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哲學

瑜伽哲學

瑜伽不是宗教,它是任何人都可以使用的方法,一種在這個不平靜的世界裡尋求內心安寧的方式。“瑜伽”一詞在古聖賢帕坦珈利《瑜伽經》中的準確定義為“調伏自心”。它源於梵文音譯,有“結合、聯繫”之意,為達到冥想而集中意識之義。通過瑜伽訓練可以使人類本能各部分“結合”,與最高的宇宙萬物之靈同化,使自己從痛苦和災難中獲得解脫。瑜伽也是東方最古老的強身術之一,通過瑜伽修煉,可以將人類思想中產生輪迴的種子消泯,可以證悟自心,可以消除人類的一切障礙。

基本介紹

  • 書名:瑜伽哲學
  • 作者:威廉·沃克·阿特金森  
  • 譯者:邱宏
  • ISBN:9787201075259 
  •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基本信息,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媒體評論,前言,

基本信息

作 者:(美)阿特金森 著,邱宏 譯
出 版 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2-6-1
版 次:1 頁 數:181 字 數:300000
印刷時間:2012-6-1 開本:16開 紙 張:膠版紙
印 次:1 包 裝:平裝

內容簡介

瑜伽修持者開始只有少數人,一般在寺院、鄉間小舍、喜馬拉雅山洞穴和茂密森林中心地帶修持,由瑜伽師講授給那些願意接受的門徒。以後瑜伽逐步在印度普通人中間流傳開來。而今的瑜伽,已經是印度人民幾千年來從實踐中總結出的人體科學的修煉法。瑜伽有其一套從肉體到精神極其完備的修持方法,當今的瑜伽不僅只屬於哲學和宗教的範疇,而是有著更廣泛的含義和更強大的生命力。
這本《瑜伽哲學》是一門普及瑜伽知識的基礎讀物,為瑜伽在西方推廣起了重要作用。

作者簡介

威廉?沃克?阿特金森(1862~1932),美國著名新思想運動先驅、律師、商人、出版家與作家、神秘學者。他勤耕不輟、著作頗豐,共完成了100多部心靈與精神著作,成為吸引力法則的全球導師。阿特金森喜歡使用筆名,如眾所周知的泰龍?Q.迪蒙(Theron Q. Dumont)、依儀?羅摩恰拉卡( Yog I Ramacharaka)等。
1862年12月5日,威廉?沃克?阿特金森出生於美國馬里蘭州巴爾的摩市。1882年起,他開始追逐夢想的職業生涯,並於1894年順利成為賓夕法尼亞律師協會律師。
19世紀90年代初,阿特金森深受吸引力創始人之一愛瑪?柯蒂斯?霍普金斯著作的影響,決定遷往當時成為新思想運動核心的芝加哥。定居此地後,他以編輯和作家的身份,積極推動這場運動的發展。
1900年開始,阿特金森先生負責新思想運動核心雜誌《暗示》、《新思想》、《高級思想》的編輯出版。此時,他結識了悉尼?弗勞爾,著名新思想領域圖書出版家,並與之合夥,共同出版新思想經典著作。僅阿特金森寫作的著作,便多達100多部。此外,阿特金森還擔任國際新思想聯盟的主席。他寫作了大量瑜伽訓練教程,其中許多被美國瑜伽學會指定為培訓教程。如《瑜伽哲學》、《高級瑜伽哲學》等。

目錄

CHAPTER 1 前三個原則
人類的本性中隱藏著巨大的潛力,當人們不斷認識它的時候,人們就會顯露出從未有過的力量和品性,就會發現自己內心充盈著光和熱。
CHAPTER 2 思維原理
當我們學會“用心”去做事的時候,我們就真的從智力這個層面上掌握了本能思維,從而將其轉入心理作用中。
CHAPTER 3 精神構造
你應該毫無私心雜念地信仰神靈,要用你的心,用你的精神,用你的思想,用你的意識,用你的力量去相信他、愛他,你也應該像愛自己那樣地去關愛身邊的所有人。
CHAPTER 4 人類的光環
當人們開始挖掘並開放心靈的時候,就會越來越不被來自於本能思維、智力、精神思維的短暫情感、情緒或感受所折磨,相反,他們會以平靜、平和的心取而代之。
CHAPTER 5 思想動力
改變環境和氛圍的主導權確實握在我們自己手裡,只要你的思維模式和內容改變了,你周圍的一切都將隨之發生變化。儘管過去的習氣依然存在,但是隨著新的高尚思維的補充和增加,精神世界裡的糟粕終將被剔除,最後只留下有用的精華。
CHAPTER6心靈感應和洞察力
在用心靈之眼去感應遠處的場景時,不管有意還是無意,人們都會在自己和遠處的景觀之間建立起一條心靈隧道,以使千里眼通過此隧道獲得所需要的信息。
CHAPTER 7 人體的磁性
如果一個人在頭腦中時刻提醒自己要加強吸收氣能的精神力量,那么,在其正常呼吸中或正常飲食中,他就會按照修行密法的規則而吸收到超乎尋常的大量氣能,最終獲得強大的力量。
CHAPTER 8 密法治療
人體有著極強的自然復原能力,而獲得此力量就像我們享受空氣和陽光一樣簡單,人們無需為此而付出任何代價,只要你認真關注它,就可以從中受益。
CHAPTER 9 心靈感應
專注於自我暗示的精神中,認真地觀想,只要有可能,就在腦海中形成一幅自己正處於健康狀態的圖畫。就像自己希望的那樣,專注於觀想健康的身體,你就一定能夠用此種氣治療的方法重新獲得健康。
CHAPTER 10 靈性世界
當一個仍處於低級狀態中的心靈已經做好充分準備時,假設有另外一個已經高度開發過的心靈給了他很多精神上的引導和幫助,那么低級狀態中的心靈就可以吸收這些幫助,從而使自己邁向一個新的高度。
CHAPTER 11 越界
當自我從肉體上緩慢離開時,從孩提時代到暮年時期的一幕一幕畫面都像放電影一樣在其精神視野中展現開來,隨後,自我進入了性靈體中。
CHAPTER 12 精神演變
瑜伽哲學認為,人類是永生的,我們所認為的死亡不過如黎明前的黑夜一樣,正處於甦醒前的熟睡狀態;死亡不過是暫時性的失去意識的狀態;生命依然在繼續,其目的是為了不斷地成長、成熟及綻放自我。
CHAPTER 13 精神因果定律
我們每個人都要接受的一個最大忠告就是,每個人都是自己的主宰,而且所有人的心性都是一樣的。
CHAPTER 14 成就之路
不管任務本身多么令人討厭,一旦我們認識到自己是誰,以及為什麼這個任務要讓我們來完成,就一定會愉快地接受它。如果平靜在心、知識在手,再悲慘的奴役都會比沒有平靜、沒有知識、沒有信念的君主幸福。

媒體評論

瑜伽學習修行可淨化身體,增進健康,強化心志;也就是說,可以加強心靈成長。任何身心健康的人都能以某種方式達到瑜伽身心結合的目的。越早入門越好,但只要能夠開始修行,就為時不晚。
——西奧思·C·伯納德(美國著名瑜伽修行者與作家)

前言

譯者序
中國市場上見到的印度典籍翻譯作品中,多基於宗教信仰而設,或者說,都為信仰佛教而設,至於純粹為理解印度文化而翻譯的書,則不多見。這種現象本無可厚非,但是,當後人翻閱諸多譯籍時,易產生兩種錯覺:一是誤以為印度的文化主流是佛教文化;二是以為除了佛教之外,印度的其他文化產物極其貧乏,不屑一讀。而事實上,印度的主流文化是婆羅門教傳統,而且,除了佛典之外,婆羅門教傳統(含印度教)和耆那教等也有屬於眾多教派的不同教典。
瑜伽被整合到印度三大宗教中:印度教、耆那教以及佛教。嚴格說來,瑜伽並不是宗教,它是任何人都可以使用的方法,用來追求個人的宗教或非宗教目標。佛教創始者悉達多(釋迦牟尼的本名),就曾做過瑜伽打坐,而打坐直到現在依然是佛教的重要修行部分。幾千年來,瑜伽主要在印度盛行,而西方世界對瑜伽幾乎一無所知,直到20世紀60年代,當時的流行主角--披頭士,對瑜伽打坐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並一度深入體驗這種修行方式,於是,瑜伽在西方世界中的推廣得到了實現。人們開始將瑜伽看做一種在這個絕對不平靜的世界裡尋求內心安寧的方式。目前,瑜伽已經在全世界範圍內廣泛傳播開來。
實際上,“瑜伽”一詞源於梵文音譯,有“結合”、“聯繫”之意,這也是瑜伽的宗旨和目的,是為達到冥想而集中意識之意。可究竟是什麼同什麼“結合”呢?其實瑜伽是為指明人類本能從較低部分到較高部分的“結合”,用同樣方式也可從較高部分到較低部分的“結合”或同自我結合。這也意味著與最高的宇宙萬物之靈相同化,使自己從痛苦和災難中獲得解脫。“瑜伽”一詞原初的意思是“駕馭牛馬”,從遙遠的古代起,它也代表為幫助達到最高目的而進行的某些實踐或修煉。在古聖賢帕坦珈利所著的《瑜伽經》中,準確的定義為--“調伏自心”。
瑜伽也是東方最古老的強身術之一。它產生於公元前,是人類智慧的結晶。瑜伽也是印度先賢在最深沉的思想和靜定狀態下,從直覺了悟生命的認知。瑜伽修持秘要是理論和實踐互相參證的法典。傳說古印度高達8000米的聖母山上,有人修成聖賢,亦有人獲得極其殊勝的成就,他們將修煉秘密傳授給有意追求者,因而沿襲至今。
在印度,人們相信通過瑜伽可以擺脫輪迴的痛苦,內在的自我將與宇宙的真我合一;通過瑜伽修煉,可以將人類思想中產生輪迴的種子消泯,可以證悟自心,可以消除人類的一切障礙。當瑜伽的修持者在深沉的靜坐中進入最深層次時,就會覺醒人生自性與生命的至善境界,從而獲得個體意識與宇宙意識的結合,喚醒內在沉睡的能量,得到最高開悟和最大愉悅。
瑜伽修持者開始只有少數人,一般在寺院、鄉間小舍、喜馬拉雅山洞穴和茂密森林中心地帶修持,由瑜伽師講授給那些願意接受的門徒。以後瑜伽逐步在印度普通人中間流傳開來。而今的瑜伽,已經是印度人民幾千年來從實踐中總結出的人體科學的修煉法,再也不是只限於少數隱居人僅有的秘密。瑜伽有其一套從肉體到精神極其完備的修持方法,當今的瑜伽不僅只屬於哲學和宗教的範疇,它有著更廣泛的含義和更強大的生命力。
本書作者將瑜伽哲學這一部分內容從梵文譯成英語,而末學本著忠實於原文的翻譯原則又將英語譯成漢語,以饗讀者。為了讓讀者能全面理解原文內容,末學在翻譯的過程中參考了多部印度教和佛教的法典及著作,如奧修的《奧義書》、堪布益西彭措的《因果明鏡論》、印度大師室利·阿羅頻多(Sri Aurobindo)的《瑜伽箴言》等,然而,在兩次轉譯的過程中難免有些信息流失,敬請雅正!同時,本書有些唯心論的表述,望讀者在閱讀中予以甄別。
譯 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