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村(山東省濟南市萊蕪區雪野鎮下轄村)

王老村(山東省濟南市萊蕪區雪野鎮下轄村)

王老村隸屬山東省濟南市萊蕪區雪野鎮,位於濟南市萊蕪區西北37公里、鎮政府駐地西12.5公里處。北到通天峪,西為雕欄山東麓,南連官正村。全村現有550口人,山場面積2400畝,糧田426畝。

2017年11月,王老村獲評第五屆全國文明村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王老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中國華東
  • 電話區號:271117
  • 郵政區碼:0634
  • 地理位置:濟南市萊蕪區
  • 人口:550口人
  • 車牌代碼:魯S
  • 山場面積:2400畝
基本概況,教育狀況,經濟發展,歷史沿革,特產展台,地圖信息,

基本概況

村碑記載:“清朝中葉韓姓遷此,趙、單姓早居。相傳黃巢起義時有一王子死於此,眾稱此地為王老,藉以名村。”現該村有張、魏、朱、李、陳等姓氏。
明天順年間,王老一帶屬北鄉的雪野保和西鄉的王石保,沿襲至清末;民國初年,屬七區、八區所轄;1941年,萊蕪劃為萊北、萊東、新甫三縣,屬萊北。同年,撤銷鄉(鎮),劃大區為小區,以區轄村,王老村屬香山區;1945年10月,三縣合併,復稱萊蕪縣。1951年3月,萊蕪縣改地名區為數字區,香山區為十三區,王老村隸屬十三區;1955年10月,萊蕪縣又恢復地名區,王老村隸屬香山區;1958年3月,撤區劃鄉,王老村屬大王莊鄉;同年10月,上遊人民公社成立,王老村劃歸上游公社。1984年4月,上游公社改為上游辦事處,王老村隸屬安子灣鄉;1985年11月,上游辦事處分為上游、雪野、鹿野三個鄉(鎮),王老村隸屬鹿野鄉;2001年,撤鄉並鎮後,上游鎮、雪野鄉、鹿野鄉合併為雪野鎮,王老村隸屬雪野鎮
王老村地處高山峽谷,戰爭年代常有部隊來此駐紮休整,抗戰年代在此設定後方根據地。抗日戰爭時期,一有一支八路軍醫療隊駐此多年。垛莊、上游等地的傷員都送到這裡治療、休養。還有一個修械所駐在村中,所修造武器供垛莊、上游八路軍使用。雖然東10公里處的上游,北10公里處的垛莊都有日兵據點,但整個抗戰時期王老村從未遭受過兵燹之難。
戰爭年代,王老人積極參軍入伍,征戰南北。其中張成賢在戰火中壯烈犧牲,被定為烈士。張樂寬、魏振岱等人先後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張樂寬屢立戰功,解放後曾任湖北省地質局副局長、副省長等職。魏振岱曾任上海空軍某部後勤政治處主任。

教育狀況

解放後,王老也為祖國建設輸送了不少人才。張守銀,現任大連市中級人民法院政治處副主任。陳廷俊,入伍後曾任團級幹部,已離休。其子陳慶敏現為山東華冠集團副總經理。
解放前設有私塾;1953年成立速成識字班;1954年建初級國小(包括一至四年級、高小,五年級要到鄰村富家莊上);1972年建五二制中國小,1980年國中部撤消,合併到胡家莊聯中,只剩國小;1988年,五年級合併到富家莊國小。
王老村歷來重視文化教育,20世紀50年代,張樂廣曾聘請大王莊名醫來村為其獨自授課多年。張樂廣精修細研醫學知識,遂成當地著名中醫,尤善治療精神病、不孕症。他自製的“柴胡加減湯”治療精神病有特效,往往藥到病除,因此聲名遠播,萊蕪及淄博、章丘等地精神病患者多來此就診。他去世後,醫術失傳。改革開放後,村人更加意識到知識的重要性。自1990年至今,村里共考取了15名大中專學生,其中本科生10人。第一名本科生是張建中(畢業於萊蕪五中),現為山東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民航報》廣告部主任,著有詩集《最後的家》。第一個研究生是張琳,2001年以優異的成績考取重慶大學電子信息專業碩士研究生,因成績突出被免除一切學費。

經濟發展

村子的最東端,有一座總長200多米的引水渡槽飛架南北兩道山樑,仿若村子的大門,是1976年至l977年由上游公社出資建成,用於引北邊紅哨子水庫的水,向南澆灌王老、官正、富家莊等村糧田。由各村運來的方形石墩築成,根部長約3米,寬約2米,向上逐漸收縮,最高的石墩約有15米。水槽寬1.5米、高1米,由縣安裝隊吊裝而成。當時縣吊裝隊沒有吊車,沒有建築塔,他們便在南北兩座山樑之間拉上鋼絲繩,然後將滑輪掛在鋼絲繩上,將建築材料一點一點地拉上去。這座雄偉的建築是當時勞動人民勤勞和智慧的結晶。由此向北一里處的山溝中也有一座同樣的渡槽,總長80多米,最高的石墩17米多。
村西的雕欄山是萊蕪著名的高山,海拔900多米。兩峰之間有一山泉,噴涌不息,從未乾涸,名為“臥龍泉”,是通天河的源頭。北雕欄東側山體崩裂,有一巨石高數l0米,人稱“龍劈石"。北雕欄的北側有一條窄而深的山谷,終年少有太陽直射,氣溫較低,5月仍有冰雪,所以叫“凍凍溝”。村東有一棵古老栗樹,樹幹直徑1.5米,樹冠直徑1 5米。村里人都不知栽於何年。80多歲的老人說,小時候就見它這樣大,他們的祖父輩也曾對他們這樣說。至今仍枝葉繁茂,每年都結大量板栗。
近幾年來,王老村人治水、修路、開發土地,先後挖大口井10多眼,修建水庫3座,配套水渠3000多米,整修生產路、營林路1O公里,生產條件得到較大改善。村幹部以身作則,發動村民大搞種植結構調整,逐步改變了老百姓傳統的以糧為綱的種植模式,大蒜、生薑等經濟作物種植面積逐年擴大。同時,鼓勵村民養豬、養牛、養羊、養雞,千方百計增加收入。現全村發展養豬大戶12戶,蔬菜大棚15個。村民張永潔改變原來大棚單一種植模式,依靠“1+2”式間作套種立體種植結構,創造出了一條增收增效農業結構調整之路。王老果脯廠生產的糖薑片,以萊蕪生薑為原料,是佐餐佳品,又廣為藥用,運銷祖國各地,深受市場青睞。村中的預製板廠、石英粉廠等也辦得紅紅火火,增加了經濟收入。2001年,村支部被萊城區委組織部評為結構調整優秀黨支部光榮稱號。該村幹部作風正、工作紮實、民眾威信高,各項工作一呼百應。
2017年11月,王老村獲評第五屆全國文明村鎮
注釋
①雕欄山:傳說泰山奶奶曾想在此居住,但山不夠結實,泰山奶奶一坐便崩塌而成南北兩座,一座叫南雕欄山,另一座叫北雕欄山。泰山奶奶遂離此向西到達泰山,定居下來。山如此不結實,一定是糟爛了(土語,意為腐朽),於是稱之“糟爛山”,後逐漸演變為“雕欄山”。

歷史沿革

一、烈士英名錄
張成賢
二、歷任村支書
l949年一1955年 陳松龍。
1956年一1958年 與富家莊合為一個黨支部
1959年一1971年 張樂訓
1971年一1981年 張守寶
1981年一1986年 張成友
1986年一1987年底 魏振龍
1988年一1 993年 張成友
1993年一 魏振龍
三、歷任村主任
1938年一1942年 張加鳳
1943年一 盂祥德
一1 947年 陳松龍
1947年一 年 魏登忠
一1962年12月 張守才
1963年1月一 年 魏振林
一1980年1 2月 陳丙義
198l一1987年1 1月 張永錄
1987年12月一1988年1月 張永全
1988年1月一1988年10月 陳丙義
1988年10月一1993年3月 魏振龍
1993年— 張建華
四、副縣級及其以上幹部
張守銀 大連市中級法院副院長
張建中 中國航空報社主任編輯
張樂寬 曾任湖北省地質局局長、副省長
魏振岱 曾為上海空軍某師部後勤政治處主任
陳廷俊 曾為團級幹部
魏登科 曾為上海某縣副縣長
魏登賢 曾為濟南歷城區供銷社黨委書記
陳松海 曾為浙江某地供銷社黨委書記(正縣)
陳慶敏 現任山東華冠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
五、副高級及其以上專業技術人員
張維學 中學高級教師
六、陳慶敏
陳慶敏 男,漢族,1956年生,中共黨員,大專文化程度,高級工程師,北京化工學院兼職教授。1976年在山東萊蕪輕工塑膠機械廠參加工作,歷任棼術員、技術科長、技術開發部部長、副總工程師、總工程師、山東華冠集團總公司副經理、山東省塑膠機械研究所所長等職。
1994年被評喲全國青年科技標兵。1988年獲輕工部“科技先鋒”榮譽稱號;1989年被評為輕工部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技術專家,1990年被評為山東省科技拔尖人才;1991年獲山東省“新長征突擊”稱號;1995年榮獲山東省“富民興魯”勞動獎章一枚。
陳慶敏從事設計工作以來,先後領銜完成了26項塑膠橡膠機械新產品研製任務,其中包括國家級、部級、省級設計項目16項,承擔國家“七五”、“八五,科技攻關項目各1項;主持設計的17項產品均通過了省級以上技術鑑定,並填補了我國塑膠機械行業13項空白;他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三等獎兩項,輕工部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三等獎1項,市科技進步一等獎兩項、二等獎兩項、三等獎1項,多次榮獲了國家技術開發優秀成果獎、優秀新產品獎。
至1995年底,他設計的新產品共銷售550多台套,為本廠創造產值4.82億元,實現利稅8000餘萬元,替代進口為國家節約外匯3450萬
美元,綜合社會效益近30億元。

特產展台

村幹部以身作則,發動村民大搞種植結構調整,逐步改變了老百姓傳統的以糧為綱的種植模式,大蒜、生薑等經濟作物種植面積逐年擴大。

地圖信息

地址:濟南市萊蕪區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