瑤族耍歌堂

瑤族耍歌堂

耍歌堂是集連南排瑤紀念祖先、追憶歷史、慶祝豐收、酬謝還願、傳播知識和民眾娛樂活動於一體的民間盛會。大歌堂歷時三天,每三年或五年舉辦一次;小歌堂歷時一天,每兩年或三年舉辦一次,會期在農曆十月十六盤古王婆生日這一天。“文革”期間,耍歌堂曾被禁錮,直到20世紀80年代末,耍歌堂才得到了初步恢復。

2006年5月20日,廣東省清遠市申報的“瑤族耍歌堂”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瑤族耍歌堂
  • 節日時間:農曆十月十六
  • 節日類型:傳統
  • 流行地區:清遠市連南瑤族自治縣
  • 節日起源:祭祀
  • 遺產類型:民俗
  • 遺產編號:Ⅹ-45
節日歷史,節日活動,活動形式,游神大典,謳歌跳舞,過州過府,追打三怪,槍殺法真,酬神還願,傳承現狀,傳承意義,

節日歷史

位於粵北山區西北部的清遠市連南瑤族自治縣,是我國惟一的排瑤聚居地,也是耍歌堂流傳的地區。耍歌堂是瑤族一項大型文化活動,主要流行於三排(含南崗)、渦水、大坪、香坪(含盤石)、三江(含金坑)等6個鎮的排瑤村寨,具體表現形態包括有祭祖、出歌堂、過州舞、長鼓舞、瑤歌演唱和對唱、法真表演、追打黑面人等。根據史料記載,在明洪武年間(1368-1398)排瑤鼎盛時期已有完整的耍歌堂,至今也有六百多年的歷史。
"耍歌堂"是八排瑤民喜慶豐收,最隆重最大規模的傳統節日。據《廣東新語》載:"歲仲冬十六日,蓋田野畢也,諸瑤至廟為會,名曰耍歌堂,男女集跳舞唱歌。同時自由結婚,禮儀簡單"。由此可見,瑤族定在農曆十月十六日舉行的"耍歌堂"是傳播歷史知識和喜慶一年辛勤勞動獲得豐收的傳統節日。

節日活動

活動形式

耍歌堂分大歌堂和小歌堂,大歌堂歷時三天九日,每十年舉行一次。小歌堂歷時一天,三年五載舉行一次。舉行大或小歌堂,由各排民眾商議決定,但時間都定在農曆十月十六。這一天,也是全國瑤族共同的傳統節日"盤王節"而連南八排則叫耍歌堂。節前在六七月間,各家各戶就開始積蓄糧食、大豆、催肥豬、牛、雞、鴨等。天長公"、"頭目公"等長輩必須預早聚會,商定歌堂開支款項,然後攤派到各家捐款捐物,用以修繕排里廟宇,油漆翻新盤古王塑像和各房姓的祖先塑像,購買酒肉、香燭等歌堂用品。
各家各戶事先告知親戚朋友,邀請他們屆時上排玩耍。同時,宰牛豬,殺雞鴨,磨豆腐,做糍粑,釀米酒,招待四方來客。如今,隨著生產的發展,生活不斷改善和提高,瑤胞的"耍歌堂"也推陳出新,賦予新的內容。耍歌堂之日,瑤家戶戶早起,清晨先鳴土銃三響,接著銅鑼叮噹,牛角嘟嘟,長鼓梆梆,迎來傳統的節日。
瑤族耍歌堂瑤族耍歌堂

游神大典

耍歌堂第一個儀式,"游神"大典。三聲土銃炮響開道,接著由瑤族一老人,即村上最有權威的人,鳴鑼率眾過街串巷遊行。老者後面跟著兩面三刀名彪形大漢,雙手擎舉一株帶、枝帶葉的毛竹,(碗口粗大,三丈多長,謂"幡竹")。竹枝上吊著玉米包、稻穗、花紙條、彩綢絲帶等。幡竹之後是抬神像隊伍,繼而分別是長鼓隊、銅鑼隊、嗩吶隊、男歌隊、女歌隊、小孩隊以及扛著長矛大刀、三齒叉、鳥槍等武器的獵隊,浩浩蕩蕩,逶迤而行,鼓樂喧天,載歌載舞,週遊全排的大街小巷。遊行隊伍凡是經過巷口、轉彎處,都有人在那裡發放糍粑餅果,賜酒犒勞。遊行者掛備瑤袋領收這些物品,酒即每人一碗,一飲而盡。此刻,瑤排山寨,人流舞長龍,盛裝顯繽紛。歌舞隊跳著剛健粗獷的長鼓舞,龍騰虎躍,非常壯觀。噹噹、嗚嗚、嘟嘟、嗡嗡、桌球"的鼓角之聲,此起彼伏響徹群山,瑤寨一片歡騰,人們沉浸在歡歌溫舞之中。
瑤族耍歌堂瑤族耍歌堂

謳歌跳舞

游神結束,眾人先分享酒飯佳肴。痛飲一番之後,人們來到"歌堂坪",進行"謳歌跳舞"。這時,瑤排的姑娘身穿盛裝,頸系銀圈,頭盤野薏米串的珠子,跚跚而來,排列在歌坪上方。先由司儀走進歌堂坪中間,引吭高歌,眾人同聲和唱,歌聲震撼群山。隨後,瑤族青年男子三五成群,頭纏紅布頭巾,高插白雉翎,身穿盛裝,腰掛長鼓,呼哨而來,向著姑娘們跳起粗獷、剛健的長鼓舞,邊舞邊唱。一般先從催請歌唱起,然後唱盤問歌,繼而唱初交歌、深交歌。姑娘們與他們互相對歌問答,形象生動的比擬,幽默詼諧的玩笑,生動深刻的警句,穿插其中,妙趣橫生。未婚男女傾吐衷腸,藉此機會選擇佳偶,熱鬧非常。
瑤族耍歌堂瑤族耍歌堂

過州過府

過州過府是耍歌堂的一個中心環節。目的是懷念祖先遷徙到瑤山的漂洋過海的艱苦歷程。他們在歌堂坪上插36枝竹籤,簽上用色紙寫上雍州、道州、荊州等標誌,竹籤每隔兩米插上枝,成方塊形,屆時,由族長、先生公搖著銅鈴,念著經書在前開路,接著長鼓隊、牛角隊、銅鑼隊、男歌隊、女歌隊等排成長龍,圍繞著竹籤(州府)轉來轉去,每個州府都繞轉九周,好比古代戰爭行軍列陣十分壯觀。
瑤族耍歌堂瑤族耍歌堂

追打三怪

瑤家有唱不完的歌。當人們唱夠了,跳累了,喝醉了,歌堂進入追打"三怪"的儀式。所謂"三怪"即由三人用黑、黃、白三顏色塗扮成黑臉、黃臉公、白臉公。代表妖魔邪惡,身掛3斤豬肉在前面跑,後面群而追之。有的舉刀拿斧,有的拿鋤拿棒,呼喊著"殺呀!追呀!打呀!"搶他們身上的豬肉。這"三怪"不管道路坎坷,拚命衝出密集的人群,往田野山崗逃跑。"追打三怪"的儀式,一直弄到追的逃的都精疲力竭才罷休。爾後,那3斤豬肉歸扮演者所得。

槍殺法真

"槍殺法真"是耍歌堂最壯觀的人儀式。傳說法真原是一個民族英雄,為驅逐外來侵略,保護瑤家立過功勞。但是後來變節求榮,充當內奸,把外敵引入瑤山,給瑤民帶來災難,瑤民要槍殺他。另上種傳說法真是民族英雄,瑤家凡在耍歌堂時都紀念他。這儀式很有特色,由一個英俊威武的男青年裝扮成法真,左手抓公雞,右手執寶劍,挺立站在橫架木梯上,再由數人抬起木梯,在歌堂坪示威遊行,然後由幾名槍手跟著向天鳴放鳥槍。從表演形式看來,反映內容屬後者,即歌頌法真,以示紀念。

酬神還願

耍歌堂最一個儀式是送神,即把祖先塑像送回廟宇里去。當夕陽西下時,集體參加的各種儀式已經結束,人們各自歸家張羅晚餐。晚餐席間,賓主開暢飲。有的瑤佬當著六親邊飲邊唱唱,多是敘述歷史或神話故事。過去的瑤歌曲調多壓抑低沉,就是在結婚時唱的戀歌仍有哀怨之情,可見瑤族人民千百年所受的壓迫之深。
瑤族耍歌堂瑤族耍歌堂

傳承現狀

解放後,當地黨政文代領導部門非常重視排瑤這一傳統節日,連南瑤族自治縣人民政府曾經有領導、有組織地在本縣大掌、油嶺、軍寮等瑤排舉行過幾次盛況空前的"耍歌堂"節日盛會並事先邀請省民委、文聯、作協等單位的嘉賓、詩人、藝術家、音樂家、攝影家、報社和電視以記者,光臨觀賞,參加慶祝活動。如今每逢"耍歌堂"盛大節日,瑤族同胞張開嘹亮原歌喉,放聲歌唱共產黨英明領導,以昂揚激越、抒情明快歌聲讚美瑤家的新生活。

傳承意義

排瑤沒有本民族的文字,耍歌堂便成了文化交流和傳承歷史的重要載體。耍歌堂傳誦的瑤經為排瑤的族源提供了有力的證據,為瑤劃分的定型時間以及研究排瑤的民間信仰與瑤經創作提供了充分的材料。此外瑤經還反映了古代嶺南的征戰,具有很高的民族學、社會學、民俗學的歷史研究價值。另外,耍歌堂中瑤胞佩帶的精美頭飾、配飾,絢麗的服飾,獨特的長鼓舞、師爺舞,以及所用的牛角、銅鑼、嗩吶、芒笛、五月簫、長笛等民族民間樂器,有很強的民族藝術風格和很高的藝術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