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產品設計指南

現代產品設計指南

《現代產品設計指南》是2012年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柴邦衡 黃費智。本書共分為3篇16章,其中:第1篇介紹了現代產品設計基礎,包括現代設計和開發的特點、應遵循的原則、創造力和創新思維、現代產品設計和開發的原理、方法和技術;第2篇闡述了產品設計的主要過程,包括方案設計、結構設計、總體設計和施工設計;第3篇比較系統地闡述了產品設計和開發的質量控制,包括設計的策劃、輸入、評審、驗證、輸出、確認以及設計更改的控制。

基本介紹

  • 書名:現代產品設計指南
  • 作者:柴邦衡 黃費智
  • ISBN:978-7-111-38990-3
  • 類別:產品設計
  • 頁數:512頁
  • 出版時間:2012年10月
  • 開本:16
出版信息,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

出版信息

現代產品設計指南
圖書類別:產品設計
書名:現代產品設計指南
書號:978-7-111-38990-3
作者:柴邦衡 黃費智 編著
出版日期:2012年10月
開本:16
頁數:512頁
字數:792千字
定價:99.00元

內容簡介

本書內容廣泛、深入淺出、案例豐富、圖文並茂,同時具有技術與管理、技術與經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等特點。
本書適於廣大設計工作者工作時全流程參考使用,並可用作設計類專業研究生教材,且對大專院校產品設計類專業師生頗具參考價值。

作者簡介

柴邦衡
1937年9月生,浙江諸暨人。清華大學1960屆汽車專業畢業,歷任吉林工業大學教授、鏈傳動研究所副所長、國家鏈條質量監督檢驗中心主任。長期從事機械設計教學和科研工作。多年來致力於推介國外先進的設計理論和方法,先後翻譯並出版了《凸輪機構》(德)、《鑽機鏈傳動》(俄)等書並發表過不少有關設計的譯文。作為主要作者之一撰寫了《鏈傳動》。1985年在全國率先開出了研究生課程“機械現代設計方法學”,隨後擬定了該書的編寫大綱並執筆撰寫了主要章節,於1987年出版。曾負責起草了多項國家標準(如《雙節距滾子鏈和鏈輪》、《滾子鏈聯軸器》等)。並同時擔任鏈傳動和聯軸器兩個標委會的委員。1993年開始從事ISO9000標準的認證審核、諮詢、培訓、研究工作,有機會深入了解數以百計各行業企業的設計質量管理狀況,主持編著並主筆撰寫了一套ISO9000叢書,其中與設計密切相關的有:《設計控制》、《檢驗和測量的控制》、《製造過程控制》、《ISO/TS16949汽車供應商質量管理體系》、《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質量審核》、《質量管理體系檔案》等。
曾獲得國務院專家特殊津貼、機械部有突出貢獻專家、吉林省拔尖人才、吉林英才獎章等榮譽。

目錄

序言
前言
第1篇現代產品設計基礎
第1章概論
1.1產品設計和開發概述
1.2現代產品設計和開發的特點
1.2.1創新性
1.2.2使顧客滿意
1.2.3最佳化
1.2.4設計和開發周期最短化
1.2.5智慧型化
1.2.6綜合性
1.3產品設計和開發的重要性
1.3.1推動產業升級換代促進經濟
發展
1.3.2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1.3.3產品設計決定了產品的“先天
質量”
1.3.4最重要的預防措施
1.3.5決定產品成本的主導因素
1.4現代產品設計的核心因素
1.5產品設計和開發的原則
1.5.1需求原則
1.5.2創新原則
1.5.3信息原則
1.5.4系統原則
1.5.5繼承原則
1.5.6效益原則
1.5.7簡化原則
1.5.8定量原則
1.5.9時間原則
1.5.10合法原則
1.5.11人性化原則
1.5.12審核原則
1.6產品設計和開發的類型
第2章設計人員的創造力和創新
思維
2.1創造力
2.1.1創造力的內涵
2.1.2創造力的普遍性和可開發性
2.1.3創造力的培養
2.2創新思維概述
2.2.1創新思維的本質
2.2.2創新思維的規律
2.2.3創新思維的組合
2.2.4創新思維的特點
2.2.5創新思維的類型
2.3創新思維的原理
2.3.1壓力原理
2.3.2發散原理
2.3.3激勵(觸發)原理
2.3.4轟擊原理
2.3.5流動原理
2.3.6調節原理
2.4創新思維的方法
2.4.1群體集智法
2.4.2設計探求法
2.4.3屬性列舉法
2.4.4聯想法
2.4.5抽象法
2.4.6逆向思維法
2.4.7組合創新法
2.4.8技術移植法
2.4.9機遇利用法
2.5TRIZ理論
2.5.1概述
2.5.2TRIZ解決問題的過程
2.5.3TRIZ理論的基本原理
2.5.4TRIZ理論主要內容
2.5.5TRIZ理論的創新設計問題
解決工具
2.5.6解決發明問題的40種原理
2.5.7TRIZ理論的特點和優勢
2.5.8TRIZ理論的套用
2.5.9TRIZ理論在中國的套用
2.5.10TRIZ理論的實踐意義
第3章現代產品設計原理
3.1設計公理及其套用
3.1.1概述
3.1.2設計的四個區域
3.1.3設計展開的方法
3.1.4基本公理
3.1.5降低信息含量的方法
3.1.6設計師經常犯的錯誤
3.1.7推論和定理
3.2產品生命周期管理(PLM)
3.2.1什麼是PLM
3.2.2新產品研發管理之痛
3.2.3如何用PLM解決新產品研發
之痛
3.2.4PLM可以為企業帶來哪些利益
3.2.5我國企業實施PLM之路
3.2.6PLM實施成功的案例
3.3系統論
3.3.1概述
3.3.2現代產品系統化特徵
3.3.3系統方法在設計中的套用
3.4設計方法學
3.4.1概述
3.4.2設計方法進程模式
3.4.3設計方案
3.4.4綜合評價
3.5產品設計經濟學
3.5.1概述
3.5.2影響產品設計的技術經濟因素
3.5.3價值分析
3.6質量設計學
3.6.1概述
3.6.2質量設計理論和方法體系
3.6.3質量設計決策
3.7人機工程學
3.7.1概述
3.7.2人機系統設計的基本要求
3.7.3人機系統設計要點
3.8綠色設計
3.8.1概述
3.8.2綠色技術
3.8.3綠色產品
3.8.4綠色製造
3.8.5綠色設計的內容
3.8.6綠色設計的準則
3.8.7綠色設計的核心內容
3.8.8綠色設計的方法
3.8.9綠色設計的評價
第4章現代產品設計方法和技術
4.1概述
4.2質量功能展開(QFD)
4.2.1QFD的概念
4.2.2QFD的作用
4.2.3質量屋
4.2.4質量屋的構建程式
4.2.5QFD案例分析
4.3穩健設計(田口方法)
4.3.1穩健設計的方法
4.3.2線外質量管理的步驟與程式
4.3.3主要分析技術
4.4失效模式及影響分析(FMEA)
4.4.1FMEA的實施要點
4.4.2FMEA表各欄目及其編制要求
4.4.3故障樹分析(FTA)
4.5可靠性技術
4.5.1可靠性
4.5.2可靠性的指標
4.5.3可靠性的技術類型
4.5.4可靠性設計
4.6動態設計
4.6.1概述
4.6.2動態設計的原理
4.7摩擦學設計
4.7.1概述
4.7.2摩擦和磨損
4.7.3減摩設計
4.7.4耐磨設計
4.8反求工程設計
4.8.1概述
4.8.2相似理論及其套用
4.8.3反求工程設計的內容和方法
4.8.4反求工程設計的套用領域
4.9防錯設計
4.9.1概述
4.9.2防錯設計措施
4.10產品安全設計
4.10.1概述
4.10.2產品安全性設計原理第2篇產品設計的主要過程
第5章產品設計過程與功能原理
方案設計
5.1產品設計過程概述
5.1.1計畫階段
5.1.2設計階段
5.1.3產品試製與試驗階段
5.1.4產品批量生產階段
5.1.5產品銷售階段
5.2功能原理設計概述
5.2.1產品功能的定義
5.2.2功能原理設計的任務和工作
步驟
5.3系統功能分析
5.3.1產品總功能分解
5.3.2功能元
5.3.3基本功能結構
5.3.4功能結構分析
5.3.5功能結構分析方法
5.4功能作用原理解法(簡稱
原理解)
5.4.1尋求原理解的求解思路
5.4.2尋求原理解的方法
5.4.3原理解的組合與篩選
5.5原理方案評價方法
5.5.1概述
5.5.2有效值分析法
5.5.3技術經濟評價法
5.5.4方案中薄弱環節的尋找方法
第6章結構設計
6.1概述
6.1.1結構設計的任務與重要性
6.1.2結構設計的內容與核心問題
6.1.3結構設計的工作步驟
6.1.4結構設計的基本原則
6.1.5結構設計的方法導則
6.2結構設計的基本原理
6.2.1任務分配原理
6.2.2等強度原理
6.2.3力流傳遞路線最短原理
6.2.4無功力平衡原理
6.2.5變形協調原理
6.2.6自補償(自助)原理
6.2.7穩定性原理
6.3結構要素變換法
6.3.1利用結構形態變換制訂結構
方案的方法
6.3.2利用結構相互關係變換制訂
結構方案的方法
6.4結構最佳化設計
6.5解決結構設計中四大基本技術
問題的方法
6.5.1提高結構強度、剛度與使用
壽命的基本設計方法
6.5.2提高結構精度的基本設計方法
6.5.3改善結構工藝性的基本設計
方法
6.5.4降低結構成本的基本設計方法
6.6大件設計
6.6.1大件設計的基礎知識
6.6.2大件焊接結構設計
6.6.3套用有限元法分析計算大件
的剛度與強度
第7章總體設計
7.1概述
7.1.1總體設計的任務
7.1.2總體設計的主要內容
7.2總布置設計
7.2.1總布置設計的基本原則
7.2.2產品總體布局的基本類型
7.2.3產品總布置設計的典型布置
形式
7.3產品運動方案與驅動系統的設計和
運動循環圖
7.3.1選擇產品運動方案、驅動系統的
類型和擬定機構簡圖
7.3.2產品機械運動協調設計和運動
循環圖
7.3.3產品驅動系統的具體設計步驟
7.4人機學設計
7.4.1人機學與宜人性原則
7.4.2與身體尺度相關的設計
7.4.3與體力相關的設計
7.4.4與視覺相關的設計
7.5產品造型設計
7.5.1造型設計的基本原則與美學
法則
7.5.2產品形態設計的要點
7.5.3產品色彩設計的要點
7.5.4產品裝飾設計的要點
第8章施工設計
8.1施工設計的任務與主要內容
8.2部件設計的內容和要求
8.2.1部件圖的作用和內容
8.2.2部件圖上的尺寸標註和技術
要求
8.2.3產品裝配工藝性和對零件結構
工藝性的要求
8.2.4部件圖的畫法
8.3零件設計的內容和基本要求
8.3.1零件的分類、零件工作圖的
作用及設計要求
8.3.2軸類零件工作圖的設計
8.3.3齒輪類零件工作圖的設計
8.3.4減速器箱體類零件工作圖的
設計
8.4設計檔案的作用、種類和制訂的
基本要求
8.4.1設計檔案的作用與種類
8.4.2制訂設計檔案的基本要求
8.5計算機輔助設計在施工設計中的
套用
8.5.1計算機輔助設計簡介
8.5.2工程數據的處理方法
8.5.3計算機圖形處理與三維造型
8.5.4MATLAB和野火Pro/Engineer
的套用簡介
第3篇產品設計和開發的質量管理
第9章概述
9.1質量管理在設計和開發中的重要性
9.1.1促進創新
9.1.2人力資源管理
9.1.3市場定位
9.1.4質量策劃和質量設計
9.2設計和開發的質量職能和質量
管理要求
9.2.1設計和開發的質量職能
9.2.2設計和開發的質量活動
9.2.3設計和開發的質量管理要求
第10章產品設計和開發的策劃
10.1對設計和開發策劃的要求
10.2策劃原則
10.2.1高層領導支持、重視和參與
是策劃成功的關鍵
10.2.2信息是設計策劃的基礎
10.2.3策劃小組是策劃成功的組織
保證
10.2.4預防原則
10.2.5運用同步技術(並行工程)
10.2.6系統策劃
10.2.7制訂控制計畫
10.2.8問題的解決
10.2.9制訂進度計畫
10.3設計團隊和設計人員的資質
10.3.1設計人員的職責
10.3.2各類設計人員的資質
10.4資源配置
10.4.1信息資源
10.4.2基礎設施
10.4.3工作環境
10.4.4資金
10.5產品質量前期策劃和控制計畫
(APQP)
10.5.1概述
10.5.2APQP的過程
10.5.3控制計畫
第11章設計輸入
11.1概述
11.2市場調研
11.2.1概述
11.2.2市場調研的需求
11.2.3市場調研的內容
11.3隱需求的識別
11.3.1識別隱需求的重要性
11.3.2從市場技術預測中識別
11.3.3從以往類似產品的經驗中
識別
11.3.4從國內外同類產品的調查分析
中識別
11.3.5從其他類似顧客的要求中
識別
11.4設計輸入控制的一般原則
11.5設計要求
11.5.1主要設計要求
11.5.2其他設計要求
11.6設計輸入的評審
第12章設計評審
12.1概述
12.2設計評審要點
12.2.1評審要點的設定
12.2.2設計評審的內容和要求
12.3設計評審人員
12.4設計評審程式
12.5設計評審的注意事項
第13章設計驗證
13.1概述
13.2設計驗證的時機
13.3設計驗證的方法
13.3.1變換方法進行計算
13.3.2樣機試驗
13.3.3模型試驗
13.3.4類比驗證
13.3.5模擬試驗
13.3.6計算機仿真
13.3.7虛擬現實技術
13.4設計驗證的跟蹤
第14章設計輸出
14.1概述
14.1.1對設計輸出的要求
14.1.2設計輸出的內容
14.1.3產品圖樣和設計檔案的
完整性
14.2滿足設計輸入要求
14.3驗收規則
14.4質量特性分級
14.4.1概述
14.4.2質量特性分級對象
14.4.3質量特性分級內容
14.4.4質量特性重要度分級方法
14.4.5進行產品質量特性重要度分級
應注意的問題
14.4.6質量特性重要度分級的標識
第15章設計確認
15.1概述
15.2設計確認的要點
15.2.1設計確認的目的
15.2.2設計確認的時機
15.2.3設計確認的條件
15.2.4設計確認的方法
15.2.5設計確認的記錄和跟蹤
15.3設計鑑定和確認
15.3.1概述
15.3.2設計確認
15.3.3設計鑑定
第16章設計更改
16.1概述
16.1.1對設計更改的要求
16.1.2設計更改的目的和作用
16.1.3設計更改可能引發的問題
16.2設計更改的控制
16.2.1設計更改的提出
16.2.2設計更改的評審和批准
16.2.3設計更改的跟蹤
16.3設計更改的注意事項
16.3.1設計更改時應研究的問題
16.3.2關聯更改
16.3.3設計更改實施的注意事項
16.4技術狀態管理要點
16.4.1概述
16.4.2技術狀態管理體系
16.4.3技術狀態標識
16.4.4技術狀態控制
16.4.5技術狀態管理紀實
16.4.6技術狀態及其管理體系審核
參考文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