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禮先(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學家)

王禮先(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學家)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王禮先,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學家。首次將計算機信息管理技術與遙感技術,套用於中國山區小流域的水土流失調查和水土保持規劃;將地理信息系統、專家系統引入山區流域治理;首次提出並研究開發了流域管理信息系統,主編中國第一部《水土保持工程學》;界定了中國水土保持的內涵、目的、原則與措施體系;在參與制定國際防治沙漠化公約方面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貢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禮先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湖北省武漢市
  • 出生日期:1934
人物簡介,人物生平,技術成就,簡歷,主要論著,

人物簡介

王禮先(1934-) 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級重點學科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學科的學術帶頭人.
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科學家。1981年10月於奧地利維也納農業大學流域治理學專業獲博士學位,現任中國防治荒漠化培訓中心常務副主任,兼任中國水土保持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林學會森林水文與流域治理分會理事長、北京市政府專家顧問團成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1993-1995被UNDP聘為《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談判委員會顧問,1995年被全國防治荒漠化協調小組及防治荒漠化公約中國執行委員會聘為高級顧問。主持國務院三峽辦“三峽庫區森林流域管理生態技術”、科技攻關專題“華北土石山區水源保護林合理配置技術研究與示範”、主持中奧國際合作華北山地荒溪治理、森林植被對密雲水庫水環境改善等5期研究項目。40多年來先後主持國家及省(部)級重大科研課題10餘項,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部級二等獎4項,主編、合作出版《水土保持學》、《林業生態工程學》、《密雲水庫水源保護林效益研究》等教材、著作20餘部,發表學術論文百餘篇。

人物生平

王禮先,1934年1月23日出生於湖北省武漢市的一個職員家庭。1940年,因抗日戰爭,他隨家逃難到四川省的重慶市郊區,在裕華國小讀書,畢業後考上了一所基督教會學校——廣益中學。1950年他光榮地參加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並擔任了重慶市廣益中學第一任團支部書記。1952年春,中學畢業後,他參加了重慶大學的升學先修班學習,同年考入北京林學院(今北京林業大學)林學專業。在大學學習期間,他歷任團支部委員、班主席、院學生會副主席、主席等職務,並於1956年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57年秋畢業後,留校在林業系森林改良土壤教研組擔任教學工作。
1958年參加林業部組織的黃土高原造林設計技術學習大隊,聽取蘇聯專家主講的乾旱地區造林技術與規劃設計方法。1959 年他參加了中國科學院治沙隊,完成了內蒙古地區造林調查設計的研究工作。從1960年到1965年6月,他主講水土保持工程學,並主持編寫了中國第一部《水土保持工程學》講義,同時,他還兼任教研室副主任。1965年7月至1966年6月,赴黑龍江省大興安嶺林區參加社會主義教育運動一年。“文化大革命”期間他抓緊時間複習英語。1979年由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部派遣到奧地利學習荒溪治理,在兩年中他完成了博士論文《中國不同土壤侵蝕類型區荒溪治理的措施體系》,論文成績與答辯成績均為優,獲維也納農業大學博士學位,成為中國第一位在國外獲得水土保持學科領域博士學位的科技人員。值得一提的是,根據奧地利教育主管部門的規定,農學領域的博士論文必須用德語撰寫,這就促使王禮先在完成論文工作的同時,擠出時間去從頭學習德語。短短一年之後,他終於用德語寫成了500多頁厚的博士論文,並用德語進行答辯,受到了專家、同行的高度評價。學成回國後,他致力於把在國外學到的知識用於教學、科研。1982 年至1984年間,他除了完成了教學任務外,在北京、山西水土保持主管部門支持下,結合海河流域與黃土高原的水土保持規劃任務,開展了“小流域土地資源信息庫在水土保持規劃中的套用”研究,將計算機信息管理技術與遙感技術,用於以小流域為單元的水土保持規劃。同時,他還主持編制了《華北土石山區荒溪分類調查工作細則》。該項技術使外業調查速度提高了20倍;內業規劃速度提高了400倍;成本降低1/2。1984年通過技術鑑定,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986年人事部授予他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同年7月,他被破格提升為教授。
從1987年至1992年,他擔任水土保持系主任,1993年至1996年擔任水土保持學院第一任院長。1990年9月,他受聘於亞洲太平洋地區農村林業培訓中心(泰國),講授農地林業與水土保持。1993年3月至1995年3月,受聘於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談判委員會顧問,參與公約起草工作。他從1995年起擔任中國防治荒漠化協調小組高級顧問;1994年2月起任第三、四屆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從1996年6月起,任全國高等農林院校環境生態類專業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總負責人;1990年起擔任博士生導師,已培養出博士生25名,其中3名被評為省部級跨世紀學術帶頭人。1995年他還被授予全國優秀教師稱號。

技術成就

王禮先在奧地利學成回國後,將歐洲阿爾卑斯山區荒溪治理的經驗套用於中國,於1982年首次在中國提出荒溪分類的概念和方法。同年8月,北京市密雲縣山區許多山溝暴發了山洪土石流災害,王禮先受北京市山區水土保持主管部門委託,主持開展山洪土石流溝道分類調查,並在山區溝道分類的基礎上,繪製可能發生災害的危險區圖,加強災害的預報及合理安排危險區內居民向外搬遷的工作。1991-1995年,他結合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課題,開展了“北京山區荒溪分類與危險區製圖技術的研究”。王禮先將他在奧地利學習的荒溪分類與危險區製圖的經驗與北京山區的自然與社會經濟條件相結合,通過反覆實踐和驗證,編制了《北京山區荒溪分類與危險區製圖工作細則》。該細則首次在中國套用定性與定量評分相結合的方法,選取6項荒溪分類判別因子,建立判別模型,為山洪土石流的動力參數計算與防治措施設計,提供了依據。在荒溪分類的基礎上,對有人居住的溝道,按照5項判別因子的評分結果,繪製出危險區圖。此項成果獲1996年北京市科技進步二等獎。目前,北京市各山區縣已利用該技術,完成了全部山區近1萬平方公里分類調查與製圖任務,建立了北京荒溪分類與危險區信息管理系統。他為減免山洪、土石流災害做出了貢獻。為進一步研究“山洪土石流災害實時預報系統”,1996年8月,經北京市政府批准立項,他擔任主持人,開展了高解析度,中尺度數值模擬技術,預測北京山區雨季未來24小時降雨量的分布,實現汛期山洪土石流災害危險的每日預報,對防洪減災具有深遠的影響。
1989-1990年他主持了編寫了“八五”國家科技攻關項目“生態林業工程技術體系的研究”建議書及可行性報告,經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批准該項目列為“八五”攻關項目。內容涉及“三北”、長江、沿海、太行山4大區域的20餘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包括45個獨立的專題。1995年底由他主持編寫的該項目總驗收報告,得到專家好評。該項目取得了顯著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1994-1995年間,他又主持編寫“九五”國家科技攻關項目“生態林業工程技術研究與開發”項目建議書與可行性報告,也得到國家的批准。
從1991-1996年,他主持的國家“八五”攻關項目“長江中上游山地防護林水土保持與水文生態效益信息管理系統的研究”,是採用坡地人工降雨、徑流小區及流域對比的方法,對實驗流域內防護林的林冠截留、降雨人滲、徑流、壤中流、侵蝕產沙、徑流水質等指標,進行了系統的觀測,填補了長江中上游山區防護林生態效益定量研究的空白,首次提出了評價防護林生態效益的數理模型、統計模型、系統動力學模型以及神經網路模型。專家鑑定時,認為該成果達到了同類研究的國際先進水平,其中防護林水土保持水文生態效益信息管理系統的研製成果,達到國際領先水平。他還主持了“密雲水庫水源保護林效益的研究”,查明了由刺槐、油松、側柏、櫟樹等8個主要防護林樹種對土壤侵蝕、土壤入滲、土壤持水能力以及徑流水質的明顯作用,提出了評價水源保護林生態效益的定量指標。
最早將計算機用於中國水土保持規劃王禮先最早將國外的計算機信息管理技術與遙感技術用於中國水土保持規劃工作。1982年,他就提出了將小流域土地資源信息庫套用於水土保持規劃的技術方案,主持編寫了適用於海河流域與黃土高原的《小流域水土流失調查與水土保持規劃工作細則》,並套用于海河流域及黃土高原水土保持規劃實踐,培訓技術骨幹達400餘人。使外業調查工作速度提高20倍;降低成本一半;內業規劃速度提高400倍。這一技術便於多種方案對比,而且圖、文、表的內容齊全,該成果於1984年通過技術鑑定,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編寫水土保持方面的多部著作王禮先應聘擔任分支《中國大百科全書·水利卷》水土保持條目主編,他與關君蔚先生合作編寫《水土保持》及《水土流失》等領頭條目。明確中國的水土保持是指水土資源的保護、改良與合理利用,而不單是土壤侵蝕的控制,這一定義已被中國《水土保持法》、《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技術標準》以及有關教科書所引用。他主編的中國第一部《水土保持工程學》教材,獲林業部優秀教材一等獎。主編的《水土保持學》被列為國際交流教材。1993-1994年包括王禮先在內的14位專家、教授,共同編寫出版了《水土保持學》巨著。該書首次提出中國山區流域綜合治理的理論基礎應包括7個方面,即:流域水文學、土壤侵蝕原理、生態經濟學、系統論、大系統控制論、景觀生態學及可持續性準則。指明了中國山區流域治理的實質是山區以流域為單元的生態經濟系統的保護、改良與可持續經營利用。他還將多年來所取得的科學研究成果,諸如“流域管理信息系統”、“小流域土地資源信息庫在水土保持規劃中的套用”、“水土保持林綜合效益評價”、“荒溪分類與危險製圖技術”等編入書中。該書成為中國水土保持學科在新的發展時期的代表作之一。

簡歷

1934年1月23日 出生於湖北省武漢市。
1953-1954年 北京林學院造林專業。
1953-1954年 北京俄語專科學校留蘇預備部。
1954-1957年 北京林學院造林專業學習。
1957-1978年 任北京林學院助教。
1979-1983年 奧地利維也納農業大學林學系荒溪治理專業獲博士學位。
1978-1983年 任北京林學院講師。
1983-1986年 任北京林學院水土保持系副教授、校圖書館館長。
1986年 任北京林學院水土保持學教授。
1987-1990年 任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系主任。
1990年 任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學院、博士生導師。
1993-1996年 任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學院院長。
1989-1990年 受聘於國際侵蝕與泥沙培訓中心任教授。
1990年 受聘於亞太地區農村林業培訓中心授課。
1989年 受聘於國際侵蝕與泥沙培訓中心顧問。
1993-1995年 受聘於國際防止荒漠化公約的談判委員會顧問。
1994年 受聘於中國防止荒漠化協調小組高級專家顧問組成員。
1996年 全國高等農林院校環境保護類專業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總負責人。

主要論著

1 王禮先.流域管理信息系統.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4.
2 王禮先.水土保持工程學.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1.
3 王禮先.水土保持學.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5.
4 王禮先,Brooks K N主編.長江中上游水土保持與環境保護.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5.
5 王禮先.林業文獻檢索與利用.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88,1993.
6 王禮先.Combating Desertification in China.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6.
7 王禮先.森林影響山地環境論文集.北京林業大學學報,1994,16(增3).
8 Чергаф.王禮先譯.山地造林技術.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58.
9 Kirkby E.王禮先,吳斌,洪惜英譯.土壤侵蝕.北京:水電出版社,1986.
10 Riedel M,Zarcar D.王禮先,洪惜英,陳利華譯.森林改良土壤學.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0.
11 Mayev H.(德)肖承剛,王禮先譯.造林學.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89.
12 王禮先,洪惜英,孫立達.回歸分析方法在土壤侵蝕預報中的套用.北京林學院學報,1980,(2):36~40.
13 王禮先.關於荒溪分類.北京林學院學報,1982,(3):94~107.
14 王禮先,關君蔚,洪惜英.小流域水土流失綜合因子調查方法.北京林學院學報,1982,(3):179~198.
15 王禮先.關於土壤侵蝕的分類與分級.中國水土保持,1984,(6):18~21.
16 王禮先,洪惜英,謝寶元.小流域土地資源信息庫在水土保持規劃中的套用.北京林學院學報,1985,(2):11~23.
17 王禮先,洪惜英,張忠.系統工程原理在流域土地利用規劃中的套用.水土保持通報,1987,(3):37~40.
18 王禮先.農地林業與水土保持戰略.世界林業研究,1989,(2):36~38.
19 王禮先.長江流域生態系統與防護林體系結構系統分析.見:中國林學會主編.長江中下游防護林體系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1.
20 王禮先.我國水土保持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中國水土保持,1989,(10):21~25.
21 王禮先.土地資源信息庫與水土保持規劃.中國水土保持,1986,(1):17~20.
22 王禮先.小流域綜合治理的效益評價方法與指標.人民黃河,1987,(4):31~34.
23 王禮先.流域治理與林業科學.世界林業研究,1991,(4):38~41.
24 王禮先,洪惜英,張忠.流域管理信息系統的建立與套用.水土保持學報,1992,(2):26~30.
25 王禮先.全球荒漠化的防治現狀與發展趨勢的研究.世界林業研究,1994,(1):8~13.
26 王禮先,於志民,洪惜英.北京山區森林調洪作用研究.見:首都災害與減災對策文集.北京:氣象出版社,1992,166~171.
27 王禮先.林業與山區流域治理.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3,142~152.
28 王禮先.可持續流域管理的理論基礎與指標體系.見:水土保持持續發展論文集.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5,26~31.
29 王禮先.北京山區荒溪分類與危險區製圖.山地研究學報,1996,(1):17~21.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