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安高腔

瑞安高腔

瑞安高腔又稱溫州高腔,浙江溫州市的傳統戲曲劇種。其唱法分“八平高腔”與“四平高腔”兩種。八平高腔用笛子、胡琴、嗩吶、單皮鼓等伴奏,四平高腔不用管弦樂伴奏,只用幫腔,以板鼓按節拍,與平調在風格上頗為接近。瑞安高腔已不再作為獨立的戲曲劇種存在,在甌劇中還保留了《循環報》、《雷公報》、《報恩亭》、《紫陽觀》等部分高腔戲。

淵源,歷史,影響,表演形式,現狀,

淵源

一般都認為瑞安高腔起源於明末清初,即江南一帶花部諸腔開始形成之時。有認為是弋陽腔或其支流。其音樂體系屬曲牌制,它的某些曲牌腔格旋律與崑曲有相似之處。仙降鎮前林村民間老藝人瞿積柳先生曾於1950年改編瑞安高腔,分不託管弦(乾唱)的八平高腔與有絲伴奏的四平高腔兩種。在84本傳統的“正統”劇本中,有《報恩亭》、《循環板》、《雷公報》、《紫陽觀》等四平瑞安高腔大戲和若干摺子小戲等等,實際上遠不止此數,然素以此數為高腔曲牌聯套體制,曲牌名稱大都佚名。

歷史

瑞安高腔:南戲的“活化石
高腔曾被專家稱為南戲的“活化石”。高腔是對一種戲曲聲腔系統的總稱,它在幾百年的流變中,和各地民間音樂有不同程度的結合,由此形成南北各地高腔的不同音樂風格。
高腔的起源有幾種說法。一為源自南宋時,興起於溫州一帶的南戲(也稱溫州雜劇),經信江傳入江西弋陽地區,結合當地方言與民間音樂,“輾轉改益”滋生出一種新的地方腔調——弋陽腔。再由它向全國各地流傳,並在各地形成不同風格的高腔。二是高腔系早在元、明代以前,在形成戲曲之初即已形成,只是名稱不同而已。它與宋元南戲、道教音樂、民間音樂都有關係,尤其是深受南戲的影響。
高腔在演唱中,有其諸多特點,表演質樸,曲詞通俗,顯示古樸的藝術風格,多用鑼、鼓、鈸等打擊樂器,不用或少用管弦樂器來伴奏;一人唱眾人和,演員在台上演唱時,每句唱詞的末尾三個字(也有一個字),由後台人員或樂隊來和唱,也叫幫腔(這種方式在賣紵演唱與道教音樂中也有,由於眾人幫腔、其聲甚高,故亦稱高腔);演唱發聲以自然音為主,唱腔激越,單調高亢粗獷,清·李聲振在其《百戲竹枝詞》中用“努目張筋”、“金鼓喧闐”來描繪之;傳統以頭傳唱,沒有正式曲譜,正如清·李調元在《劇話》中所記“何無曲譜,只沿土俗”;演唱快慢、聲音強弱,由樂隊司鼓者來控制,明·湯顯祖在《宜黃清源祖師廟記》中便有“其節以鼓,其調喧”的描寫。
高腔戲曲的核心特點是熱鬧。李聲振有一首《竹枝詞》詩:“查樓倚和幾人同,高唱喧聞震耳聾。正恐被他南部笑,紅牙槌碎大江東。”便是中肯的描述。

影響

溫州高腔,也稱瑞安高腔,在國內頗有影響。《中國戲曲劇種大辭典》中,便有“瑞安高腔”的條目,《乾隆時期北京劇壇研究》中的高腔系及其分布和影響圖表中,也列有“瑞安高腔”,可見其在浙南的地方劇種中具有很高的地位。民間有“高昆亂彈,和調討飯”的俗諺,和“一高二昆三亂彈”之說,高腔在溫州傳統戲劇中居首位。在本地還有一個不成文的行規:如果高腔班和別的戲班在一起演出,要待高腔班先“開鑼”,然後別的班才“開鑼”演出。可見同行對高腔的尊重。
溫州地區自晚清到民國,曾有過好幾個高腔班,先是清中葉的“老祥雲”,後又出個“新祥雲”;清光緒年間有“老錦雲”,再後來還有“大玉麟”和“阿柳班”。他們演出的劇目很多,經常演出的劇目有本戲80多個,折子戲20餘個。常見劇目有《紫金鞭》、《鳳頭釵》、《鐵冠圖》、《高唐周》、《雷公報》、《循環報》、《紫陽觀》、《報恩亭》等,折子戲有《宜秋山》、《北湖州》、《貂蟬拜月》、《訪白袍》等。“老祥雲”班還有自己獨創的劇目《拜天順》,說的是明英宗正統進士出身的章綸下獄的故事。 溫州(瑞安)高腔的流行地域,是以溫州、瑞安、平陽為中心向四方輻射,北至溫嶺、台州;西至麗水、松陽;南達福建福鼎、霞浦一帶。
由於戲曲市場萎縮,民國後不久戲班開始相繼衰落,到20世紀的30年代末,僅剩下一個“阿柳班”,捱至50年代,“阿柳班”也徹底解散了。
筆者童年時曾在家鄉多次看過“阿柳班”演唱的高腔戲曲。“阿柳”全名瞿積柳,是瑞安市仙降鎮前林村人,全家三代都是演員。瞿積柳個子不高,從小愛好表演,演藝頗精,能演好幾個角色,是當地戲班中有名氣的藝人。“阿柳班”演唱的高腔戲,道具簡單,唱詞通俗,帶有本地俗俚語,演員不多,戲價便宜,故適應在鄉村巡迴演出。當地還流傳著一個“順口溜”:“阿柳班,阿柳班,戲籠自擔擔,吵鑼自敲敲;嗩吶只一隻,銅鑼用腳踢。”
高腔在舞台上已絕唱40餘年,當年活躍在舞台上的高腔藝人,隨著歲月的流逝,也大部分因年高而作古,鮮有年青人來傳承這一現已稀罕的文化遺產
可喜的是,瞿積柳先生的嫡孫瞿金華(瑞安飛雲劇團掌班),為了繼承祖輩的衣缽,為了挽救這絕響幾十年的劇種,近幾年來已一邊在收集、整理高腔戲曲的資料,一邊積極認真地練唱。但願高腔戲不久將重現舞台。

表演形式

樂隊吹奏歡快的嗩吶、鑼鼓、音樂,在歡快的氣氛中,演員按出場為序分:老生、大花、小花、正生、老旦、正旦、青衣旦、文武小生等分別亮相。戲有文戲、武漢、花戲之分。故此稱:“生旦淨醜,活現歷史忠奸善惡;琴笛鼓鈸,演奏人間離合悲歡。”
高腔一唱眾和,演員在台上演唱時,如果是一句七字,句尾一字或三字由後台或台上的樂隊幫唱,溫州民間謂之“夾燥塔”。演唱發聲以自然音為主,音調高昂激越、顯示出古樸、粗獷的藝術風格。演唱時句句幫腔,幫實字,所幫曲詞多寡不定,然規律可循,即幫每句之尾腔,只一個幫腔層次(幫腔者一齊同幫),幫腔時有翻高八度,尾音往往呈下滑音,句幫腔句同時鑼鼓幫扶,兼為同奏過門。這時以集高腔唱段125段,其中有些曲牌殘斷或拼雜者尚不少,叫尾聲,前尾,快板、慢板、或表演等。

現狀

瑞安高腔屬瀕危的戲劇藝術,只有仙降少數幾個人湊合能演唱高腔中的幾小段,亟待世人拯救,以免絕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