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邦瑞

王邦瑞

王邦瑞(1495年6月11日—1562年1月17日),字維賢,或作惟賢,號鳳泉。河南宜陽人,祖籍山西夏縣。明代中期大臣。

正德十二年(1517年),王邦瑞登進士第,改庶吉士,出為廣德知州。嘉靖中屢遷吏部左侍郎。俺答兵臨京師,他總督九門。因兵部尚書丁汝夔被逮下獄,遂攝兵部,兼督團營。韃靼兵退,改兵部左侍郎,專督營務。條上興革六事,言宦官典兵,為古今大患,請盡撤提督監槍者。後被仇鸞構陷,以忤旨罷官,家居十年。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起復原職。嘉靖四十年十二月(1562年1月)卒,年六十七,追贈太子少保諡號“襄毅。”有《王襄毅公集》傳世。

基本介紹

  • 本名:王邦瑞
  • 別稱:王襄毅
  • 字號:字維賢,或作惟賢
    號鳳泉
  • 所處時代:明朝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河南宜陽
  • 出生時間:1495年6月11日
  • 去世時間:1562年1月17日
  • 主要作品:《王襄毅公文集》
  • 主要成就:改革營制,撤宦官監軍
  • 官職兵部尚書
  • 追贈太子少保
  • 諡號:襄毅
  • 祖籍:山西夏縣
人物生平,早年經歷,歷職有績,整治營務,抵抗權幸,躓而復起,人物評價,總評,歷代評價,人物故事,有膽有智,寒窗夜讀,為民造福,家族成員,個人作品,史料記載,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王邦瑞生於明孝宗弘治八年五月十九日(1495年6月11日)。他年輕時就有氣量和才識。作諸生的時候,山東盜匪興起,王邦瑞曾向知府上呈剿寇的十四條策略。
正德十二年(1517年),王邦瑞登進士第,改庶吉士。因與王府有關係,被外授為廣德知州

歷職有績

嘉靖(1507年—1566年)初年,王邦瑞因祖父去世而離職。後補任滁州,經多次升遷至南京吏部郎中,調任陝西提學僉事。其後因貢入國子監的生員有五人以上考試不合格而獲罪,被貶為濱州知州。再遷任固原兵備副使。涇、汾大盜李孟春,流竄搶劫黃河東、西,王邦瑞剿平了他們。因祖母去世離職。守喪期滿,又擔任陝西提學,轉任陝西參政。因母親去世離職。再被起用提升為右僉都御史,巡撫寧夏。敵軍乘河水結冰進犯,王邦瑞設伏將其擊敗。後改任南京大理寺卿,未上任,又被召為兵部右侍郎。改任吏部右侍郎,旋即進升為吏部左侍郎。

整治營務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八月,“庚戌之變”發生,韃靼俺答進犯北京,王邦瑞奉命總督京城九門。他把禁軍駐紮在城外,以巡捕軍駐守東、西長安街,大開城門,接納四郊躲避韃靼軍的百姓。不久後,兵部尚書丁汝夔被下獄,朝廷命王邦瑞代攝兵部尚書,兼督十二團營
京師取消戒嚴之後,王邦瑞請求獎懲各將功過,並且疏浚九門濠溝,世宗允許。王邦瑞見軍營制度長期鬆弛,上疏極言團營之弊,世宗納其言,遂罷十二團營,恢復三大營建制,由鹹寧侯仇鸞統管,並改王邦瑞為兵部左侍郎,專督營務。又疏言宦官典兵為自古以來之大害,盡撤宦官監軍。世宗亦從之。他又舉前編修趙時春、工部主事申旞通曉軍事,請求將二人改至兵部任職,協理京營事務。不久後,世宗因所召兵部尚書翁萬達遲遲未至,於是命王邦瑞接任兵部尚書。他在任上,曾上疏條列安定天下的十二件事。

抵抗權幸

此後,仇鸞向世宗誣陷王邦瑞,使其對王邦瑞的信任減少。恰逢仇鸞奏請革除薊州總兵官李鳳鳴、大同總兵官徐珏的官職,而舉薦京營副將成勛代替李鳳鳴,密雲副將徐仁接替徐珏。世宗直接下達中旨,王邦瑞說:“朝廷改換將帥,必須要採納公卿的意見,由陛下決斷,以此來謹慎防止和杜絕禍亂的苗頭,來表示臣下不敢專斷。況且京營大將與各鎮將領互不管轄,為什麼為了京營,卻貶斥各鎮守將。如今曲從仇鸞的請求,臣擔心九邊將帥都奔走依附,這不是國家的福分。”世宗不悅,下詔責備王邦瑞。仇鸞又想節制邊將,停止修築薊鎮的邊牆,王邦瑞堅持不同意。仇鸞愈加憎恨王邦瑞,更加進讒誣陷他。適逢王邦瑞又上疏陳述剿撫大計,世宗於是下詔將其免職,讓他以普通官吏的身份辦理事務。數日後,王邦瑞在大計(官吏考核)時自我陳述,最終被除名,由趙錦接任。

躓而復起

王邦瑞離職後,仇鸞更加專橫,又與內閣首輔嚴嵩爭寵失和,終於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被陸炳揭其私及不軌之事,在被革職後憂懼而死,趙錦也被貶戍邊關,世宗在此後逐漸思念王邦瑞。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京營缺人,世宗說:“非王邦瑞不可。”於是在六月初一日起復王邦瑞原職。王邦瑞到職後,上書根據具體情況辦理的幾件事,都被世宗允許施行。
嘉靖四十年十二月十三日(1562年1月17日)卒於官,享年六十七歲。追贈太子少保,諡號“襄毅”,世宗派行人護送其靈柩回鄉安葬。

人物評價

總評

王邦瑞嚴正剛毅,有才識與氣量。為官四十年,以廉正有氣節著稱。

歷代評價

郭朴:敏惠溫方,凝掙不苟,識量弘遠,視天下事無一不可。應機立斷,而張弛必中,要以久暫鮮毫髮出入者,言擇可而發。平居退然若不出諸口,至臨大節、建大議,眾所呶呶,挺然諍之而不疑,蓋古之所謂剛毅人也。……公幼穎拔,九歲知文,自始學至終老,無故未嘗一日釋卷。性尤喜觀史,道及古今之務,禮典、法制、兵賦沿革繁略之變,歷歷如指掌。其文能發心所欲言者,頃刻數千言立就,而俊辯可觀。
徐階:邦瑞嚴毅有執,器識甚偉,歷官四十年,所至有建立,尤以廉節著雲。
孫奇逢:公初以文吏稱,而後以武略顯,則文經武緯,原非二事,能於源頭處理會,則天下事,誠無一不可為。
張廷玉:王邦瑞抵抗權幸,躓而復起,鄭曉諳悉掌故,博洽多聞,兼資文武,所在著效,亦不愧名臣雲。

人物故事

有膽有智

王邦瑞六七歲時,常和小朋友在街上用磚塊石礫做修城築堡遊戲。
有一次,他們正玩得起勁,忽見衙皂鳴鑼喝道,一乘八抬大橋過來了。這時,其他孩子們和街上百姓都紛紛躲避,王邦瑞卻坐在他們玩築的“城堡”里穩穩不動。一衙皂怒沖沖地喝道:“誰家這無管教的狂生,大老爺到此還不讓路。”王邦瑞一聽,站起來衝著他說:“世上只有官躲城,哪裡會有城躲官。”衙皂只得將此話如實回稟大老爺,大老爺覺得這孩子年紀雖小,倒也頗有膽識,便繞“城堡”而過。

寒窗夜讀

王邦瑞十二三歲時,因家境貧困,一直沒有入塾讀書。他每天打柴回家,總到私塾門口,靜聽學生們讀書,常常很晚才回家。有一次,王邦瑞正倚在私塾門旁的石獅上,全神貫注地聽讀,塾師責問道:“哪家的野孩子,在這裡乾什麼?”邦瑞微微一笑道:“聽讀”。塾師道:“你這野孩子,還能聽出點意思嗎?”王邦瑞順口背誦了兩段經文給他聽。塾師聽後,甚覺王邦瑞聰明,就問道:“你這樣聰明,為何不上學呢?”邦瑞聽了一聲不響地低下頭去,眼裡閃出了晶瑩的淚花,塾師憐憫地問:“是家庭不便嗎?”邦瑞這才慢吞吞地說:“家裡窮,爹不讓我來!”塾師見他衣服襤褸,不再問下去了。以後塾師與他父母商量,收他作了校友,邊耕邊讀,深夜不息,日復一日,終於成名。

為民造福

王邦瑞居官後,明世宗對他很器重,即派他作寧夏巡撫之職。他見到寧夏雖處在黃河之濱,但大部分土地卻不能澆灌,加之連年旱災,百姓生活十分艱苦。於是他身先士卒從黃河岸邊的山岩上挖掘隧道開渠引水澆田。由於工程大,沒經驗,見效慢,有人竟說是勞民傷財,他被罷了官。當他離職時,就在寧夏官府門前的大照壁上題了“虎去山還在,山在虎重來”10個大字,表明他治理山河的雄心壯志。後來,他又奏明世宗闡述了他要治理寧夏的決心和理由。世宗聞奏大悅,二次派他出任寧夏。他用了很短的時間,開挖了3條幹渠,縱橫灌溉800餘里,對發展寧夏水利事業起到了很大作用。寧夏人民為紀念他的功績,便在地頭蓋起了“尚書廟”,每逢過年過節,都要擺上供品紀念他。

家族成員

曾祖父:王璘,官至華亭縣丞
祖父:王臣,封壽官
父親:王謨,官至南京文選司郎中,後贈奉政大夫
兒子:王正國,官至南京刑部侍郎

個人作品

王邦瑞的作品由後人輯為《王襄毅公集》。《皇明經世文編》亦收錄有《王襄毅公文集》。

史料記載

《兵部尚書襄毅王公邦瑞墓志銘》
《大明世宗肅皇帝實錄·卷五百四》
明史·卷一百九十九·列傳第八十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