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畫家批評

現代畫家批評

《現代畫家批評》是2005年河南美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姜壽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現代畫家批評
  • 作  者:姜壽田
  • 出 版 社:河南美術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5-10-1
圖書信息,內容簡介,目錄,

圖書信息

作 者:姜壽田 著出 版 社:河南美術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5-10-1
版 次:1
頁 數:228
字 數:150000
印刷時間:2005-10-1
紙 張:膠版紙
I S B N:9787540113889
包 裝:平裝

內容簡介

在十餘年的書學研究中,美術史雖與書學有極大的學科相關性,平時我也留心讀了不少美術史方面的論著,但卻始終沒有萌生介入美術史研究的念頭。我之介入美術史研究純屬偶然,完全得之一位好友的促動。而立意寫一本《現代畫家批評》則在很大程度上是有感於現代美術批評的薄弱和意欲對現代美術史做一批評性整體反思。這種寫作念頭一經確定,則我發現平時的美術史的相關知識積累為我順利進入寫作狀態起到了很大的支撐作用——沒有這種知識背景的學理支撐,或許我根本就沒有勇氣動手寫這本書。
在寫作《現代畫家批評》過程中,我始終固守著這樣一種學術理念—— 所有史學問題最終表現為批評問題。也就是說,對歷史的理解總是伴隨著主體的闡釋和價值判斷。歷史也正是在這種開放性的理解闡釋中不斷生髮出新的意義。批評作為能指首先表現為一種積極的主體性話語姿態,它不是被動地敘述,而是在期待視野中對歷史和歷史對象的前見和洞視。近百年中國現代美術史的全部複雜性和問題糾結決定了缺乏主體史觀和批評意識的研究方式是無力的。它不僅不能從深層洞視和揭櫫現代美術史的意義結構和問題意蘊,也無力對現代美術史上的名家大師做出準確的史學評價和史學定位。事實上,現代美術史研究的觀念混亂與缺乏主體性視域及理性化批評具有極大的相關性。這突出表現在現代美術理論與實踐領域傳統一現代、本土一西方的二元價值對立以及對現代美術史的偏面理解和現代美術史代表人物的誤讀方面。85新潮引發的激進主義西化思潮全面衝擊了傳統繪畫,使中國畫陷於危機。“中國畫日暮途窮論”,“國畫取消論”甚囂塵上,幾乎重演了五四新文化運動前後傳統文人畫價值淪陷的悲劇性一幕。在西化論支配下,中國現代美術用短短10年時間便匆匆走完西方現代美術用幾乎100年才走完的道路,並試圖以現代抽象主義來取代中國畫。
20世紀80年代的西化論美術思潮,在提示出中國美術的現代性(modernite) 問題的同時,也將傳統繪畫推到一個逼仄的境地,從而引起傳統派的強烈反彈,導致現代主義傳統主義的話語緊張和觀念對峙。進入20世紀90年代,隨著激進主義西化美術思潮的消歇,傳統繪畫由邊緣躍居中心,傳統文人畫開始成為強勢話語。這從20世紀末美術界推出的20世紀四大家吳昌碩、齊白石、黃賓虹、潘天壽皆為傳統文人畫畫家便可明顯看出。而後浙派對宋元文人畫的回歸、新文人畫流派的蔚成氣候也無不強烈地顯示出這一點。
現代美術理論與美術實踐領域傳統/現代、本土/西方的緊張、對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中國美術的現代性轉換,同時也對中國美術的現代性理解造成意圖謬誤。究竟什麼是中國美術的現代化?“中國美術的現代化就是在造型藝術領域與中國社會現代化相匹配的一種精神文化運動,是視覺上具有現代審美特性的一種創造性活動。中國美術的現代性實指現代的審美特性,它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現代,而是與傳統相對的現代,是工業文明與社會開放的反映的特殊意識形態。”(鄭工《演進與運動》)在以上有關中國美術現代化的概念界定中,首先排除了去中國化,同時也排除了去西方化,因而既是中國的又是現代的兩難組合成為中國美術現代建構的必要前提,由此,為謀求世界化和全球化文化身份而捨棄本土化,或為保持本土化和民族化文化身份而捨棄現代化都是與中國美術的現代化題旨相違背的。
由於當代美術創作和美術批評無法超越傳統/現代、本土/西方的話語緊張,因而表現在話語實踐上便不可避免地走向兩元價值對立。或站在現代立場反傳統,或站在傳統立場反現代,從而陷於主體的困難,而不能夠以跨中西語際的建設性立場來看待傳統與現代、本土與西方問題。20世紀末美術界圍繞吳冠中“筆墨等於零”所引發的激烈論爭便再一次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由於缺乏互主性共在意識,當代中國美術在傳統與現代之間缺乏對話交往,這也從根本上影響到當代美術批評的合法性和公共性價值認同標準的確 立,如酷評的盛行,“廢紙論”,“中國畫日暮途窮論”的鼓譟以及激進主義西化論和傳統主義的交相爭鋒和激烈對抗、緊張,都表明了現代美術的合法化危機,而在這種非學理化支配下的當代美術批評也表現出批評價值標準的游移和非歷史化。如20世紀末美術界推出的四位繪畫大師皆為傳統文人畫畫家,而像徐悲鴻、林風眠、劉海粟這樣對中國美術的現代化做出巨大貢獻的一流人物卻遭到冷遇乃至批評,使人們不得不對當代美術批評的認同價值標準產生疑問。事實上,我們無法離開現代性這一中心語境來審視中國現代畫家,而傳統筆墨只有建立在匹配現代精神和現代心性的基礎上才是具有縱深度和歷史感的。離開了這一點,所謂大師的評價標準必將會發生嚴重的價值傾斜。
美術批評作為獨立的話語體系,它本身並不是單純的說好、說壞那么簡單。毋寧說批評本身就是史學的一部分,甚至是最敏感最重要的一部分。因而批評是一種來自歷史語境的主體闡釋,它維繫著傳統與個體的文本間性— —歷史與個體的互主性成為批評合法性的首要前提,它不能游離歷史性原則和整體性原則,而僅僅成為個人化的話語發泄。
《現代畫家批評》一書,涉及現當代美術史上39位名家大師,這對我的批評觀念和批評實踐來說不啻是一種嚴峻的挑戰。我所力求遵循的是歷史共識與個見的融會,即歷史整體原則與個體洞見互主性的批評原則,堅絕虛妄與個人化批評話語的濫用。當然是否做到了這一點,尚有待於美術批評界的檢驗和批評反饋。
在寫作完感了《現代畫家批評》一書後,我又寫作完成了《當代國畫流派地域風格史》一書,這兩部書有密切的內在聯繫和接續性。一側重於現代名家大師的個案批評,一側重於當代美術國畫流派地域風格——包括思潮的梳理和評述。這兩部書基本代表了目前我對現當代美術史的基本觀念和認識。
目前,在我用兩年時間集中寫作完成了《中國書法理論史》、《現代書法家批評》、《現代畫家批評》、《當代國畫流派地域風格史》四部書法、繪畫論著之後,我將暫時擱筆書法、繪畫研究,而轉向傾力已久的新儒學研究。待完成相關論著後,也許我會再轉回書法、繪畫研究領域,到時,對書法繪畫的認識也許將會獲得新的視角和更為深厚的學理支撐。

目錄

導論:他設與自設——中國現代美術的宿命
吳昌碩
齊白石
黃賓虹
陳師曾
潘天壽
徐悲鴻
劉海粟
林風眠
張大千
傅抱石
陸儼少
李苦禪
吳湖帆
溥心畲
蔣兆和
賀天健
李可染
黃秋園
陳子莊
葉淺予
賴少其
關良
來楚生
朱屺瞻
石魯
錢松苗
謝稚柳
吳作人
關山月
亞明
崔子范
張朋
張仃
吳冠中
范曾
周思聰
吳山明
劉國輝
賈又福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