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荊公旁聽文史

王荊公旁聽文史

王安石(1021年1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封荊國公,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仁宗慶曆二年進士。一生寫了不少深刻反映人民疾苦的社會問題的作品。1058年上萬言書,提出變法主張,要求改變“積貧積弱”局面,推行富國強兵的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併。因保守派反對,新法遇到阻礙。變法失敗後,退居金陵,即現在的南京。王安石在宋慶曆八年,任鄞縣縣令時為慈城撰寫的《慈谿縣建學記》,現仍保存著在孔廟。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北宋臨川鹽阜嶺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稱讚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後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荊公最得世人哄傳之詩句莫過於《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仁宗慶曆二年進士。一生寫了不少深刻反映人民疾苦的社會問題的作品。1058年上萬言書,提出變法主張,要求改變“積貧積弱”局面,推行富國強兵的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併。因保守派反對,新法遇到阻礙。變法失敗後,退居金陵,即現在的南京。王安石在宋慶曆八年,任鄞縣縣令時為慈城撰寫的《慈谿縣建學記》,現仍保存著在孔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荊公旁聽文史
  • 幅巾:頭上用一塊絹遮裹
  • 杖屨:穿麻鞋拄杖行走
  • 盛談:高談闊論
原文,注釋,翻譯,啟示,

原文

王荊公介甫,退處金陵。一日,幅巾杖屨,獨游山寺,遇數客盛談文史,詞辯紛然。公坐其下,人莫之顧。有一客徐問公曰:“亦知書否?”公唯唯而已,復問公何姓,公拱手答曰:“安石姓王。”眾人惶恐,慚俯而去。

注釋

(1)王荊公介甫:王安石,字介甫,封荊國公。
(2)退處金陵:退居金陵。金陵,今江蘇南京市。
(3)幅巾:頭上用一塊絹遮裹。
(4)杖屨:穿麻鞋拄杖行走。
(5)盛談:高談闊論。
(6)詞辯紛然:議論紛紛的樣子。
(7)其:代盛談文史者
(8)下:旁。
(9)莫之顧:即“莫顧之”,沒有人注意他。
(10)徐:慢,此指慢悠悠地。又,《石鐘山記》:“枹止響騰,餘韻徐歇。”
(11)唯唯:含糊的答應聲。
(12)俯:低著頭。

翻譯

(1)王安石,字介甫,封荊國公,退居金陵。一天,他頭裹一塊絹,拄著手杖行走,獨自遊覽山寺,遇見幾個人在那裡高談闊論文史,議論紛紛。王安石坐在他們旁邊,沒人注意到他。有一個客人隨意問他說:“你也懂得文書?”王安石含糊地應答。人家再問他姓名,王安石拱拱手回答說:“我姓王,叫安石。”那群人惶恐,慚愧地低著頭離開。
(2)王荊公(安石)退休後住在金陵(即今南京)。一日,他獨自去游山,頭戴絹巾,著草鞋,在一座寺廟前休息。這時來了幾個客人,圍坐在寺前高談文史,詞辯紛然,目空一切。王荊公坐在他們旁邊,沒有人看他一眼。忽然,其中一個客人輕蔑地問王公:“你也讀過書嗎?”王公唯唯不作答。那人又追問王公的姓名,王荊公無奈,便拱手答道:“在下姓王,名安石。”那些客人一聽,才知道他就是當時大名鼎鼎的思想家和改革家,惶恐不已,羞慚而去。

啟示

世間能人極多,在公共場所狂傲無禮是不智的,需要謙虛的態度,不能太張揚。
王安石雖有學富五車的文史知識,但他仍保持著謙虛謹慎、不驕不躁、不張揚的態度,又不失大家風範的品質,這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