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榆

琅琊榆

琅琊榆是一種落葉喬木,學名:Ulmus chenmoui,高15—20米,葉闊倒卵形至橢圓形;樹皮淡褐灰裂成薄片脫落。琅琊榆為中國特有種,僅分布於安徽琅琊山和江蘇寶華山等,生於海拔100—250m處的石灰岩丘陵山地落葉闊葉林中。琅琊榆根系發達,耐乾旱瘠薄,能生於岩石裸露、土層淺薄的立地條件,但在土層深厚、肥沃之處生長較快。琅琊榆目前處於瀕危狀態,已經被列為國家三級保護瀕危種,分布面積日益窄小,數量甚小。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繁殖方法,化學成分,植物文化,

形態特徵

落葉喬木,樹幹通直,樹形高大,綠蔭較濃,葉闊倒卵形至橢圓形,上面粗糙,背面密被白色絹毛,花早春先葉開放,翅果倒卵狀橢圓形。
高15--20米;樹皮淡褐灰色,裂成薄片脫落;小枝幼時密被柔毛,後變無毛,灰色或暗灰色,無木栓翅。冬芽卵圓形,芽鱗被毛。葉互生,寬倒卵形、長圓狀倒卵形或長圓狀橢圓形,長6--18厘米,寬3--10厘米,先端短尾尖或尾狀漸尖,基部偏斜,楔形至心形,邊緣具重鋸齒,上面密被短硬毛,粗糙,下面密被柔毛,側脈15--21對;葉柄長1--1.5厘米,密被長柔毛。春季先葉開花。在去年生枝葉腋排成簇狀聚傘花序。翅果窄倒卵形、長圓狀倒卵形或寬倒卵形,長1.5--2.5厘米,寬1--1.7厘米,兩面及邊緣疏被或密被柔毛,果核位於翅果的中上部,上端接近缺口,果梗長1--2毫米,被短毛。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100--250米石灰岩丘陵山地的落葉闊葉林中。
分布區夏季受東南季風的影響,氣候溫暖濕潤;冬季受大陸性氣流的襲擊,氣候較寒冷乾燥。年平均溫15℃,1月平均溫1.8℃,7月平均溫28℃;年降水量1000毫米以上,集中在6、7、8三個月;相對濕度夏秋季在70%以上,冬春偏低。土壤為石灰岩發育的中性粘土或鈣質土,Ph值6.5--7.5。琅琊榆根系發達,耐乾旱瘠薄,能生於岩石裸露、土層淺薄的立地條件,但在土層深厚、肥沃之處生長較快。為喜光樹種,林內被壓樹生長不良。
琅琊榆琅琊榆
琅琊榆3月中旬開花,隨後長出新葉,4月下旬到5月上旬果實成熟,隨風飄落,在林緣及陽光充足的地方,天然更新良好。 根系發達,耐乾旱,能生於岩石裸露、土層薄的地方,但在土層深厚、肥沃之處生長更快,喜愛陽光。通常與地錦黃連木銅錢樹青檀朴樹櫸樹等組成落葉闊葉林。琅琊榆3月中旬開花,5月上旬果實成熟,隨風飄落。

分布範圍

中國特有樹種,僅分布於滁州市琅琊山和江蘇句容。
琅琊榆琅琊榆
分布面積窄小,數量甚少,如在安徽琅琊山,約有大、小樹30餘株,胸徑30厘米以上的母樹僅5株,林下幼樹處於被壓狀態,急需採取有效的保護措施。

繁殖方法

播種繁殖。種子失水後壽命較短,采後宜即播種,或在低溫上加以少貯,次年再播種,造林宜選擇土層深厚疏鬆的山麓坡地。

化學成分

D.E.詹納西對榆科80多種的葉子樣品作了黃酮化合物的色層分析,表明這種黃酮類化合物可分為兩大類,即黃酮醇苷元(如山奈黃素、皮黃素和楊梅黃素)和卜基黃酮(如芹菜苷元、黃色黃素和金聖草黃素-C-苷)。榆科含黃酮醇的屬有榆屬、Chaetoptelea、Holoptelea、水榆屬(Planera)、Phyllostylon、刺榆屬、櫸屬、糙葉樹屬、Mirandaceltis、Ampelocera和Barbeya等11屬。含卜基黃酮的有朴屬、青檀屬、山黃麻屬、Parasponia、Lozanella、Chaetachme和Plagioceltis。  榆科種子油脂肪酸成分可明顯地分為兩類:一類是以癸酸10:0(脂肪酸組成的百分比)為主要成分的飽和酸占絕對優勢,包括榆屬和櫸屬;另一類是以亞油酸18:2為主要成分的不飽和酸占絕對優勢,包括朴屬、青檀屬、糙葉樹屬、山黃麻屬、白顏樹屬、水榆屬、Chaetachma和Holoptelea。
琅琊榆琅琊榆

植物文化

南京教授為它起名
琅琊榆,顧名思義就是琅琊山上的榆樹,這個名字還是南京的教授給起的。據考查,滁州琅琊山有樹木三百多種,其中琅琊榆和醉翁榆為琅琊山所特有。過去,人們看到這種秀直的大樹,讚賞之餘卻叫不出它的名字。1955年,南京林學院(今南京林業大學)教授、我國著名樹木分類學家鄭萬鈞,到琅琊山遊覽,他一看到這兩種樹木,便驚喜地說:“這在全國大小森林和名山古寺中還未見到過。”鄭老當即以山、亭命名。這樣,琅琊榆和醉翁榆才有了自己獨特的名字。
琅琊榆琅琊榆
與其他樹種組成闊葉林
琅琊榆根系發達,耐乾旱,能生於岩石裸露、土層薄的地方,但在土層深厚、肥沃之處生長更快,喜愛陽光。通常與地錦、黃連木、銅錢樹、青檀、朴樹、櫸樹等組成落葉闊葉林。琅琊榆3月中旬開花,5月上旬果實成熟,隨風飄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