瑤族長鼓

瑤族長鼓

瑤族長鼓,因鼓身細長而得名。又稱花鼓。瑤族拍擊膜鳴樂器。瑤語稱郭咚郭、槁。於宋代已流傳,當時稱鐃鼓或“銃鼓”。明清兩代仍以鐃鼓為名,至今有的瑤寨還將長鼓叫作鐃鼓。流行於廣西壯族自治區金秀瑤族自治縣、廣東省連南瑤族自治縣及其湘、桂、粵毗鄰之廣大瑤族地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瑤族長鼓
  • 外文名:Yao long drum
  • 俗稱:花鼓
  • 類別:瑤族拍擊膜鳴樂器
簡介,傳說,歷史,形制,演奏,技巧,保養,

簡介

瑤族長鼓於宋代已流傳,多以燕脂木製作,工藝精細,主要用於舞蹈伴奏。瑤族長鼓:流傳於瑤族地區的細腰鼓,主要用於舞蹈伴奏。
古時稱為“鐃鼓”或“銃鼓”。明清兩代仍以鐃鼓為名,至今有的瑤寨還將長鼓叫作鐃鼓。
瑤族長鼓製作精細,外形美觀,多以燕脂木製作,鼓身呈一長筒形,長83厘米左右,系用一整塊木料車旋而成,中腰較細而實,兩端稍粗面空,蒙以羊皮或山兔皮。通體彩繪著雲頭、日月、龍鳳、花草或鳥獸等圖飾,油漆色調鮮明,極富民族風格,有的還在鼓的兩端和腰間繫著8個小銅鈴。

傳說

廣西大瑤山下,在粵北、湘西南,聚居著勤勞聰明的瑤族人民,自古以來,瑤族人民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文化藝術,人人喜歌,個個善舞。流傳在民間的長鼓舞、傘舞等舞蹈,動作矯健而抒情,表現出瑤族人民勇敢而樂觀的精神面貌。瑤族舞曲美麗動聽。每逢節日或喜慶,瑤族人民必挎長鼓而舞,舞蹈有雙人舞、四人舞和集體舞等。
關於長鼓的起源,在瑤族民間流傳著一段動人的傳說:很早以前,瑤族人民決定選舉一位領袖, 率領大家抗禦外族統治者的侵略。一天,一聲巨響,空中直降一道白光,插入一塊巨石之中,變成一柄長劍。人們議定,能將劍拔起的人,將是全寨首領。多少人躍躍欲試都失敗了,只有一名叫冬比的青年將長劍輕輕拔起。於是,他被全寨推舉為首領。他率領大家為反擊外來侵略、保衛瑤山打了無數次勝仗,最後負傷犧牲。瑤族人民在包頭布上插上一根長長的白雞翎,象徵那閃光的長劍,從深山砍來梧桐木,製成長鼓,以手拍擊,發出“咚比、咚比”的音響,寄託懷念冬比的哀思。多年以來,長鼓已成為瑤族人民十分喜愛的民間樂器之一。

歷史

歷史悠久,長鼓起源於古代細腰鼓,從其形制特點、流行地域和使用場合等方面考察,它與黃泥鼓有許多共同之處,它的鼓形和公黃泥鼓猶為相似。故歷代史籍文獻記載瑤族所用此類鼓時,又稱其為腰鼓、長腰鼓、長篌、長鼓等,概是同出宋代、同出一源的姊妹樂器
明清以前長鼓形制較多,有普通長鼓和特大長鼓,在普通長鼓中又有長鼓和短鼓之分。明代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載:“衡人賽盤古,……以木為鼓,圓徑一斗余,中空兩頭大。四尺者謂‘長鼓’;二尺者謂之‘短鼓’。”?
早在12世紀的宋代,瑤族人民已能製作長鼓。但不相送、不出售,並且寨寨都有。南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 “鐃鼓,瑤人樂,狀如腰鼓,腔長倍之,上銳下侈,亦以皮鞔植於地,坐拊之。”亦為古代細腰鼓類樂器之變體。流行於廣西、廣東等瑤族聚居地區。主要用於舞蹈伴奏

形制

瑤族長鼓製作精細,外形美觀,鼓身細長,多以燕脂木製作,整段原木經車旋而成,鼓身用整段泡桐原木挖制或旋成,內腔挖空,兩端相通,外形呈兩個倒接的喇叭狀,兩端鼓口較為粗大、稍粗而空,形成兩個共鳴鼓腔。中間鼓腰較為細小。
瑤族長鼓有大中小三種規格:大長鼓,全長200厘米、鼓腰直徑15厘米、兩端鼓面直徑30厘米;中長鼓,全長100厘米、鼓腰直徑5厘米-6厘米、兩端鼓面直徑12厘米-13厘米;小長鼓,全長70厘米、鼓腰直徑3厘米-4厘米、兩端鼓面直徑11厘米-11.5厘米。長鼓雖尺寸不同,但都蒙以羊皮或山兔皮,蒙皮方式有三,一是用鼓釘將鼓皮固定於兩端鼓口四周;二是用鰾或膠將皮膜直接粘附在鼓口上;三是用竹圈將鼓皮緊箍於鼓口上。通體多彩繪雲頭、日月、龍鳳、花草或鳥獸等絢麗圖案紋飾,也有專門塗以紅、黑兩色油漆,並在兩端鼓面四周漆以綠色裝飾圖案,油漆色調鮮明,極富民族風格。用竹圈蒙皮的,則在竹圈四面垂以絲穗為飾。有的還在鼓的兩端和鼓腰系以八個小銅鈴。瑤族長鼓製作精細,外表美觀。它既是一件民間樂器,也是一件古樸而精緻的工藝美術品,富有濃郁的民族風格。
瑤族長鼓瑤族長鼓

演奏

演奏時,大長鼓平置於特製的鼓架或桌案上,一人用手拍擊一端鼓面,也可兩人拍擊兩端鼓面,只用於合奏或為歌舞伴奏,不作舞蹈道具使用;中長鼓和小長鼓演奏時,左手持握鼓腰,以右手輪番拍擊兩端鼓面,邊擊邊舞,這就是聞名的瑤族長鼓舞。
瑤族長鼓瑤族長鼓
在瑤族的民間舞蹈中,《長鼓舞》是最為聞名的。長鼓既是伴奏的樂器,又是舞蹈的道具。在瑤族村寨,每年逢10月16日這天,人們便會如醉如痴地跳起長鼓舞。也可繫繩斜掛於肩上,雙手拍擊,或左手執鼓中部,用右手拍擊,邊擊邊舞,或左手執鼓中部,用右手拍擊,邊擊邊舞。長鼓既是伴奏樂器,又是舞蹈的道具。
樂舞時,常用八音樂隊伴奏。奏法較多,內容豐富,變化多樣,民間流傳有“三十六套七十二層”的說法(即鼓有三十六種打法,舞有七十二種動作),內容多為表現瑤族人民的勞動和生活,如伐木、狩獵、蓋房等等。在節日和喜慶活動中使用。技藝較高者,甚至能在八仙桌上表演。凡逢年過節、慶祝豐收、喬遷新房、婚喪慶典、祭奠還願等場合,均要表演長鼓舞。在瑤族村寨,每年逢十月十六日這天,便跳起長鼓舞,人們如醉如痴,鈴脆鼓響、舞聲沸騰,這古老的節日風俗,一直流傳至今。
瑤族長鼓演奏瑤族長鼓演奏

技巧

首當其衝的是先要掌握良好的“手法”。同時,必須要有正規的、通俗易懂的演奏手法和演奏技巧。當然,僅有這些還遠遠不夠。領奏符號及“指揮手勢”在蒲劇鑼鼓演奏行進中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視的,司鼓演奏者引導其他打擊樂器進入演奏所敲的鼓點,演奏過程拾遺補差,演奏的速度由慢到快、由快漸慢的漸變過程中指揮變化的‘點法’的總稱。它是司鼓演奏過程中第二個重要環節,也是‘底棰’之後,司鼓者首當其衝要解決的問題。”沒有領奏符號,打擊樂器的演奏就無法開始,演奏便不能順暢地展開。
只有領奏正確,才能為鑼鼓的順利展開建立良好的基礎,為“加花”創造有利的條件,使所有的打擊樂器得到有效的控制,把抑、揚、頓、挫、起伏跌宕的戲劇情節和進展速度,通過司鼓的準確指揮和演奏來完成,從而為表演者的唱、念、做、打服務,使演出有組織、有計畫地展現給觀眾,使之成為完美的綜合性藝術。獨立反覆型的領奏符號是指在“底棰”之後、“加花”之前司鼓所敲的一種節奏鮮明、結構嚴謹的鼓板“點法”,是引導打擊樂器進入理想演奏的符號。由於鑼鼓結構的因素,領奏“點法”是一種獨立反覆型的方式,領奏符號和“底棰”與“加花”是截然分開的,並具有獨立的領奏功能。但由於鑼鼓是“流動”的節奏形態,所以領奏“點法”可長可短,較為自由。
瑤族長鼓瑤族長鼓
這種領奏方法在司鼓演奏中較為普遍。定點、定位領奏法是指由於秦腔傳統型的鑼鼓點是一次完成,沒有反覆的餘地和必要,鑼鼓點和演奏方法都是原來編排設計好的程式,領奏和“加花”的點法常規布局也是固定不變的,也就是說用規定的點法在規定的部位和時間段內完成領奏任務,這就是定點、定位領奏法的概念。移動型的領奏方式是指領奏點法在鑼鼓演奏中不定位、不定時,只有當鑼鼓點出現偏差時,司鼓採用一系列糾偏補差的點法,或者根據劇情的發展變化,鑼鼓需要加快或減慢時司鼓所敲出的一系列點法。

保養

首先要注意的,還是硬體的保養,這是最容易出現問題的。是首選的保養用品,它本身就是除銹劑, 因為手汗和天氣等其他原因,所以硬體會很容易氧化,如果稍微有一點輕微的銹跡的話,很容易就可以擦掉,銹得比較深的話,就噴上去,時間長一點再擦掉。分都擦一遍,表層就會有一層薄薄的保護液, 一個可以和空氣隔離,不容易氧化,再者也不怕任何人用手觸摸它了。 這個辦法同樣適用於擦片,方法是一樣的,而且使是用這么長時間以來,效果都不錯,而且不會把擦片上的字去掉。 然後就是鼓腔的表面的噴漆。 很多的鼓慢慢的都是塗裝漆的了,可以用碧麗珠來進行保養, 用海綿或者毛巾都可以,噴一點在上面,然後輕輕擦一遍就可以了,而且鼓皮也可以用碧麗珠來進行清潔, 鼓皮打一段時間了,便面都會有粘一些東西在上面,一擦完之後基本上鼓皮就可以煥然一新了。效果很好。 最後, 保養一定要經常,定期進行, 這樣才不會前功盡棄, 令你的鼓亮潔如新。
瑤族長鼓瑤族長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