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際清

1926年畢業於北京內務部警官學校,歷任國民革命軍第八軍兼北伐前敵總指揮部、第十九軍司令部經理處工作人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際清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湖北沔陽
  • 出生日期:1907
  • 逝世日期:1994
  • 畢業院校:北京內務部警官學校
個人簡介,人物經歷,

個人簡介

王際清(1907—1994年),學名振為,號濟清,湖北沔陽人。

人物經歷

1930年進入商界,在上海振興號任會計。1932年回漢口,先後任民生紗廠、福太軍服號業務主任。1939年7月任川陝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兼會計主任。抗戰勝利後,回到漢口任大通渝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漢口協昌錢莊總經理、漢口市商會常務理事兼棉花販運同業公會理事長等職。
1949年初,隨著中國人民解放軍迫近武漢,中共地下組織派人與其聯繫,要王利用在商界的地位和影響,以及商會這一合法組織,穩定武漢人心,迎接解放。王際清請漢口商會理事長賀衡夫出面在家裡請客,邀請省、市知名人士李書城、張難先、晏勛甫(漢口市市長)、艾毓英(省參議會副議長)及工商界代表人士陳經畲、華煜卿、趙忍安、王一鳴、趙厚甫等共50餘人,成立“武漢市民臨時救濟委員會”,同國民黨展開反拆遷、反破壞鬥爭。針對有些棉花經營大戶準備出走的狀況,以棉花同業公會理事長身份,與常務理事秦育之、林厚周、彭華庭等決定租下鄱陽街鹹安坊8號全棟房屋作為棉花業公會的俱樂部,宣傳中共的工商政策,勸慰同業人士安心經營,等待解放,使原來準備出走的黃少山、彭華庭等大、中經營戶決心留在武漢。“華中剿總”擬向工商界收取“戡亂捐”、“城防捐”等,多次來人催收,甚至派兵持槍恫嚇。王際清堅持虛與委蛇,敷衍應付,拖延時間。武漢解放前夕,國民黨武漢守備區司令魯道源和保警總隊胡武等揚言要對武漢城市建設和交通進行破壞。中共武漢地下市委為保障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一方面組織工人護廠護店,一方面動員工商界採取應變措施。王際清積極參與商會籌集錢款等活動。由市工、商兩會負責人於5月11—15日,分別送給武漢守備區司令部、保警總隊、武漢警備司令部稽查處、市警察局等單位共3萬餘銀元、187擔大米、1,175袋麵粉。武漢未遭到大的破壞。
1949年5月武漢解放後,參與武漢市工商業聯合會的籌備工作。1952年11月28日武漢市工商業聯合會正式成立,任副主任委員,此後連任到1985年10月。期間,協助政府穩定物價,完成國家稅收,推動工商業者恢復和發展生產、經營,參加城鄉物資交流,重估企業財產,促進企業改造,迎接公私合營等,做了大量的工作。為配合政府的“工商業者要建立新的企業”的號召,帶頭組織大新公司,並在由政府組織的建業投資公司中任副總經理。建業投資公司為武漢化工原料廠投資20萬元,為江漢印刷廠投資5萬元。投資公司向武漢10家麵粉廠投資5萬元,並由王一鳴、趙厚甫、陳泉記等投資2.2萬元,把使瀕臨破產的10家工廠聯合組織成建新公司,兼公司經理。
1951年3月,為反對美國重新武裝日本,全市舉行10萬人遊行,任總指揮。此後又把在武漢大學讀書的兒子王亞民送往抗美援朝戰場。1951年下半年,回響抗美援朝總會的號召,武漢工商聯(籌)成立捐獻辦公室,任主任。武漢工商聯共捐獻舊幣611億元,折合戰鬥機44架(超額14架,僅次於上海)。在支援國家經濟建設中,武漢工商界購買折實公債389萬份。1954年武漢遭遇特大洪水,工商界超額捐獻寒衣27萬餘件。1957年4月任武漢市第一商業局副局長。
為中國民主建國會武漢市委員會第二至第七屆常務委員,湖北省工商業聯合會第一至第五屆副主任委員,第六、第七屆顧問;全國工商聯第一至第五屆執行委員,第六屆咨議;武漢市第一至第五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武漢市政協之友聯誼會副會長,武漢市人民委員會委員、人民政府監察委員會委員,政協武漢市第一、第二屆委員會常務委員,政協武漢市第五、第六屆委員會副主席。1981年12月,任武漢市兒童福利基金會副理事長。1985年10月任市工商聯代主任委員,1986年7月任主任委員,1988年任名譽主任委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