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世界史

現代世界史

《現代世界史》是2009年4月出版的圖書,作者是R.R.帕爾默喬·科爾頓勞埃德·克萊默。作者通過清晰美妙的語言風格以一種歷史敘事的方式為讀者展現一個“現代化”歷史世界,其新穎性為讀者所喜愛。

基本介紹

  • 書名:《現代世界史》
  • 作者: R.R.帕爾默    喬·科爾頓    勞埃德·克萊默
  • 譯者:何兆武  孫福生  董正華  陳少衡
  • 定價:88.00元
  • 出版時間:2009年4月
  • 開本:787×1092毫米  1/16
圖書信息,編輯推薦,內容簡介,作者簡介,譯者簡介,推薦者簡介,圖書目錄,

圖書信息

:(美) R.R.帕爾默 喬·科爾頓 勞埃德·克萊默
:何兆武 孫福生 董正華 陳少衡 等
推薦者:羅榮渠 何兆武 劉北成
: 978-7-5062-9536-9/C·41開 本:787×1092毫米 1/16印 張:66 插頁 8 字 數:1500千 版 次:2009年4月第1版 印 次:2009年4月第1次印刷
:88.00元(上下冊)

編輯推薦

學術豐碑: 歷史大師半生心血凝聚,九次修訂反覆錘鍊。近60 年裡,始終是研究現代歐洲崛起的最傑出的單卷本作品,被視為推薦給歷史專業學生求學生涯的第一本和最後一本專著。
讀者口碑: 七種文字的譯本風行全球,2002 年第9版僅在美國銷量便已突破200 萬大關;被1000 多所大學、高中和“高級課程”(Advanced Placement)採用為教材,令數以百萬計的學子終生受惠。
內容宏富:以“現代化”為主線貫穿全書,將政治、思想、文化、社會等諸多材料串聯成為一個整體,層次分明,繁簡得當,讓讀者於輕鬆閱讀中全面把握過去時代的面貌。書後更附有近15 萬字的延伸閱讀書目,列舉並評論了千餘種相關圖書和近三百個相關網址,其價值和規模在同類作品中均屬罕見。
現實情懷:本書以洋洋150 萬言、318 幅圖片和67 幅地圖來回答這樣兩個問題:現代世界究竟如何成型?西方文明成長和擴張的歷史對當代中國又有何種借鑑?作者們期望,本書能為我們未來的道路提供有益的思考,從而有助於中國讀者在視野上實現質的飛躍。
名家推薦:中國現代化研究的先驅羅榮渠先生極為推崇本書,曾於20 世紀80 年代大力促成了第5 版中譯本的出版;著名思想文化史家何兆武先生慷慨承擔本版部分翻譯工作並提筆作序;一直以本書作教材的清華大學歷史系劉北成教授亦欣然作序推薦。
譯文精湛:典雅而雄辯的敘事修辭是本書的一大風格。此次最新中譯本在中譯第5 版經典譯文的基礎上,特邀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廈門大學、廣西師範大學的優秀學者增補譯校,反覆推敲,以確保將此書原汁原味地呈現在廣大中國讀者面前。
專家推薦 
全景視角的歷史經典解析現代世界成型之密碼
“現代化”的概念來取代“西化”概念,這絕不僅是一個修辭上的問題,而是對觀察現代世界的“西方中心論”觀點的修正和突破,這在本世紀70 年代以來的西方近現代史著作中,有明顯的轉向。在這裡,我要特別推薦美國著名歷史學家帕爾默(R.R.Palmer)與科爾頓(Joel Colton)合著的《現代世界史》。此書的一大特色,就是以“現代世界”的形成為主線,從“現代化”的新視角來觀察近期世界歷史的進程。
——羅榮渠(1927—1996),著名歷史學家,中國現代化研究的先驅
不斷的創新就要求有各種不同的見解為讀者提供各種不同的參照系。這裡的這部書為讀者所提供的,便是當今美國歷史學界一部分相當流行的見解。其中的優劣得失,正可為我國有關世界史的研究和知識提供一份參照系,而並非僅只是向一般讀者提供某些有關的知識而已。
——何兆武,著名翻譯家,思想文化史學者
《現代世界史》不是現代化理論的圖解,而是一部出色的歷史敘事。歷史總是比理論更豐富生動。現在一些宏大敘事往往拋棄歷史學講故事的傳統,而《現代世界史》把歷時性敘事與重大論題較好地結合起來,將法國學者布羅代爾所說的事件、局勢和結構三個層面比較合理地結合起來。讀者不難發現,該書既長於聯繫和比較,鋪張了宏大視野,又洞幽燭微,揭示歷史細節中的奧妙
——劉北成, 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
毫無疑問,帕爾默三人所著的最新版本依然是市場上最好的世界史入門教材之一。
——喬治·J· 馬可波羅和戴維·J· 普羅克特,塔夫茨大學
他們的著作的一個顯著特色便在於寫作風格,清晰,美妙。
——納撒內爾·格林,衛斯理大學

內容簡介

自1950 年初版以來,帕爾默等人所著的《現代世界史》便一直被譽為是一部殿堂級的歷史學術教科書,並被廣泛採用作教材。在近60年的時間裡,本書作者不斷修訂,如今已出至第10 版,其銷量在同類作品中一直名列前茅,是半個多世紀以來美國世界史教科書中壽命最長、讀者最多、影響最大的一部。
本書內容豐富、領域寬廣,以洋洋百餘萬文字闡述了現代歐洲的崛起這一世界性的事件。在作者筆下,曾經默默無聞的歐洲(或曰西方),在從16 世紀初至今的五百多年裡,逐漸創造出了一個輻射全球的政治、經濟、軍事、科技諸方面的世界體系。
作為一部將傳統敘事與結構分析相結合的作品,作者在以政治和制度的演變為主線的同時,對於社會史、文化史、宗教史諸方面也作了簡潔而生動的闡釋。全書貫穿了作者的人文關懷和現實情懷,思想的火花與睿智的表達時時可見,使得閱讀本書成為一次美妙的思想之旅。

作者簡介

R.R. 帕爾默(R.R.Palmer,1909—2002),美國著名歷史學家,1934 年獲康奈爾大學博士學位,1936—1977年間先後執教於普林斯頓大學、華盛頓大學和耶魯大學。作為法國大革命研究權威,以及美法兩國革命比較研究的先驅,帕爾默曾先後擔任美國法國史研究協會主席(1961),美國歷史學會主席(1970),同時也是美國哲學學會、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的活躍成員,並被歐美多所大學授予榮譽學位。1990年,帕爾默被義大利林琴科學院授予費爾特里內利獎。
本書是帕爾默的代表作,此外他還著有《18 世紀法國的天主教徒和不信教者》(1939),《民主革命的年代:美國與歐洲的政治史》(1959)等。
喬· 科爾頓(Joel Colton),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1950—1989 年任教於杜克大學歷史系,曾任洛克菲勒人文科學獎學金與研究項目主席,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古根海姆基金會、洛克菲勒基金會成員。
勞埃德· 克萊默(Lloyd Kramer),康奈爾大學哲學博士,北卡羅萊納大學歷史系教授,史丹福大學、康奈爾大學兼職教授。

譯者簡介

何兆武(1921— ),著名翻譯家,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譯有盧梭《社會契約論》、帕斯卡爾《思想錄》、康德《歷史理性批判文集》、羅素《西方哲學史》等,著有《歷史理性批判散論》、《葦草集》等。翻譯本書前言、導論,並作推薦導言。
孫福生(1933— ),廈門大學歷史系教授,原歷史系主任,兼任中國東南亞研究會會長和中國國際關係史研究會理事。翻譯本書第1、2、3、5、7、9章。
陳敦全(1939— ),廈門大學外文學院教授,譯有林肯《葛底斯堡演講詞》、達尼肯《眾神之車》、《COLLINS袖珍英漢雙解詞典》(香港)等。翻譯本書第4、6、8章。
周穎如(1927— ),商務印書館編審,曾與周川合譯卡斯頓《法西斯主義的興起》、托馬斯《林肯傳》,主譯菲斯《通向珍珠港之路——美日戰爭的來臨》等。翻譯本書第10章,校譯第21章。
周鴻臨(1933— ),廣西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教授。翻譯本書第11、12、17章,校譯本書第13、16章。
蘇中友(1951—2002),廣西師範大學教師。翻譯本書第13、14、15、16章。
范麗萍(1966— ),廣西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校譯本書第14、15、17章。
楊慧娟(1936— ),廣西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翻譯本書第18章。
羅敏興(1926— ),廣西師範大學化學系教授,精通英語、俄語。校譯本書第18章。
陳少衡(1929— ),燕京大學西語系畢業,商務印書館編審。譯有休斯《歐洲現代史(1914—1980)》(合譯)、狄更斯《荒涼山莊》(合譯)等。翻譯本書第19、20章。
周熙安(1925—2000),原名周川,商務印書館編審,曾參加翻譯《光榮與夢想》、《克格勃》等多部著作,還曾與周穎如合譯卡斯頓《法西斯主義的興起》、托馬斯《林肯傳》等。翻譯本書第21章。
牛可(1969—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北京大學世界現代化進程研究中心副教授。翻譯本書第22、25章。
董經勝(1964—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兼任北京大學拉丁美洲研究中心秘書長。翻譯本書第23章。
潘華瓊(1965—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講師,曾於1998年至2000年在比利時新魯汶天主教大學進修。翻譯本書第24章
王昺(1948— ),遼寧師範大學外語學院教授,加拿大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比較文明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翻譯本書第26章及“延伸閱讀:建議與書目”
陳啟能(1934— ),史學理論、俄國史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社科院世界歷史研究所研究員。校譯本書第26章
董正華(1950—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北京大學世界現代化進程研究中心主任,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富布賴特研究訪問學者。翻譯本書第27章。

推薦者簡介

羅榮渠(1927—1996),著名歷史學家,曾任北京大學世界現代化進程研究中心主任。代表作《現代化新論——世界與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堪稱我國現代化理論和現代化進程研究的奠基之作。
劉北成,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世界歷史》編委,世界近代史學會副秘書長。著有《福柯思想肖像》等,譯有布羅代爾《論歷史》、福柯《瘋癲與文明》、湯因比《歷史研究》(合譯)等。

圖書目錄

出版前言 1
簡 目 2
序一 用“現代化”的視角解讀現代世界史 羅榮渠 3
序二 現代世界史的標準著作 何兆武 5
序三 歷史教科書的黃金標本 劉北成 6
致中國讀者 8
第十版序 10
第五版序 14
大事年表及地圖、圖表目錄 25
導 論:地理與歷史 001
歐洲在現代史上的影響 003
第1章 歐洲的興起 009
1.古代:希臘、羅馬、基督教 010
希臘世界 011
羅馬世界 013
基督教的出現 015
2.中世紀初期:歐洲的形成 017
羅馬帝國的解體 018
拜占庭世界,阿拉伯世界和公元700年左右的西方 019
基督教會與羅馬教皇制度的產生 021
查理曼帝國,公元800—814年 023
9世紀時的入侵;到1000年時的歐洲 024
3.中世紀盛期:世俗文化 025
公元1000年後的農業與封建制 025
城市和商業的興起 028
君主國和政府組織的成長 031
4.中世紀盛期:教會 033
中世紀的教會和羅馬教皇制度的發展 033
智力生活:大學,經院哲學 036
十字軍,新的入侵,到1300年時的歐洲 039
第2章 西方基督教世界的動亂,1300—1560年 043
5.14世紀的災難 044
黑死病與其後果 044
中世紀教會的各種糾紛 045
宗教會議運動 047
6.義大利的文藝復興 048
義大利城市和“人”的新概念 049
人文主義:“文學”的誕生 054
學校教育、生活風尚和家庭生活 057
政治與義大利文藝復興 058
7.義大利以外地區的文藝復興 060
宗教學與科學 061
神秘主義和世俗宗教 062
鹿特丹的伊拉斯謨 063
8.新型君主國 063
英國、法國和西班牙的新君主國 064
神聖羅馬帝國和哈布斯堡的霸權 066
9.新教改革運動 067
路德和路德教 069
加爾文和加爾文教 073
英國的宗教改革 075
到1560年新教的鞏固 077
10.天主教的改革和改組 079
特蘭托會議 080
反宗教改革的十字軍 081
第3章 經濟重建和宗教戰爭,1560—1648年 085
11.大西洋的開放 085
在東方的葡萄牙人 086
美洲的發現 088
美洲的西班牙帝國 089
12.商業革命 091
商業和生產上的變化 092
資本和勞工 094
重商主義 095
13.社會結構的變化 097
社會階級 098
教育和政府的社會角色 099
東歐和西歐 101
14.天主教西班牙的戰爭:荷蘭人和英國人 102
菲利普二世的野心 102
尼德蘭起義 104
英國的捲入 106
鬥爭的結局 108
15.法蘭西的解體與重建 109
政治和宗教上的分裂 109
內戰和宗教戰爭 111
戰爭的結束:亨利四世領導下的重建 112
紅衣主教黎塞留 113
16.三十年戰爭,1618—1648年:德意志的解體 114
三十年戰爭的背景 115
戰爭的四個階段 115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1648年 118
第4章 西歐日益強大,1640—1715年 123
17.大君主和均勢 123
均勢思想 124
18.荷蘭共和國 126
荷蘭文明和政府 126
外交:與英法的衝突 130
19.英國:內戰 130
17世紀的英格蘭 131
內戰的歷史背景:議會與斯圖亞特王朝眾國王 132
克倫威爾嶄露頭角 134
20.英國:議會的勝利 137
王政復辟,1660—1688年:後期的斯圖亞特國王 137
1688年革命 139
21.路易十四時代的法國,1643—1715年:專制制度的勝利 143
17世紀的法國文化 143
法國專制主義的發展 145
政府與行政機構 147
經濟和財政政策:柯爾培爾 149
宗教:取消《南特敕令》,1685年 151
22.路易十四發動的戰爭:《烏得勒支和約》,1713年 152
1700年以前 152
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 154
《烏得勒支和約》 156
第5章 東歐的變化,1648—1740年 159
23.三個衰老的帝國 159
1648年以後的神聖羅馬帝國 160
1650年左右的波蘭共和國 163
1650年左右的奧斯曼帝國 165
24.奧地利君主國的形成 167
哈布斯堡權力的恢復與發展,1648—1740年 167
1740年左右的奧地利君主國 169
25.普魯士的形成 171
短命的瑞典帝國 171
布蘭登堡—普魯士領土的擴大 171
普魯士軍事國家 173
26.俄羅斯的“西化” 177
彼得大帝以前的俄羅斯 178
彼得大帝:對外事務和領土擴張 182
彼得大帝統治時期的內部變化 184
彼得革命的成果 187
第6章 科學的世界觀 189
27.科學文明的先知:培根和笛卡兒 190
17世紀前的科學 190
培根和笛卡兒 191
28.牛頓之路:萬有引力定律 194
各門科學的進展 194
科學革命:從哥白尼到伽利略 195
牛頓的成就:科學的屬望 198
科學革命與思想界 200
29.關於人類和社會的新知識 202
懷疑論思潮 202
新的證據觀 204
歷史和歷史學的成就 205
對傳統信仰的懷疑 207
30.政治學說:自然法學派 209
自然權利和自然法 210
霍布斯和洛克 211
第7章 爭奪財富和爭奪帝國的鬥爭 215
31.精英文化和大眾文化 216
32.18世紀的世界經濟 221
18世紀的商業和工業 221
世界經濟:荷蘭、英國和法國 223
全球經濟中的亞洲、美洲和非洲 224
西歐的財富:社會後果 226
33.《烏得勒支和約》後的西歐,1713—1740年 229
1713年後的法國和英國 229
“泡沫騙局” 232
弗勒里在法國;沃波爾在英國 234
34.18世紀中期的大戰:《巴黎和約》,1763年 235
18世紀的戰爭 235
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1740—1748年 236
七年戰爭,1756—1763年:在歐洲和美洲 239
七年戰爭,1756—1763年:在印度 242
1763年的和平解決方案 245
第8章 啟蒙時代 247
35.哲人及其他 248
進步與提高的精神 248
哲人們 250
孟德斯鳩、伏爾泰和盧梭 253
政治經濟學 257
啟蒙思想的主要潮流 258
36.開明專制制度:法國、奧地利、普魯士 259
開明專制制度的含義 259
法國開明專制制度的失敗 260
奧地利:瑪麗亞·特蕾西亞和約瑟夫的改革 262
弗里德里希大帝統治下的普魯士 265
37.開明專制制度:俄國 267
彼得大帝後的俄國 267
葉卡捷琳娜大帝:國內施政綱領 267
葉卡捷琳娜大帝:外交事務 269
開明專制制度的局限性 271
38.三次瓜分波蘭 271
39.新的騷動:英國的改革運動 274
一個“民主革命”時代的開始 274
說英語的國家:議會和改革 276
蘇格蘭、愛爾蘭、印度 279
40.美國革命 281
革命的歷史背景 281
美國獨立戰爭 283
美國革命的意義 284
第9章 法國革命 291
41.背景 292
舊制度:三個等級 292
舊制度下的土地制度 293
1770年後的政治文化與公共輿論 294
42.法國的革命和改組 295
財政危機 295
從三級會議到國民議會 296
下層階級在行動 298
國民議會的最初改革 299
憲法的變革 302
經濟和文化政策 303
與教會的爭吵 305
43.革命和歐洲:戰爭和二次革命,1792年 307
革命的國際影響 307
戰爭的來臨,1792年4月 308
1792年8月10日的二次革命 310
44.非常共和國,1792—1795年:恐怖統治 310
國民公會 310
向恐怖時期過渡的背景 312
國民公會的綱領,1793—1794年:恐怖時期 313
熱月黨人的反動 316
45.憲法共和國:督政府,1795—1799年 317
督政府的弱點 317
1797年的政治危機 319
1799年政變:波拿巴 321
46.專制共和國:執政府,1799—1804年 322
與教會的和解;其他改革 324
第10章 拿破崙時代的歐洲 327
47.法蘭西帝國體系的形成 328
第一次和第二次反法同盟的瓦解,
1792—1802年 328
和平間歇時期,1802—1803年 328
第三次同盟的形成,1805年 329
第三次同盟,1805—1807年:《提爾西特和約》 330
大陸封鎖體系和西班牙戰爭 332
奧地利解放戰爭,1809年 332
拿破崙鼎盛時期,1809—1811年 334
48.大帝國:革命的傳播 334
拿破崙帝國的組成 334
拿破崙和革命的傳播 335
49.大陸封鎖體系:英國和歐洲 339
英國的封鎖與拿破崙的大陸封鎖體系 339
大陸封鎖體系的失敗 341
50.民族運動:德意志 343
對拿破崙的抵抗:民族主義 343
拿破崙時代德意志的思想運動 344
普魯士的改革 347
51.拿破崙的傾覆:維也納會議 349
俄羅斯戰役和解放戰爭 349
波旁王朝復辟 350
維也納會議以前的解決方案 352
維也納會議,1814—1815年 353
波蘭—薩克森問題 354
“百日王朝”及其後果 355
第11章 工業、思想與爭取改革的鬥爭,1815—1848年 359 52.英國的工業革命 361
英國的農業革命 361
英國的工業主義:鼓勵與發明 362
英國工業主義的某些社會後果 365
古典經濟學:“自由放任” 366
53.各種“主義”的出現 368
浪漫主義 369
古典自由主義 370
激進主義、共和主義、社會主義 371
女權主義 374
民族主義在西歐 376
民族主義在東歐 378
其他的“主義” 379
54.堤壩與洪水:國內方面 380
1815年以後的反動:法國、波蘭 381
1815年以後的反動:德意志諸邦、英國 381
55.堤壩與洪水:國際方面 384
埃克斯—拉—夏佩累會議,1818年 384
南歐的革命:特拉波會議,1820年 385
西班牙和近東:維羅納會議,1822年 386
拉丁美洲的獨立 386
會議體系的終結 388
俄國:十二月黨人起義,1825年 389
56.自由主義在西方的突破:
1830—1832年的革命 389
法國,1824—1830年:1830年七月革命 390
1830年革命:比利時、波蘭 391
英國的改革 393
1832年以後的英國 395
57.西歐資產階級的勝利 397
工人的挫折和挑戰 398
社會主義與憲章運動 399
第12章 革命和秩序重建,1848—1870年 401 58.巴黎:西方社會革命的幽靈 402
法國“二月”革命 402
1848年“六月起義” 404
路易·拿破崙·波拿巴的崛起 405
59.維也納:中歐和義大利的民族主義革命 407
1848年的奧地利帝國 407
三月起義 409
六月後潮水的降落 410
反革命的勝利,1848年6月—12月 411
最後的革命爆發與被鎮壓,1849年 412
60.法蘭克福和柏林:自由德意志問題 413
德意志諸邦 413
柏林:普魯士革命的失敗 414
法蘭克福議會 415
法蘭克福國民議會的失敗 416
61.新歐洲的各種“主義”:現實主義、實證主義、馬克思主義 418
唯物主義、現實主義、實證主義 419
早期的馬克思主義 420
馬克思主義的來源和內容 421
馬克思主義的吸引力:它的力量與弱點 425
62.波拿巴主義:法蘭西第二帝國,1852—1870年 425
第二帝國的政治制度 426
帝國時期的經濟發展 427
內部困難與戰爭 428
第13章 大民族國家在全球範圍的強化,1859—1871年 431 63.背景:民族國家的觀念 431
克里米亞戰爭,1854—1856年 433
64.加富爾與1859年義大利戰爭:義大利的統一 434
義大利民族主義:加富爾的行動綱領 434
義大利統一的完成 436
統一後長期存在的問題 437
65.德意志帝國的建立與奧匈二元君主國 437
1848年以後的德意志諸邦國 439
19世紀60年代的普魯士:俾斯麥 439
俾斯麥的戰爭:北德意志聯邦的創立,1867年 441
普法戰爭,1870年 443
德意志帝國,1871年 445
1848年以後的哈布斯堡帝國 446
1867年妥協 447
66.沙皇俄國的自由化:亞歷山大二世 448
1856年以後的沙皇俄國 448
1861年《解放法令》和其他改革 452
俄國的革命主義 453
67.美利堅合眾國:美國內戰 454
美國的成長發展 455
北方與南方的疏遠 455
內戰之後:重建和工業的增長 457
68.加拿大自治領,1867年 459
德拉姆勳爵的報告 460
加拿大自治領的建立 460
69.日本與西方 462
背景:兩個世紀的孤立,1640—1854年 462
日本的開放 464
明治時代:日本的現代化 465
第14章 歐洲文明,1871—1914年:經濟與政治 469 70.現代“文明世界” 469
物質主義的和非物質主義的理想 469
文明“地帶” 471
71基本的人口統計:歐洲人口的增長 473
1650年以後歐洲和世界人口的增長 473
歐洲人口的穩定 475
城市的發展和都市生活 476
從歐洲遷移,1850—1940年 477
72.19世紀的世界經濟 480
“新工業革命” 480
自由貿易和歐洲的“收支平衡” 481
歐洲的資本輸出 483
國際貨幣制度:金本位制 485
一個世界市場:聯合、競爭——以及毫無保障 486
組織的改變:大規模經營 488
73.民主的進步:法蘭西共和國、英國、德意志帝國 490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的建立 490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的煩惱 492
共和國的力量和弱點 493
英國的君主立憲制 494
1900年以後英國的政治變動 496
愛爾蘭問題 497
俾斯麥和德意志帝國,1871—1890年 498
1890年以後的德意志帝國:威廉二世 499
其他地方的發展:一般評論 500
第15章 歐洲文明,1871—1914年:社會與文化 503 74.民主的進步:社會主義、工會和女權運動 503
工聯運動和英國工人的崛起 504
1850年以後的歐洲社會主義 506
修正主義的社會主義與革命的社會主義,
1880—1914年 507
女權運動,1880—1914年 509
75.科學、哲學、藝術和宗教 509
進化論的影響 511
遺傳學、人類學和心理學 512
新物理學 514
哲學和藝術的傾向 515
教會和現代 517
76.古典自由主義的衰落 521
19世紀自由主義的衰落:經濟趨勢 522
思想潮流和其他潮流 523
第16章 歐洲的世界優勢地位,1871—1914年 527 77.帝國主義:性質和原因 528
新帝國主義 529
動力和動機 530
作為十字軍的帝國主義 534
78.美洲國家 535
美國與墨西哥 536
19世紀90年代的美帝國主義 537
79.奧斯曼帝國的解體 539
19世紀50年代的奧斯曼帝國 539
改革和復興的嘗試,1856—1876年 540
1876年以後的鎮壓 541
俄土戰爭,1877—1878年:柏林會議 542
埃及和北非 543
80.非洲的瓜分 545
非洲的開放 546
列強之間的摩擦和競爭 549
81.帝國主義在亞洲:荷蘭人、英國人和俄國人 553
荷屬印度尼西亞和英屬印度 553
俄國利益與英國利益的衝突 558
82.帝國主義在亞洲:中國與西方 559
西方國家滲透前的中國 559
中國向西方的開放 560
吞併和租借地 561
83.日俄戰爭及其後果 564
第17章 第一次世界大戰 567
84.國際上的無政府狀態 567
兩個敵對聯盟:三國同盟與三國協約的對立 568
摩洛哥和巴爾幹半島各國的危機 569
塞拉耶佛危機與大戰的爆發 573
85.武裝對峙 576
大陸上的戰爭,1914—1916年 576
海戰 578
外交策略與秘密協定 580
86.俄國的崩潰與美國的干涉 583
俄國退出戰爭:革命和《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條約》 583
美國和第一次世界大戰 584
大戰的最後階段 586
87.奧地利帝國和德意志帝國的崩潰 587
88.大戰對經濟、社會和文化的影響 589
對資本主義制度的影響:政府調節經濟 589
通貨膨脹,工業變革,思想控制 592
文化悲觀主義 593
89.巴黎和會,1919年 595
“十四點”與《凡爾賽條約》 595
巴黎和會決議的意義 599
第18章 俄國革命和蘇聯 605
90.背景 606
1881年以後的俄國:反動和進步 606
革命政黨的出現 608
社會民主黨的分裂:布爾什維克和孟什維克 611
91.1905年革命 613
背景和革命事件 613
1905年革命的成果:杜馬 614
斯托雷平的改革 615
92.1917年革命 616
沙皇專制的結束:1917年三月革命 616
1917年11月布爾什維克革命 619
新政權:內戰,1918—1922年 620
93.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 624
政府:多民族和聯邦制 624
政府:黨和國家 625
新經濟政策,1921—1927年 626
革命後社會和文化的變化 627
史達林和托洛茨基 630
94.史達林:第一個五年計畫和清洗 631
計畫經濟 631
農業集體化 633
工業的發展 634
五年計畫的社會代價和社會成果 636
20世紀30年代的清洗審判 637
95.共產主義的國際影響,1919—1939年 638
背景:社會主義和第一次世界大戰 638
第三國際的成立 640
第19章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民主政治、反帝國主義以及經濟危機 643 96.1919年以後民主政治的進展 643
民主政治和社會民主的獲得 644
中歐和中東歐的新國家 645
東歐的經濟問題:土地改革 646
97.德意志共和國和洛迦諾精神 647
德國民主政體和凡爾賽 648
賠款、德國1923年的通貨膨脹和恢復 649
洛迦諾精神 650
98.亞洲的反帝運動 652
亞洲的憤懣 652
第一次世界大戰和俄國革命 653
土耳其和波斯的革命 654
印度的民族運動:甘地和尼赫魯 655
中國革命:三民主義 657
中國:國民黨人和共產黨人 658
日本:軍國主義和侵略 660
99.大蕭條:世界經濟的崩潰 661
20世紀20年代的繁榮及其弱點 661
1929年的崩潰和經濟危機的蔓延 662
對危機的政治和經濟反應 664
對危機的文化反應 666
第20章 20世紀30年代的民主與獨裁 669
100.美國:蕭條和新政 669
101.英法民主政體的試驗和調整 672
英國政治生活:20世紀20年代和蕭條 672
英國和大英國協:帝國的關係 674
法國:20世紀20年代和蕭條的到來 675
蕭條引起的動盪不安和人民陣線 676
人民陣線及其後 678
西歐和蕭條 679
102.義大利法西斯主義 679
墨索里尼和法西斯的奪權 680
法西斯國家 683
103.極權主義:德意志第三帝國 684
阿道夫·希特勒的興起 684
納粹國家 687
極權主義:起因和後果 690
專政政體的擴展 693
第21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 695
104.民主國家的弱點:戰爭又起 696
西方國家的和平主義與不團結 696
納粹的進攻和法西斯侵略 697
西班牙內戰,1936—1939年 699
綏靖政策的頂點:慕尼黑危機 701
綏靖政策的終了 703
105.軸心國家勝利的時期 704
納粹歐洲,1939—1940年:波蘭和法國的淪陷 704
英國的戰鬥和美國的援助 706
納粹進犯蘇聯:蘇聯前線,1941—1942年 707
令同盟國沮喪的1942年:蘇聯、北非和太平洋 708
106.西方和蘇聯的勝利 711
計畫與準備,1942—1943年 711
形勢的轉變,1942—1943年:史達林格勒、北非、西西里 714
同盟國在歐洲的攻勢,1944—1945年 715
大屠殺 716
太平洋戰爭的最後階段:1944—1945年 719
107.和平的基礎 720
第22章 冷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重建 725 108.冷戰展開的十年,1945—1955年 726
冷戰:起源和性質 728
德國:柏林封鎖和空運,1948—1949年 731
大西洋聯盟 732
日本的復興 733
在亞洲的遏制:韓戰 736
109.西歐:經濟重建 739
馬歇爾計畫和歐洲復興 739
西歐的經濟成長 741
110.西歐:政治重建 742
英國:工黨和保守黨 743
法國:第四共和國和第五共和國 744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 746
義大利共和國 749
111.世界經濟的重塑 750
貨幣穩定:確立“黃金—美元本位制” 751
歐洲的整合:從共同市場到歐洲共同體 751
黃金—美元本位的終結,1971年 754
112.共產主義世界:蘇聯和東歐 755
戰後年代的史達林主義 755
赫魯雪夫:流產的改革努力 756
東歐:數十年的專制 757
共產黨控制的鞏固 758
東德、波蘭和匈牙利的騷亂和鎮壓,1953—1956年 759
113.共產主義世界:毛澤東和中華人民共和國 760
內戰 760
毛澤東時代,1949—1976年 760
對外關係 763
第23章 亞洲和拉丁美洲的後殖民國家 765
114.南亞獨立國家的產生 766
英國統治的終結 766
尼赫魯的繼任者 768
獨立的五十年 770
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 770
115.東南亞獨立國家的出現 773
緬甸聯邦 773
馬來西亞 774
印度尼西亞 775
印度支那的獨立運動 777
美國和菲律賓 778
116.變革的拉丁美洲 779
殖民地經歷和獨立戰爭 780
北方巨人 781
經濟成長及其問題 781
美帝國主義的終結? 783
政治體制和拉丁美洲社會的衝突 783
21世紀初的墨西哥和巴西 785
拉丁美洲民主制的進步 786
第24章 從帝國到民族國家:“二戰”後的非洲與中東 789 117.非洲的革命 790
法屬北非 790
英國在西非統治的終結 793
奈及利亞 795
英國在東非統治的終結:
肯亞、坦尚尼亞、烏干達 796
南部非洲 798
南非聯盟 798
法屬撒哈拉以南的帝國 801
比屬剛果:從薩伊到剛果民主共和國 801
蒲隆地和盧安達 803
葡萄牙殖民帝國的終結 804
衣索比亞、厄利垂亞、索馬里和蘇丹 805
非洲的革命 805
118.中東的動盪 808
伊斯蘭教和阿拉伯世界 808
以色列的出現 810
以色列新國家 810
獨立後的阿以戰爭 811
以色列、被占領土與和談 815
利比亞和敘利亞 817
119.波斯灣的革命和戰爭 818
伊朗革命 818
兩伊戰爭 819
伊拉克和波斯灣戰爭 821
中東的變化 823
120.發展中的世界 824
發展的經驗 825
變化中的世界和持續存在的問題 826
重新評估發展 827
第25章 共存、對抗和新的全球經濟 829
121.對抗和緩和,1955—1975年 829
甘迺迪時代,1961—1963年 831
古巴飛彈危機,1962年 833
美國和越南戰爭 834
勃列日涅夫:布拉格之春 838
勃列日涅夫和尼克森 839
122.全球經濟的崩潰和復興:
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 841
衰退:經濟停滯和通貨膨脹 841
西歐的經濟和政治變化 843
美國經濟 846
金融的世界 847
擴大的歐洲共同體:問題和機遇 848
走向“單一的歐洲”:歐洲聯盟 849
123.冷戰再起 851
里根年代:從再度興起的冷戰到新的緩和 851
核軍備控制 852
124.毛澤東之後的中國 854
鄧小平的改革 854
中國的人口增長 855
第26章 對蘇聯式共產主義的國際反叛 857 125.蘇聯危機 857
戈巴契夫和西方 860
126.中東歐共產主義的垮台 861
波蘭:團結工會運動 862
匈牙利:改革變成革命 863
德意志民主共和國:革命和重新統一 864
捷克:“89是顛倒了的68” 865
保加利亞的宮廷革命;羅馬尼亞的流血 866
中東歐的1989年革命 867
127.蘇聯的垮台 867
“悄悄的政變” 868
流產的八月政變 869
128.蘇聯和東歐之後 871
1991年後的俄羅斯 872
民族主義的復活:南斯拉夫的瓦解 876
1989年後的中歐和東歐 880
第27章 變動中的現代世界 883
129.冷戰結束後的西歐 884
國際新環境下的政治與經濟不確定性 884
西歐:政治危機與不滿 884
歐洲的移民與難民 885
130.全球化時代的民族國家與經濟 887
經濟振興和政治上的“第三條道路” 887
20世紀90年代的日本 888
歐洲聯盟:擴展與深化 889
“新經濟”:20世紀90年代及其後 891
131.現代文化中的智識與社會轉型 894
科學與技術進步 894
原子物理學 896
科學與技術的社會含義 896
空間探索 898
哲學:戰後初年的存在主義 899
哲學:邏輯和語言,文藝批評,歷史 899
創意藝術 900
現代世界的宗教 902
激進主義:20世紀60年代的青年造反者 906
女性解放運動 908
132.21世紀的國際衝突 909
聯合國 910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俄羅斯和新的國際合作 912
恐怖主義與2001年9月11日後的戰爭 913
133.21世紀的社會挑戰 918
人口爆炸 918
環境 919
統治者與統治年代 922
延伸閱讀:建議與書目 926
索 引 995
出版後記 我們需要一部什麼樣的現代世界史 1026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