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逢賢

王逢賢 所學專業:教育學原理

所在部門:教育學系 研究方向:教育基本理論、德育原理、教育哲學 人才培養:1987年以來,共指導博士生33名,已畢業博士生24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逢賢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928年7月
  • 逝世日期:2013年12月13日
  • 職稱:教授(博士生導師)
  • 性別:男
個人情況綜述,學習工作簡歷,社會學術兼職,科研方向,科研項目,人物殊榮,代表性科研成果,教學工作,德育新論,優教與憂思,圖書目錄,獲獎信息,

個人情況綜述

遼寧大連人,現為東北師範大學榮譽教授(終身教授),教育學原理專業博士生導師。其一直專注於教育基本理論、德育原理方向的教學與研究,在海內外享有較高學術聲望。
王逢賢

學習工作簡歷

1949年—1951年,東北大學三部地理系學習
1951年—1953年,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範大學教育研究生班學習
1953年—2013年12月13日,歷任東北師範大學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導師

社會學術兼職

現兼任中國教育學會教育學分會學術顧問,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南京師大道德教育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國家基礎教育實驗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德育研究中心學術顧問,《教育研究》雜誌編委,《中國德育》 編委會副主任,香港田家炳教育基金會德育研討會顧問評審。
曾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學科評議組成員,全國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成員,全國教育科學規劃德育學科組組長、成員,全國教育學研究會副理事長,國家教育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教育學會學術委員,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學術委員,吉林省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副組長,吉林省教育學研究會理事長,吉林省社聯常委,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東北師大農村教育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等職。

科研方向

教育基本理論
德育原理
教育哲學

科研項目

曾主持“六五”規劃、“七五”規劃國家重點項目2個,國家教委重點項目等省部級項目3個。

人物殊榮

王先生是東北師範大學“教育學原理”博士點、國家重點學科的創建者。1987年以來,共指導博士生39名,已畢業博士生24名。畢業生中博士生導師數十名。 其中代表人物有東北師大副校長、博士生導師柳海民教授,北京大學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學行政管理學系主任、博士生導師肖鳴政教授,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博士生導師袁桂林教授,華南師範大學現代教育研究與開發中心副主任、博士生導師黃甫全教授,渤海大學副校長郝德永教授,以及深圳市教育局局長張寶泉(現任深圳市人大常委會教科文衛委員會主任委員)、珠海市教育局局長鐘以俊、貴陽市教育局局長李秉中等。
王先生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一項、國家社科基金獎一項,獲省部級獎20多項。

代表性科研成果

論文:
《學校德育過程特點初探》,《教育研究》,1979年第3期。
《繼續解放思想,探索教育規律》,《教育研究》,1981年第3期。
《馬克思的異化理論與人的全面發展》,《教育研究》,1981年第7期。
《少年期的本質特徵與教育的幾個問題》,《教育研究》,1983年第9期。
《貫徹“三個面向”中的幾個德育問題》,《教育研究》,1985年第1期。
《試論德育觀念的更新》,《教育研究》,1986年第1期。
《現代教育先行論再探》,《東北師大學報》(教育版),1986年第3期。
《深化教育改革與教育理論研究的突破》,《教育研究》1987年第11期。
《教育如何適應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中國教育學刊》,1989年第1期。
《學校德育的主導作用與社會環境的最佳化問題》,《教育研究》,1989年第8期。
《德育的獨立實體性不容否定》,《中國教育學刊》,1990年第1期。
《加強德育工作,發揮德育優勢》,《求是》,1990年第18期。
《學校教育整體改革與教育過程最佳化》,《教育研究》,1993年第1期。
《中國教育的現代化與跨文化交流結合點的探索》,《東北師大學報》1993年第2期,《新華文摘》1993年第6期全文轉載。
《順境與道德教育的幾個問題》,《教育研究》,1993年第11期。
《價值取向多元化與學校德育對策的思考》,《中國教育學刊》,1994年第6期。
《師德建設的理論思考》,《中國教育學刊》,1997年第4期。
《對教育優先發展戰略的再認識》,《中國教育學刊》,1998年第1期。
《價值教育及其在新世紀面臨的挑戰》,《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第5期。
《為創造以人為本的未來世界培養一代代創造型新人》,載汪永銓主編:《我的教育觀》,廣東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一種反思教育、表達教育的可貴嘗試》,《教育研究》,2001年第3期。
《學校管理與教育理念的選擇》,《東北師大學報》(哲社版),2001年第5期。
《中國“教育產業化”熱點問題的冷思考》,《東北師大學報》(哲社版),2004年第6期;《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2005年第1期轉載;《教育文摘周報》,2005-02-16、23轉載。
著作:
《中國小愛國主義共產主義教育引論》,(主編,教育科學出版社1987年)
《德育新論》,(主編之一,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1版,2000年新世紀增修版)
《學與教的原理》,(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優教與憂思》,(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教學工作

講授課程:
《當代世界重大教育理論前沿問題研究》(博士生)
《教育過程論》(博士生)
德育原理》(博士生)
指導研究生情況:
1987年以來,共指導博士生33名,已畢業博士生24名。

德育新論

本書立足於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需要,以"探新"為出發點,對德育領域的難點和前沿性問題,在評述國內外同類研究的基礎上,從多學科視角,用歷史與邏輯、事實與價值、適應與超越相結合的判斷方法,對德育和德育理論面臨的重大挑戰性問題,提出新思路、新對策。跳出了過去孤立研究德育的狹隘視野,引進了多門學科的理論和方法,將德育視為全社會的共同事業,從過去的垂直縱向結構轉變為與社會各部門、各種現象進行緊密聯繫的縱橫交錯的 提出德育的實體性問題。以往的德育理論強調其滲透性、寄寓性,缺乏其獨具的實體,致使德育成為"寄生物",難以同其他各育同等化實施,本成果在肯定了德育同其他各育共生性的同時,論證了德育具有其自身相對獨立的運作實體及建構機制。關於德育目標的分類,以往表述都較籠統,本成果從目標分類的角度作了具體分類,其層次和序列在理論與實際的結合上易於掌握。
道德與社會學道德與社會學
關於新時期德育功能觀的論述,本成果改變了以往只強調社會功能,忽視個體功能,在個體功能中只論述品德形成功能,未認識到其智慧型發展和享用功能;在社會功能中只重視政治功能而排除經濟、文化以及自然生態保護等功能的觀點,對德育的各種功能從一種新的理論觀念出發作了較為完整、全面的論述。
關於思想品德形成機制以及德育過程的矛盾,提出並具體分析了內化與外化機制,以及各種外部與內部矛盾問題。對德育過程中的教育者,第一次從社會學、心理學、倫理學等多種學科角度作了全面分析,對當代德育的教育者角色的轉換,以及教育者個性的德育功能等問題,均作了具有創新意義的論述。

優教與憂思

本書為“中國當代教育論叢”的其中一冊,全書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關於教育基本理論問題”,所選文章直接或間接地涉及了對教育本質、教育價值和功能、教育現代化、教育地位、教育目的、教育對象、教育體制、教育決策、教育過程、教育管理與評價等諸範疇的基本理論問題。第二部分是“關於學校德育問題”,第三部分是“關於教育理論研究創新問題”。

圖書目錄

關於教育基本理論問題
1.試論教育的經濟效果和投資的性質
2.自覺地按照教育規律辦學校
3.愛的教育、陶冶教育新探
4.教育的本質問題
5.教育過程問題
6.馬克思的異化理論與人的全面發展
7.現代教育先行論再探
8.教育如何適應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
9.學校教育整體改革與教育過程最佳化
10.中國教育的現代化與跨文化交流結合點的探索
11.呼喚“為教育服務”的理論——鄧小平為教育部門當“後勤部長”的啟示
12.教育現代化與終極關懷
13.對教育優先發展戰略的再認識

獲獎信息

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1項、全國首屆教育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1項、普通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1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優秀成果三等獎1項,及全國中國小德育先進工作者、香港柏寧頓孺子牛金球獎、曾憲梓教育基金教師獎等教學科研獎勵20多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