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窯鄉(陝西省延安市安塞縣王窯鄉)

王窯鄉(陝西省延安市安塞縣王窯鄉)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陝西延安市安塞縣王窯鄉地處安塞縣中部杏子河上游。全鄉轄17個村,83個村民小組,人口2747戶,11043人,其中農業人口10869人。有耕地面積85980畝,累計造林面積186525畝,其中經濟林23544畝,人工種草保留面積15600畝。全鄉有學校18所,其中初級中學1所,完全國小5所,在校師生2587名,實現了教育“兩基”達標目標;全鄉有衛生院2所,全鄉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7‰以內。

2017年1月經甘肅省民政廳研究同意,撤鄉改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王窯鄉
  • 地理位置:陝西省延安市安塞縣
  • 面積:85980畝
  • 人口:11043人
基本情況,行政代碼,歷史沿革,基礎設施,農業生產,主導產業,建設發展,精神文明,黨的建設,

基本情況

王窯鄉位於安塞縣中部,杏子河上游,東徑109°66', 北緯36°53',距縣城直線距離30千米。面積224平方千米,人口11043人(2005年),其中農業人口10869人。轄17個行政村,83個村民小組。延(安)王(窯)公路通達。
遠眺王窯鄉遠眺王窯鄉

行政代碼

610624202:~200王窯村 ~201林溝村 ~202樊莊村 ~203白莊村 ~204李家溝村 ~205小橋溝村 ~206白渠村 ~207高溝口村 ~208崖窯溝村 ~209白台村 ~210莊科村 ~211白家窪村 ~212吳家灣村 ~213康廟村 ~214曹咀村 ~215王台村 ~216王崾先村

歷史沿革

1958年成立星火公社,年底併入延安縣。1961年9月成立安塞縣王窯公社,1983年9月改鄉。1989年底,全鄉東至真武洞鎮大狼牙刺峁,南到招安鄉陰陽溝,西連志丹縣候市,北靠化子坪鄉後窯溝,面積224.13平方千米,人口9318人,其中農業人口9054人,轄16個村委會,81個自然村,28個廢村。1997年,面積224.1平方千米,人口1萬,轄王窯、樊莊、林溝、白莊、李家溝、小橋溝、白渠、高溝口、崖窯溝、白台、莊科、王崾嶮、康廟、曹咀子、王台、白家窪、吳家灣17個村委會。

基礎設施

全鄉實現了村村通公路 ,公路里程達128公里,其中柏油路里程30公里;農電入戶率達到98%;全鄉80%的民眾飲用上乾淨衛生的自來水;全鄉開通了程控電話,移動、聯通網覆蓋全鄉,有10個行政村通電話;8個村安裝了閉路電視。王窯水庫成為延安城市供水的水源地,豐富的石油資源和民間藝術文化資源,給全鄉經濟發展注入了活力。

農業生產

隨著農村經濟成分的變化、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和退耕還林(草)步伐加快,種糧面積逐步縮小的同時,堅持實施“科技興農”戰略,確保人均1畝的農田種植面積,大力普及推廣新優技術,改良品種,加大科技投入,穩定總產。經濟發展快速穩步,2004年全鄉工農業總產值606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448元。人均產糧達460公斤。
秦安王窯鄉農田秦安王窯鄉農田

主導產業

近 年來,鄉黨委、鄉政府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以創建全市經濟強鄉為目標,本著“科教興農、產業富民、三產增收、石油強鄉”發展戰略,按照“重點突破草畜業,積極發展棚栽業,穩步推進林果業, 大力發展三產業”的工作思路,著力在山川秀美工程建設、主導產業開發、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上尋求新突破。全鄉完成退耕還林還草面積92000多畝,啟動實施“譚—王、杏—高、王—白”三大環線。草畜產業蓬勃發展,全鄉人工種草15600畝,舍飼養殖戶達到370多戶,建立林溝、寺崾先等養殖小區5個;棚栽業、林果業正在興起,三年累計建大棚338棚,弓棚157棚;以仁用杏、黃金梨、蘋果為主的果業面積不斷擴大,效益不斷提高。

建設發展

近 年來,以基礎設施建設和小城鎮建設為重點,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投資72萬元,打水井13眼,建小高抽2處,解決了15個村民小組,286戶,937人的人畜飲水困難;三年累計投資109萬元,為王崾先、白台村等村新修高標準農田2768畝。 投資78萬元鋪架白渠、高溝口、高橋、等9個村組高低壓線路16公里,改造了25公里的農網;投資130多萬元,拓寬維修鄉村道路34公里,新建2座大橋;2004年投資198萬元啟動實施高溝口—白渠1.76公里道路維修工程;投資248萬元實施了白台和寺崾先村異地搬遷,新建窯洞平房197孔(間) ,完善了水、電、路基礎設施。極大地改善了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提高了村民生活水平。 按照集鎮帶動農村的思路,搞好小城鎮建設。高溝口、王窯、白渠小城鎮建設初具規模,以建材、餐飲、運輸等為主體的服務業蓬勃發展,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全鄉有各類非公有制和個體工商業340多戶,轉移農村勞動力2000多人,非公制經濟已成為推動全鄉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緊緊依託集鎮優勢,大力發展商貿、餐飲服務業。依託區位優勢,著力發展運輸服務業。發展壯大第三產業為主體的非公有制經濟,拉動王窯、高溝口小城鎮建設,新建白渠小城鎮,按照“城市帶動”戰略,科學規劃,統一標準,分步實施,新建平房200間,發展非公有制企業和個體工商戶80戶,新增從業人員600人,提升高溝口、王窯、白渠小城鎮發展水平。按照“政府引導,市場配置”原則,積極組織勞務輸出,轉移勞動力,轉化勞動成果,發展“人力資源”,興建商貿、餐飲、服務等多元化產業,提高檔次和效益,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實現產值3470萬元。

精神文明

堅持“思想領先、重在實踐,德育為先”的方針,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將精神文明建設與政治文明、物質文明建設相結合,把精神文明建設貫穿於經濟建設、貫穿於黨建工作,貫穿於農業農村工作。把文明創建當作事關農村社會穩定、經濟繁榮的大事來抓,當作強鄉富民的第一要務來抓,全鄉上下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突出主題,以文明創建為載體,為“三個文明”建設營造了濃厚的輿論氛圍和良好的發展環境,積極開展“12345”創建活動,為該鄉“三個文明”建設營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和人文環境。促使該鄉文教、衛生等社會事業取得全面發展。堅持推行黨政齊動、機制帶動、上下聯動、廣泛發動“四動”,為全鄉“三個文明”建設和全面小康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黨的建設

鄉黨委以創建黨建先進鄉為目標,以村級支部創建“五個好”為總要求,按照“把黨建工作做到經濟工作中、做到人民民眾中去、做到日常工作中去”的總體思路,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深化農村黨的建設“三級聯創”活動,積極開展幹部培訓、黨員“八個一”、創樹科技示範戶及先進基層組織創業競賽和“三級聯創”五項活動。全鄉共有黨員436名,申請入黨人216名,其中入黨積極分子168名,科技創樹基地9個(富漢崾先養羊基地、李家溝養殖基地、高溝口牧草基地、黃金梨基地、吳家灣大棚油桃基地、王窯大棚菜基地、小橋溝碎石廠、白渠黃金梨基地、白渠大棚菜基地)。黨員“八個一”參與黨員326名,其中 創建示範戶46戶。 形成了鞏固基礎,重點突破、典型帶動、全面提升的工作格局,為全鄉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發展提供了有力的組織保證和更大的動力支持。先後湧現出省級先進黨組織1個,省級“五個好”支部1個,省級先進村1個,省級小康示範村2個,縣級小康示範村10個,為全鄉“三個文明”建設、全面小康建設和構建和諧社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