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巷

珠巷

泰興黃橋鎮古街巷。位於東進中路北側,東西走向,西至十橋中路,東至口巷,長三百五十米,寬約四米。臨街大多是明清風格的平房,青磚、小瓦、闥子門,前店後作,或前店後宅,路面由青石板鋪就。其歷史遺存豐富,文化積澱深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珠巷
  • 外文名:Zhu Alley
  • 所屬城市:廣州
  • 著名景點:福慧寺等(詳見下文古蹟遺存) 
巷名由來,古建遺存,

巷名由來

珠巷原名豬巷。歷史上泰興東半縣的農戶幾乎家家養豬,仔豬的需求量大,這裡相繼出現好多家小豬行,巷子便被叫做豬巷。後來小豬行被四行八作店鋪取代,到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老街已無一家豬行,豬巷漸漸地成了珠巷。

古建遺存

福慧寺
位於珠巷東首。始建於北宋天聖四年(1026)。寺門朝南,主建築依次為金剛殿、羅漢堂、大雄寶殿、藏經樓,偏殿有觀音殿、都天宮。大雄寶殿二層歇檐,斗拱結構,飛檐翹角,雄偉壯觀。三尊大佛、四大天王、十八羅漢、二十四天尊、赤腳觀音及三山海島,雕塑精美,金碧輝煌。福慧寺歷史上幾經天災人禍,至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末,只剩五間羅漢堂。二零零一年地方政府重修福慧寺,四方信眾紛至沓來,香火頗旺。
地處福慧寺斜對面。韓秋岩生於一八九九年,歿於二零零一年,享年一零三歲。韓老原本學工,後成為書畫家、詩人。一九二四年,韓秋岩捐資與友人一起創辦泰興縣第一所中學——私立黃橋初級中學。一九八九年,韓老將祖屋四間捐獻建黃橋圖書館。
泰興市文物保護單位。現存清代建築十多間,從其建築格局、用料的考究及精美的磚雕、木雕上仍可看出當年的氣派。丁西林一九一三年畢業於上海工專(今上海交大),一九一九年獲英國伯明罕大學理科碩士學位。一九二零年應蔡元培延聘回國,任北京大學物理系教授,後任系主任。一九二七年,任國立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所長,至抗戰勝利。其間曾三次代理研究院總幹事。建國後先後擔任文化部副部長、對外文化協會副會長、全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副主任等職務。創作《孟麗君》、《智取生辰綱》等多部多幕劇。
李弼余居第
丁西林故居東側,有明清老屋十多間。李弼余為清末舉人,中舉後在家坐館授徒餬口,曾作對聯一副,題於學館壁上:傷心夜雨蕉窗,點半盞寒燈,替諸生改之乎也者;回首秋風桂院,剩一枝禿筆,為舉家謀柴米油鹽。
大香壇
丁西林故居西側不遠處的一座過街木樓,樓下可供行人往來。民國年間,黃橋霍亂流行,病死者甚眾。時由黃橋商會發起,各商家富戶捐款獻物,在珠巷與南迎祥巷交界處建起純木結構的大香壇。壇高五米許,面積十五六平方米,有梯供香客上下。壇上陳設香爐燭台,供奉關帝像,七月半福慧寺僧人在此超度亡靈。
水龍局舊址。位於大香壇西側,約二十平米。舊時救火使用水龍,靠人力施壓噴水。水龍局裡面放著水龍、水桶、水帶、噴槍,牆上掛著鐵鉤、盪火、避火帽等。一有火情,居民就會自發地把水龍拉出來滅火。黃橋人給水龍局起名“潛龍淵”,以方磚陰刻嵌於門楣之上。取典於“龍潛於淵,備而不用”句意。
何氏宗祠
何氏後人為紀念何棐而建。何氏是泰興望族,明清兩代一門四進士。何棐歷任都察院陝西道監察御史、江西按察司副使、南京太僕寺少卿等職,人稱何御史。宗祠原有房屋四十餘間,宗祠西側有奉旨敇建的四牌樓一座。現已修復門廳、儀門各一座,大廳三間、樓房十間。門廳、儀門為順治三年建,大廳原是何棐舊居,明式建築,楠木廊柱。樑柱彩繪,歷經五百多年風雨依稀可辨。大廳原為族人議事場所,現按原樣布置,紅木太師椅,明代地屏,清代金磚,氣勢恢弘。大廳後的振裔樓建於雍正九年,樓內陳列何氏發展史料,家族中傑出人物的畫像及著作等。江蘇省古建築專家戚德耀考察後說:何氏宗祠規模之大,保存之完好,建築之精美,在省內實屬罕見。書法家邵華澤為何氏宗祠題寫匾額:江北第一祠。
黃橋鎮歷史上沒有城牆,先民們在街巷兩頭各砌上一道門。圈門兩側與民房相接,門洞為拱形,夜裡將兩扇厚實的木門或閂或鎖,整條街巷進入封閉狀態。門上有頂,磚木結構,兩邊削水,既保護了門,又可供行人避雨。東首的圈門面向大海,取名為鎮海門,西首的面對長江,叫澄江門。據專家考證,這種圈門國內尚不多見,地方特色鮮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