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刺

珍珠刺是一種在陰莖的冠狀溝處環繞龜頭出現的淡紅色小丘疹。常發生在青年和成年人,一般以20-40歲多見。10%的正常人會有,多見於包皮過長的和有手淫習慣的青年人。屬於生理性異常,不屬性病範疇。可能與包皮過長,包皮垢較多,造成慢性炎性刺激有關。一般無自覺症狀,常在洗澡或不潔性交後突然發現,易被誤診為尖銳濕疣。

基本介紹

  • 西醫學名:珍珠狀丘疹
  • 其他名稱:珍珠刺
  • 發病部位:陰莖的冠狀溝處
  • 主要症狀:淡紅色小丘疹
概述,發病原因及治療方法,病因及發病率,臨床表現,組織病理學檢查,鑑別診斷要點,治療原則,

概述

組織病理所見同女陰假性濕疣,外形呈乳頭樣突起,黏膜上皮輕度肥厚,上皮中上部有類似正常黏膜的空泡樣表現,其大小、形狀分布一致,細胞核無深染、固縮、黏膜上皮包繞疏鬆的結締組織,結締組織中毛細血管增生、擴張,有少許淋巴細胞浸潤。
多聚酶鏈反應檢查人類乳頭瘤病毒均是陰性,因而不是性傳播疾病。從臨床、組織病理及人類乳頭瘤病毒檢查可與尖銳濕疣鑑別,診斷不難。
治療上若患者有包皮過長,應做包皮環切手術,避免包皮垢刺激。

發病原因及治療方法

病因及發病率

引起陰莖珍珠狀丘疹的病因及發病率尚未明了。有學者認為本病症屬於一種生理髮育的異常。也有學者認為與包皮過長有關,如陳雪等調查發現男性青年中包皮過長者陰莖珍珠狀丘疹的發病率明顯高於包皮正常者。還有學者認為該病症可能與HPV感染有關,但Ferenczy等和張開金等檢測了病變組織中HPV,結果無HPV。作者觀察認為患者包皮過長、局部衛生狀況差、冠狀溝分泌物及污垢的長期刺激或其他因素如感染等引起的局部紅腫等炎性反應可能是造成本病症的直接原因。
陰莖珍珠狀丘疹的發病率各家報告不一。國外報導在正常男性人群中本病症為8.3%-30.1%。國內陳鳳崗等調查在239例男性(不包括包莖與性病患者)中發現159例,發病率為66.53%。張開金等在917例中發現220例,發病率為24%。陳雪等在2037名婚前體檢的男性青年中發現786例,發病率為37.92%。作者在性病門診中調查276例,發現109例,發病率為39.49%。這些調查結果均表明陰莖珍珠狀丘疹在臨床上是一種常見的病症。

臨床表現

陰莖珍珠狀丘疹多見於20-30歲左右的男性。損害主要發生在龜頭的邊緣與冠狀溝交界處和/或系帶處。損害為1-3mm大小的丘疹,位於系帶兩側損害較大。丘疹頂端圓而光滑,有個別丘疹呈毛狀或絲狀。丘疹多互不融合,多密集排列呈一行或多行,在龜頭背側明顯,可部分或完全環繞龜頭。損害顏色多為珍珠狀白色,少數為淡紅色、膚色,部分可出現輕度紅腫。無壓痛、無破潰,且患者無自覺症狀。

組織病理學檢查

陰莖珍珠狀丘疹的組織病理學檢查表現有角化過度,表皮輕中度增生,基底層正常,真皮內膠原纖維略有增生、緻密,真皮乳頭毛細血管有不同程度增生、擴張,周圍有少量淋巴細胞浸潤,無凹空細胞。

鑑別診斷要點

陰莖珍珠狀丘疹與尖銳濕疣鑑別診斷要點在於前者損害局限於龜頭的邊緣,損害數目較多,為珍珠狀乳白色丘疹,表面光滑,損害隨病程延長不增大,醋酸試驗陰性;而後者損害不限局於龜頭的邊緣,多單個散在,損害較大,表面不光滑,多呈菜花狀,隨病程延長逐漸增大,醋酸試驗陽性,組織病理檢查見凹空細胞。

治療原則

陰莖珍珠狀丘疹屬於一種良性病症,有的人持續一定時間後可消退,有的人可持續數十年無變化。因該病症無傳染性,而且不礙健康,故不需要處理。但為了預防該病症加重,患者要注意局部清潔衛生,保持乾燥環境是十分重要的。若患者要求治療時可選用雷射療法、冷凍療法或外塗腐蝕性藥物去除,但要切記避免損傷過度引起疤痕而造成病人的痛苦。對有些患者來說去除這些損害後可能再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