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球歌鴝

琉球歌鴝

琉球歌鴝(學名:Ericthacus komadori )體型小似麻雀,但羽毛顏色較為美麗。嘴細長,嘴須不發達;翅短圓,長度遠不及110毫米,第一枚初級飛羽短狹;尾長約為跗蹠長度的二倍;跗蹠黑褐色,形粗長而健。特別是雄性,擅長歌鳴。棲止鳴叫時,頭部仰起,脖子腫脹,尾則上下擺動,姿態活躍,鳴聲嘹亮,歷久不息,非常動聽。棲息於灌木叢,常留於近水的覆蓋茂密處。走似跳,不時地停下抬頭及閃尾,站勢直,飛行快速,徑直躲入覆蓋下。多取食於地面,一般以昆蟲為食。分布於日本琉球群島。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琉球歌鴝
  • 拉丁學名:Ericthacus komadori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鳥綱
  • 雀形目
  • 鶇科
  • 歌鴝屬
  • :琉球歌鴝
  • 亞種:2種
  • 命名者及時間:Temminck, 1835
  • 英文名稱:Ryukyu Robin
外形特徵,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保護級別,

外形特徵

琉球歌鴝體型小巧,身長約15厘米。不會被誤認的歌鴝。上體紅褐,臉及胸黑色,下體白色,兩脅具近黑色塊斑。下胸的少許黑色為白色區域中的項圈所隔開。雌鳥似雄鳥但較暗,且頦及喉為白色。
虹膜-深褐;嘴-黑色;腳-帶粉色。

生活習性

棲息于山地混交林和闊葉林中,林木稀疏和林下灌木密集的地方,主要在地上和接近地面的灌木或樹樁上活動。性活躍,但羞怯。在地上走動時,常邊走邊將尾向上舉得豎直,鳴聲似日本歌鴝,音量較弱但頗悅耳。也有刺耳高音tsee的占域叫聲,告警時發出粗啞的kwrick聲,同時尾抽動,兩翼振顫。食物全部為蟲類,主要是鞘翅目昆蟲,還有螞蟻、蜘蛛等。

分布範圍

分布於日本琉球群島。

繁殖方式

繁殖期5-7月,營巢在林中或河岸岩坡洞穴中,用枯草掩蓋,極為隱蔽。巢呈碗狀,外壁由枯草莖、草葉、樹葉、枯枝及苔蘚等構成;內壁由葉柄和細草等編織而成;巢內墊以乾草葉和鬚根。營巢由雌鳥承擔。巢築成後的第二天就開始產卵,每天一枚,每窩產卵5—6枚。卵為卵圓形,呈天藍或藍綠色,光滑無斑,僅鈍端有淡色環帶。孵卵亦由雌鳥承擔,孵化期12—13天。

亞種分化

(2種)
琉球歌鴝-紅鬍子亞種琉球歌鴝-紅鬍子亞種
琉球歌鴝-紅鬍子亞種琉球歌鴝-紅鬍子亞種
1.琉球歌鴝指名亞種(學名:Ericthacus komadori komadori
2.琉球歌鴝沖繩亞種(學名:Ericthacus komadori namiyei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ver 3.1 2009年鳥綱——近危(NT)。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