璞玉(漢語辭彙)

璞玉(漢語辭彙)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璞,古人是說蘊藏有玉之石,或未琢之玉。《韓非子·和氏》 :"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寶焉。"這是指蘊玉之石。也可比喻尚未為人所知的賢才,王逸竹的《夢中夢》里尚有璞玉之角,以玉美之,確有深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璞玉
  • 外文名:Pu Yu
  • 套用:寶物
  • 分布:新疆,遼寧岫巖,湖北
基本信息,詳細解釋,玉石研究,古今珍寶,璞玉外皮,糖皮,和氏璧,

基本信息

【詞目】璞玉
【璞玉】pú yù
【基本解釋】包在石中而尚未雕琢之玉。

詳細解釋

1.包在石中而尚未雕琢之玉。
未經加工的玉,也稱玉石。《漢書·西域傳·于闐國》:“其東,水東流,注鹽澤,河原出焉。多玉石。”註:“玉石,玉之璞也。一曰石之似玉也。”
璞玉璞玉
2.比喻尚未為人所知的賢才。
璞玉指天然形成,尚未經雕琢過的美玉。
所謂的"璞玉"實際上是帶有皮殼的玉石,也只有水石和由於沉積作用形成的玉石才有皮殼。
我國很多地方都有產出,比如新疆有軟玉水石產出,遼寧岫巖有河摸料產出(帶皮殼的岫玉),湖北有結核綠松石產出,雲南,福建和廣州的珠寶交易中心等各個玉石交易集散地都有帶皮殼的翡翠(全帶璞的叫蒙頭料,是賭石的一一種)出售。
3.隱士。

玉石研究

古今珍寶

《孟子·梁惠王下》:"今有璞玉於此,雖萬鎰,必使玉人雕琢之。"這是指未琢之玉。
自古以來,對璞玉十分珍視,被當作珍寶。明代科學家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曾有詳細記載:"凡璞藏玉,其價無幾。璞中之玉,有縱橫尺於無暇玷者,古帝王取以為璽,所謂連城之璧,也不易得。起縱橫五六寸無暇者,治以為杯,此已當之重寶也。"說明璞玉在古代是非常珍貴之寶。本世紀初謝彬訪問新疆,見和田玉"有皮者價尤高。皮有灑金、秋梨、雞血等名,蓋玉之帶璞者,一物往往數百金,采者不曰得玉,而曰得寶"。可見,璞玉即使在現代仍是很貴重的。

璞玉外皮

璞玉的外皮,按其成份和產狀等特徵,可分為色皮,糖皮,石皮三類。色皮:和闐子玉外表分布的一層褐紅色或褐黃色玉皮。如前述,玉皮有各種顏色。玉石界以各種顏色而命名,如黑皮子、鹿皮子等等。從皮色可以看出子玉的質量,如黑皮子、鹿皮子等,多為上等白玉好料。同種質量的子玉,如帶有秋梨等皮色,價值更高。玉皮的厚度很薄,一般小於1毫米。色皮的形態各種各樣,有的成雲朵狀,有的為脈狀,有的成散點狀。色皮的形成,是由於和田玉中的氧化亞鐵在氧化條件下轉變成三氧化鐵所致,所以它是次生的。有經驗的拾玉者,到中下游去找帶色皮的子玉;而往上游,找到色皮子玉的機會就很少。此外,在原生玉礦體的裂縫附近也能偶爾發現帶皮的山料,這也是由於次生氧化形成的。

糖皮

和田玉山料外表分布的一層黃褐色玉皮,因顏色似紅糖色,故把有糖皮玉石稱為糖玉。糖玉的內部為青玉白玉。糖玉的糖皮厚度較大,從幾厘米到20--30厘米,常將白玉或青玉包圍起來,呈過渡關係,糖玉產於礦體裂隙附近。對且末縣塔特勒克蘇玉石礦糖玉的糖皮進行研究,為和田玉氧化所致。再偏光顯微鏡下觀察,糖皮由透閃石微晶組成,呈壕狀和交織纖維結構,單偏光下可見淡褐色鐵質在透閃石中呈雲片狀分布。
糖皮的化學成分經化學分析,結果:SiO,56.85%,AL2O,30.98%,CaO,13.64%,MgO,22.895,Fe2O3,0.98%,FeO,0.88%, MnO,0.18%,TiO2,0.05%,P2O5,0.06%,SO3,1.28%,H2O+,2.69%,H2O-,0.33%,
灼失量3.48%。
電子探針質譜分析結果為:SiO2,56.88%,AL2O3,0.44%,CaO,13.98%,MgO,23.55%,FeO,0.84%,TiO2,0.07%, Cr2O3,0.02%,K2O,0.00%,Na2O,0.59%,H2O,3.5%等
從化學成分可知,糖玉糖皮與白玉近似,但有兩點明顯同不,一是Fe2O3>FeO而白玉中Fe2O3<FeO;二是SO3高,為1.28%,而白玉中一般為0.6-0.24%。
這些說明糖玉是氧化環境的產物,系和田玉形成後,由殘餘岩漿水沿和田玉礦體裂隙滲透,使氧化亞鐵轉化為三氧化二鐵的結果,糖皮即為氧化鐵染的結果石皮:指和田玉山料外表包圍的圍岩。圍岩一種是透閃石化白雲大理石岩,再開採時同玉一起開採出來,附於玉的表面,這種石包玉的石與玉界限清楚,可以分離 。當他經流水或冰川的長期沖刷和搬運後,石與玉則分離。圍岩另一種是透閃石岩。如和田玉再形成過程中交代了粗晶狀的透閃石,由於交代不徹底,在玉的表面常附有粗晶透閃石,這種石皮與玉界限過渡。工藝界稱玉的陰陽面,陰面是指玉外表的這種石質。
和田玉璞玉之所以貴重,一是因為色皮可以利用作俏色玉器;二是因為玉的質量很好。俏色玉器製作,中國已有很久歷史,直到現在,還利用色皮琢成各種玉器,使其更富有情趣。一些仿古制中更為常見,如仿古玉杯和仿古玉佛手利用秋梨皮和虎皮琢制更顯示古色古香。

和氏璧

從璞玉的特徵很自然的使人聯想到古代有名的和氏璧。戰國時期的韓非子在《韓非子·和氏》一文中記載了和氏壁的故事。稱"楚人得玉璞楚山中",獻給楚莊王,"玉之相之",認為是石不是玉,莊王以欺君之罪,剁去卞和的左腳。以後又獻給武王,同樣又被剁去右腳。直到文王即位,命"玉人理其璞而得寶焉,遂命曰和氏之璧"。可見,和氏璧原本也是一種璞玉。開始沒有被"玉人"認出,以後去掉外皮,果然"得寶"。秦國得悉趙惠文王獲得和氏璧後,欲奪此寶,詐稱願以十五城換和氏璧,趙國藺相如巧破騙局,這是歷史上有名的"完璧歸趙"的故事。傳說,到秦時,和氏璧被秦始皇用作皇帝玉璽;漢高祖劉邦作為傳國璽;玉璽後又落入王莽孫堅曹操、司馬炎之手;在東晉、十六國時,爭奪玉璽非常激烈,先後為漢、前趙、後趙、前燕、晉穆帝所有;南北朝時,玉璽傳給宋武帝,南齊 滅宋,璽歸南齊,後又歸梁朝、齊文帝;隋滅北周得璽,到隋煬帝滅,璽歸唐高祖李淵;唐代將玉璽傳了二百七十餘年,到唐昭宗時代才落入後梁;五代十國時,後唐李天帽滅後梁獲璽,傳到後唐末帝李從珂,從晉石敬塘攻洛陽時,李從珂摘璽登玄武樓自焚,石敬塘攻入洛陽,璽已不知下落,成為千古疑案。這價值連城的和氏璧究竟是什麼呢?人們極為關注。著名的地質學家章鴻劍根據杜光庭錄異記》所載和氏璧特徵,認為是拉長石。
《錄異記》中說:和氏璧乃"歲星之精,墜入荊山,化而為玉。側而視之則碧,正而視之色白"。就是說和氏璧正側面有不同顏色。拉長石是斜長石族最重要的寶石,它的誘人之處是透過寶石面可以見到彩斑狀的顏色。大塊拉長石顯示這種效應最佳,稱為閃光變彩,這是由於層狀結構引起的。變彩主要為綠色、藍色。國外,於十八世紀發現它才用作寶石。和氏璧拉長石說的觀點,雖然近年得到一些學者的贊同,但是依據仍嫌不足。和氏璧已經失蹤,其特徵的記載,我們認為最可靠的還是《韓非子·和氏》一文。據該文,"理其璞而得寶",和氏璧為一塊璞玉,即玉被石包上。
當然,拉長石不是這種璞玉。明代科學家宋應星也認為,"所謂連城之璧",是"璞中之玉"。這一種認為,我們認為是合適的。當然,這僅是一種認為。和氏璧究竟是什麼,仍是一個千古之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