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貞石(明末清初“般陽四俊”之一)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王貞石,男,漢族,山東淄博人,出生於明朝末年。清乾隆年間山東省所修《淄川縣誌》載:其時有孫之鷟、韓允嘉、畢際竑、王貞石等四人,忠厚孝友,抑強扶弱,好德於鄉,文震一時,人稱為“般陽四俊”,名播於四方。

清康熙丁卯(1687年)應唐太史夢賚約,周曆邑中山水,後經兩月,畫出“般陽廿四景圖”,為其代表作之一,至今令人稱羨。。

基本介紹

  • 本名:王貞石
  • 別稱:“般陽四俊”之一
  • 所處時代:明末清初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山東省淄川縣
  • 主要成就:“般陽廿四景圖
人物經歷,事跡,

人物經歷

清乾隆年間山東省所修《淄川縣誌》載:其時有孫之鷟、韓允嘉、畢際竑、王貞石等四人,忠厚孝友,抑強扶弱,好德於鄉,文震一時,人稱為“般陽四俊”,名播於四方。
淄川是為千年古邑,物華天寶,地靈人傑,朝多名宦,代出俊賢。
王敏入,“窵橋王氏”之九世裔孫王敏入,字子遜,號梓岩又貞石,為邑庠生。明末清初人,善讀書,但家貧困。子遜公事親最孝,時邑中“衣冠領袖”唐夢賚曾為其作傳。子遜善畫,繪山川雲物卉蟲最工,尤善寫生,極妍盡態驚為神工。
清康熙丁卯(1687年)應唐太史夢賚約,周曆邑中山水,後經兩月,畫出“般陽廿四景圖”,至今令人稱羨。

事跡

時有叛軍王茂德作亂淄川,子遜曾於黑夜背負其父躲亂,竟誤入賊營,賊持刀相向,子遜便捨身遮刀救父,並哀求饒父一命,賊兵見人老肢殘,便叱之驅出。清初,謝遷據淄城時,其兵卒曾擄其父入城,路上,子遜追及,給兵卒說:父有不治之疾,不堪折磨。兵士見狀語切,亦舍而放之。子遜兩次捨身救父,大得鄉黨稱“奇孝”。後來,兩親歿,子遜朝夕守墓二十餘年,因貧窮不能為立碑碣,就尋找雲根老木,刻上文字,以當好的祭品。他還把父親寫的詩,草書於奇石上,背負於黌山、泰山、千佛山、華不注、長白諸山峰上,謂為父之形圖不朽。還築一石室,自己摹畫了父母真容,供奉室中,朝夕虔供,亦如事生儀。他七十多歲時,一提到雙親,仍雙淚涔涔,如童孩痛泣。其孝德孝行,亦如邑中“衣冠領袖”唐夢賚先生為之所作傳言:“可與王公(樵)肩望並傳。”
子遜公之妻陳氏,天性貞慧。正值明末土寇為亂,他們已合卺夫婦,但沒來得及履行禮式,便倉忙逃往山中避難了,陳氏見子遜穿著白色衣服匿伏,忙脫自己的青色衣遣婢女拿去覆身上。待賊人至,只朝白處追射,故子遜免遭追捕。後因陳氏不得婆母意,被遣回娘家。待公婆漸老,才又迎陳氏歸。當時大歉年,陳氏便賣掉自己首飾,幫助小姑子出嫁用度。陳氏照顧公婆周到殷勤,公婆感動不已。子遜夫婦如此孝順,族黨鄉親傳為美談,稱夫婦“雙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