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邪王氏

琅邪王氏

琅邪,今作琅琊、亦有誤作“琅琊’、‘琅玡’者,琅邪王氏是琅邪臨沂的郡望琅邪國琅邪郡等的治所位於臨沂,範圍涵蓋臨沂、日照、諸城以及青島市黃島區南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琅邪王氏
  • 別名琅琊王氏
  • 地址:琅邪臨沂
  • 評價:累世之美
顯貴門閥士族,篤孝純至,文才相繼,王氏書法,曉音樂習歌舞,中國第一豪族,琅琊王氏後裔,

顯貴門閥士族

在中國古代西漢王吉祖孫幾代人祿位彌隆有“累世之美”之名,開創了琅邪王氏顯貴的先河。琅邪王氏自兩漢以來是世代的大族。歷魏晉琅邪王氏經入仕逐步成為當時的頭號門閥士族。與陳郡謝氏合望族者,輒推王謝
琅邪王氏
夫王吉以下,更魏晉南北朝,一家正傳六十二人,三公令仆五十餘人,侍中八十人,吏部尚書二十五人。”歷代史家一再稱述琅琊王氏“簪纓不替”,“冠冕不替”,“世祿不替”,並意識到這與其家族風尚不無關係。
《南史》卷二一傳論曰:
語云“不有君子,其能國乎”。晉自中原沸騰,介居江左,以一隅之,抗衡上國,年移三百,蓋有憑焉。其初諺云:“王與馬,共天下。”蓋王氏人倫之盛,實始是矣。及夫休元弟兄,並舉棟樑之任,下逮世嗣,無虧文雅之風。其所以簪纓不替,豈徒然也。
卷二二傳論曰:
王曇首之才器,王僧綽之忠直,其世祿不替也,豈徒然哉。仲寶雅道自居,早懷伊,呂之志,竟而逢時遇主,自致宰輔之隆,所謂衣冠禮樂盡在是矣。齊有人焉,於斯為盛。其餘文雅儒素,各稟家風,箕裘不墜,亦云美矣。
卷二四傳論亦云:
昔晉初度江,王導卜其家世,郭璞云:“淮水竭,王氏滅。”觀夫晉氏以來,諸王冠冕不替,蓋亦人倫所得,豈唯世祿之所專乎?
所謂“人倫所得”,正指王氏之家族文化風尚。
《漢書》卷七二《王吉傳》載:“王吉字子陽,琅琊皋虞人也。少好學明經,以郡吏舉孝廉為郎,補若盧右丞,遷雲陽令:”王吉以“明經”入仕,這在當時屬於仕進之正途。王吉在宣帝時應徵為“博士諫議大夫”,其子王駿在成帝時一度官至御史大夫,王駿子王崇亦“以父任為郎,歷刺史,郡守,治有能名。建平三年(前4),以河南太守征為御史大夫數月”。後哀,平之際,王崇先後官曆大司農,衛尉左將軍,大司空等,封扶平侯。王崇仕於西漢末,時值王莽專權,少有業績,但從其家族仕進的過程而言,其三代連續位居西漢中後期的顯赫地位,這標誌著其家族的士族化。西漢末哀帝策詔王崇“朕以君有累世之美,故逾列次”云云,將琅琊王氏視為儒學世家。
中古時代的世家大族無不重視家族內的道德品質的教育和培養,這是當時“家教”中最核心的內容,鑒於家族本位的現實,當時特彆強調孝與悌精神,這是世族社會最重視的品德。

篤孝純至

作為起自漢代的老牌世族,琅琊王氏的儒家文化傳統可謂源遠流長,資源豐富。儒家倫理重視士人“修身”,“齊家”的道德修養,琅琊王氏文化“始祖”王吉上書漢宣帝,明言“臣聞聖王宣德流化,必自近始”。王吉以此教育宣帝,其本人亦當身體力行。王氏的這一文化傳統,在玄風泛濫的魏晉之際得到了發揚光大,其標誌性人物便是王祥。王祥是歷史上著名的孝子,王祥同父異母的弟王覽則以“悌”行著名。《晉書·王祥傳》《晉書·王祥附王覽傳》均有載。

文才相繼

作為文化世族,琅琊王氏子弟幾乎無人不能為文,無人沒有文集。《梁書》卷三三《王筠傳》載王筠為梁代傑出的文學之士,他“與諸兒書論家世集”云:史傳稱安平崔氏及汝南應氏,並累世有文才,所以范蔚宗雲崔氏“世擅雕龍”。然不過父子兩三世耳;非有七葉之中,名德重光,爵位相繼,人人有集,如吾門世者也。沈少傅(沈約)約語人云:“吾少好百家之言,身為四代之史,自開闢已來,未有爵位蟬聯,文才相繼,如王氏之盛者也。”汝等仰觀堂構,思各努力。蘇紹興先生曾概括指出:“考琅琊王氏一族中有文集者三十五人,共四百七十五部;無文集而有文章流傳於世者計三十四人。文士以羲之,韶之,融,儉,筠,規為最著。”檢索《隋書》卷三五《經籍志四》,東晉南朝時期琅琊王氏代表人物多有文集,即便無集,但後人所輯錄的文獻依然有其文章傳世,其家族在文學創作上的連續性之長久,參與文學創作人數之眾多,在中古時代眾家族中無出其右者。無疑,琅琊王氏可謂中古時代之一流文學世族。

王氏書法

馬宗霍《書林藻鑒》卷六有論云:“書以晉人為最工,亦以晉人為最盛。晉之書,亦猶唐之詩,宋之詞,元之曲,皆所謂一代之尚也。”晉代書法,最具代表的人物與作品無不出自琅琊王氏家族。在所有藝術門類中,王氏最精擅書法,其書家之眾,書藝之妙,皆空前絕後,無可比擬。
趙翼《陔余叢考》卷四有“世擅書名:”和“世擅文字”二條札記,詳論琅琊王氏之世代精擅書法,文字。前一條述唐武則天時王方慶獻其家族先輩28人之書法真跡,後一條進而論云:
“江左之王可謂盛矣,然不特文也,書法亦然。自羲,獻之外,先有丞相導,大司馬敦,太保弘,太子詹事筠,荊州刺史廣,丹陽尹僧虔,黃門侍郎渙之,會稽內史凝之,豫章太守操之,中書令恬,領軍洽,散騎常侍徽之,東海太守慈,特進曇首,衛將軍殉,中書令珉,皆以書名,合(王)方慶所上家藏真跡觀之,可謂世其家學者矣。”
琅琊王氏已形成了書法方面的“家傳之學”。有自己的書法傳統,為文學,書藝之世家。
曉音樂,習歌舞 《晉書·王徽之傳》載:獻之卒,徽之奔喪不哭,直上靈床坐,取獻之琴彈之,久而不調,嘆曰:「嗚呼子敬,人琴俱亡!」因頓絕。先有背疾,遂潰裂,月余亦卒。子楨之。

曉音樂習歌舞

東晉南朝王氏多能欣賞和演奏樂器,其中善操琴者甚多。如《世說新語·傷逝篇》載王羲之之子王徽之聞王獻之死,徽之奔喪,“子敬素好琴,便徑如坐靈床上,取子敬琴彈,弦既不調,擲地曰:‘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慟絕良久,月余亦卒”。可見徽之、獻之兄弟皆善操琴。
同書《任誕篇》載王徽之“舊聞桓子野善吹笛”,後巧遇,而不相識,令人傳話:“聞君善吹笛,試為我一奏。”桓子野聞其名,於是“即便回下車,踞胡床,為作三調。弄畢,便上車去。客主不交一言”。王徽之的音樂愛好頗廣,琴之外,他也能欣賞笛之吹奏。宋、齊間王僧佑善鼓琴,“竟陵王(蕭)子良聞僧佑善彈琴,於座取琴進之,不肯從命”《陳書》卷一七《王沖傳》載王沖“曉音樂,習歌舞,善與人交,貴游之中,聲名籍甚”。
王廙不僅書、畫出名,而且還是一個大音樂家。據《歷代名畫記》記載,他“善屬文,攻書、畫。過江後,為晉朝書、畫第一。音律眾妙畢綜。”他的音樂造詣在當時頗為精深。他是一個多才多藝的藝術家。
王虞死後,贈侍中、驃騎將軍。《隋書·經籍志》著錄有集34卷,均佚。今存為晉元帝歌功頌德的《晉中興賦上疏》以及《白兔賦》,載《初學記》。另有殘文《洛陽賦》、《笙賦》等,散見於《藝文類聚》等書中;他對後世影響最大的,還是他的書法藝術和繪畫藝術。
王導也是很有音樂欣賞能力的,《世說新語·方正篇》載:“王丞相作女伎,施設床蓆。蔡公先在坐,不說而去,王亦不留。”所謂“作女伎”,即舉辦樂舞方面的表演。王導也參加別人舉辦的這類樂舞活動,《世說新語·任誕篇》有人譏周僕射與親友言戲“條注引鄧粲《晉紀》曰:“王導與周顗及朝士詣尚書紀瞻觀伎。瞻有愛妾,能為新聲。”進一步推斷,紀瞻為南人,其妾“能為新聲”,很可能是吳地音樂。王導如此,對其子孫後來借鑑吳曲進行詩歌創作來說,可謂開其先河。
談到音樂,必須強調的一點是,除了一般的個人音樂愛好及其素養外,琅琊王氏作為一個權勢之家,其子弟多參與政治,甚至長期掌控朝政,其行政的一個重要方面便是禮樂制度的建設。這方面的事例也很多,其中一個典故便是宋、齊間的王僧虔。《南齊書·王僧虔傳》載“僧虔好文史,解音律,以朝廷禮樂多違正典,民間竟造雜曲”①。劉宋升明二年,王僧虔向執政的蕭道成上書,指出當時國家樂器皆“非雅器”、樂曲也非正音,“自頃家竟新哇,人尚謠俗”,必須加以整頓。又載“僧虔留意雅樂,升明中所奏,雖微有釐改,尚多遺失”,需要進一步完善。當時蕭道成正打算與北魏通使,王僧虔與其侄王儉共同上書:“北國或有遺樂,誠未可便以補中夏之闕,且得知其存亡,以一理也。”他們建議派一通雅樂者充任使者,以考察北方雅樂流傳情況。

中國第一豪族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劉禹錫的這首懷古詩《烏衣巷》,大概人們在孩提時代就都耳熟能詳。據說白居易曾為這首詩“掉頭苦吟,嘆賞良久”。這首詩妙就妙在它集中描寫了“今日”烏衣巷的衰敗,同時又巧妙地暗示了昔日烏衣巷的繁華,並通過這強烈的對比,表達了深沉的懷古傷今的哀緒。可以說,這烏衣巷是六朝豪族,尤其是王謝兩家盛衰見證,甚至可以被看作是兩晉南朝史海鉤沉的歷史見證。
兩晉南朝,是中國歷史上一段最為繽紛錯綜、華彩紛呈的時代。宗白華先生在他的《美學散步》一書中指出:“漢末魏晉六朝是中國政治上最混亂、社會上最苦痛的時代,然而卻是精神上極自由、極解放,最富於智慧、最濃於熱情的一個時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藝術精神的一個時代。”政治的混亂繁複和精神藝術的蓬勃發展,既是生活在那個時代的人們各種行為的合力的結果,同時又塑造和影響了當時和以後很多代人。在魏晉南朝人當中,眾多世家貴族子弟無疑是那個時代的主角,他們的政治活動和精神活動始終代表著那個時期的主流。在這些世家貴族當中,琅琊王氏無疑是最為舉足輕重也最富戲劇性色彩的一個大家族。
兩晉南北朝是中國門閥士族制度最為鼎盛的時代,那個時期中國士族如林,可是,幾乎沒有哪個世家大族堪與琅琊王氏比肩。即使是曾有過“王謝”並稱的輝煌歷史的謝家也遠遠不如王家昌盛繁榮。生活在齊梁的文學家、史學家沈約曾說過:“吾少好百家之言,身為四代之史。自開闢以來,未有爵位蟬聯、文才相繼如王氏之盛也。”
是的,在中國歷史上,有些家族的譜系可能續的比王家還長,卻沒有王氏家族權位那樣高;有些家族可能曾經在權勢上勝過王家,卻沒有王氏蟬聯的那么久。三百多年來,王氏家族能人輩出,仕宦顯達,他們或引領一代之風尚,或執一朝之牛耳,從漢魏入兩晉歷南朝,一直是那么繁盛,那么榮耀。雖然琅琊王氏族系龐大,各個分支升降不一,時而此支顯貴,時而彼支榮達,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卻始終不離這條河,大加共飲一河水,齊話一家情。這種錯綜複雜而又綿遠久長的家族盛況,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曹雪芹筆下的《紅樓夢》。而王氏家族因為子息實在藩盛,以至於王姓名士星綴史冊,甚至出了很多同名的,王戎、王肅、王衍等等名字就常現堂兄弟、祖孫同名。這又讓人聯想到了加西亞·馬爾科斯的《百年孤獨》中的何賽·阿卡迪奧和奧雷良諾家族。實際上,琅琊王氏家族政治生活的戲劇性、精神生活的浪漫多彩已經遠遠超過了這中外兩大家族,若此前真有那一代巨匠偶而援筆錄下琅琊王氏家史,那這部書或許比之《紅樓夢》或是《CienAnosdeSoledad》更為膾炙人口為後人所津津樂道也未可知吧?能在這方面堪與王家並稱的,只有陽夏(音甲)謝家而已。這正是:千古浮華紅樓夢,百年孤獨王謝家。

琅琊王氏後裔

五代十國時期,固始世系的閩王王審知。公元885年,王潮、王審邽、王審知三兄弟於河南光州固始縣率農民起義軍入閩,統一福建,鼎建閩國,史稱“開閩三王”。三王治閩41年,廣施德政,發展經濟,使閩國成為一塊百姓安居樂業的淨土。王審知後裔在八閩大地繁衍生息,數百萬三王后裔分布海內外,其中在台灣就有近50萬王審知後裔。王審知建立了閩國基礎,號;閩太祖皇帝。開閩第一人。
《新五代史·閩世家》載:審知為人狀兒雄偉,隆準方口,常乘白馬,軍中號“白馬三郎”。乾寧四年,潮卒,審知代立。唐以福州為威武軍,拜審知節度使,累遷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封琅琊王。唐亡,梁太祖加拜審知中書令,封閩王,升福州為大都督府。是時,楊行密據有江淮,審知歲遣使泛海,自登、萊朝貢於梁,使者入海,覆溺常十三四。
新安世系的王璧,新安世系以壁公為一世祖。璧公,字大獻,生於唐武宗會昌五年(854年),以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兵部尚書,出為祁門令,遂由江左徙居新安,是為祁門新安王氏始遷祖。璧公乃晉丞相王導之後裔。璧公有九子二十三孫,人才輩出,徙居他鄉。徽州、池州、饒州、九江、安慶等地之王氏名門望族,多屬其後裔。江左王氏自導公始,而王導又是琅琊王氏之後裔.。
明朝時期的王守仁,其遠祖為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
王守仁(1472-1529)漢族。浙江餘姚人。字伯安,號陽明子,世稱陽明先生,故又稱王陽明。中國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夠統軍征戰,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全能大儒。封“先儒”,奉祀孔廟東廡第58位。
現今中國台灣立法院院長王金平,祖籍:福建省漳州市龍海市角美鎮白礁村(宋代——1957年為同安縣,白礁王氏祖家為河南光州府固始同源於琅琊王氏)
等等,琅琊之後名人輩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