大分子的精細合成與操控,探索溫和光照條件下精確合成智慧型高分子和環境調控自組織。創建了快速可控與環境友好的可見光活化室溫RAFT聚合,設計合成了快速可逆的新型熱回響高分子、多重回響的仿生光回響功能高分子。研究成果多次在ACS、IUPAC等學術會議上報告。2007年,被邀請為IUPAC先進材料與合成研討會分會主席。2008年,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化學部邀請,在高分子合成化學前沿科學問題研討會上報告《環境友好的活性/可控自由基聚合-機遇與挑戰》。2009年,在全國高分子學術論文報告會邀請報告《環境友好與快速高效的可見光活化室溫RAFT聚合》。獲得授權國家發明專利2項,中國分析測試協會科學技術一等獎1項。近五年累計發表JACS, ChemComm, Macromolecules等SCI收錄論文26篇。其中,SCI影響因子3.0以上刊物論文20篇。第一/通訊作者論文15篇,包括9篇Macromolecules論文、3篇ChemComm論文。研究成果已引起相關領域專家的關注與興趣,單篇他引10次以上的論文10篇,30次以上的論文4篇。光活化室溫RAFT聚合的最新研究成果被RAFT聚合創建者、澳大利亞科學院院士Rizzardo教授譽為可控自由基聚合領域近年來的最新進展之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