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照華

王照華

王照華(1921.09~2009.12),男,漢族,原名王廷向,字朝華,山東泰安肥城安莊鎮窪里村人。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共中央組織部原副部長,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原常務副主任、執行主任,中國老齡問題全國委員會原主任,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三屆、第五屆、第七屆全國委員會委員,第四屆、第八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離休幹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照華
  • 別名:原名王廷向,字朝華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山東泰安肥城
  • 出生日期:1921年9月
  • 逝世日期:2009年12月7日
  • 職業中共中央組織部原副部長
  • 畢業院校:山東軍政幹部學校,濱海公學
  • 信仰共產主義
人物生平,經歷與成就,

人物生平

王照華,男,漢族,曾用名王廷向。1921年9月出生,山東省泰安肥城市人。
王照華同志王照華同志
1938年2月參加山東西區人民抗敵自衛團,同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8年後,歷任中共中央山東分局青年部幹事,中共沂水縣委青年部部長,中共中央山東分局青年幹部學校科長,山東省青年聯合會宣傳部部長,華東野戰軍支前政治部青年科科長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中央組織部副部長、辦公廳副主任,共青團北京市委第二書記。
1954年後任共青團北京市委第一書記。
1960年後,任共青團中央書記處書記、全國青聯副主席、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副會長等。
1975年後任中共第七機械工業部第五研究院黨委副書記、研究院革命委員會主任、中共黨委書記兼院長。
王照華同志王照華同志
1979年後任中共中央組織部秘書長、副部長,中國老齡問題全國委員會主任,中國老年基金會會長,中國老年報社社長,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執行主任,《中華英才》雜誌社社長、等。
王照華是中共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三、五、七屆全國委員會委員,第四、八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
王照華同志,於2009年12月7日在北京病逝,享年88歲。

經歷與成就

胸懷救國救民大志奔赴抗日戰場
  
王照華同志是山東肥城市安莊鎮窪里村人,出生在中國共產黨誕生的那一年。1937年,盧溝橋的槍聲打破了中華大地的寧靜,也激起了他的一腔熱血。1938年農曆正月初二,年僅17歲的王照華投筆從戎,參加了山東泰西人民抗敵自衛團。3個月後,組織上將他送到了山東軍政幹部學校去學習培訓。在這裡,他的思想政治素質有了很大提高,漸漸懂得了自己雖然沒有去扛槍殺敵,但做其他工作也同樣是為了革命事業。他在這座革命的熔爐里茁壯成長。 王照華,肥城市安莊鎮窪里村人。“七七”盧溝橋事變的槍聲,打破了中華大地的寧靜,也激起了青年王照華的一腔熱血。
王照華
在軍政幹部學校學習結束後,照華同志擔任過中共山東分局青年部幹事、沂水縣委青年部長、濱海區青聯主任、山東省青聯宣傳部長等職務。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他在沂蒙山區整整戰鬥生活了10年。濟南解放後,王照華奉調到中央青委工作。
在團中央和中央組織部的崗位上留下閃光的足跡

上個世紀50年代初,王照華當選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中央委員,並任團中央組織部副部長、辦公室副主任。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他又先後擔任過共青團北京市委第二書記、第一書記;1960年至1966年,擔任了共青團中央書記處書記、全國青聯副主席。“文化大革命”中,團中央是最先受到衝擊的單位之一。在林彪、江青等人的唆使、煽動下,團中央負責人“三胡二王”受到殘酷的批鬥。所謂“三胡”就是胡耀邦、胡克實和胡啟立,“二王”就是王偉和王照華。
王照華
王照華同志前前後後做共青團工作將近40年。他作為廣大團員和青年真誠的朋友,以自己充沛的激情、卓越的組織能力和正直無私的人品節操,感染引導著廣大青年,為團結、教育、培養新中國一代青年傾注了滿腔心血。這期間,他倡導青年要苦幹加巧幹,從工人中培養出了一大批黨和國家的棟樑之材。在首都的建築業中,他積極支持並舉起了“青年突擊隊”的大旗,在向建國10周年獻禮的十大建築中衝鋒陷陣,“青年突擊隊”成為北京城建系統的“黃埔軍校”。
王照華同志王照華同志
張百發第一次見到鄧小平,就是王照華同志給介紹的。那還是1958年,青年突擊隊長張百發在中南海受到中央領導同志的接見。當時擔任團市委書記的王照華將他介紹給了鄧小平同志,他對鄧小平說:“這個小伙子叫張百發,是個多面手。”張百發向小平同志匯報說:“我們有個口號,叫做‘身為鋼筋工,各行都精通,學成多面手,幹活不窩工’。”鄧小平聽後高興地鼓勵道:“好、好,這是6億人民的方向。”
王照華同志原名王廷向,字朝華,參加革命後為了工作需要,叫著順口,將朝華改為了照華。為了這個名字,還曾經引出了他和毛主席的一段佳話。20世紀60年代初,毛主席接見亞非拉青年代表團,王照華與熊向暉、劉寧一向毛主席匯報工作,劉寧一指著王照華作介紹,毛主席風趣地說:“王照華,光照中華,好!”主席見引起周圍人群笑聲又繼續說:“你不能光照中華,還要照到外國啊!”王照華果真把“光”照到了外國,在團中央分管國際工作,多次參加世界青年的會議。
粉碎“四人幫”之後,黨中央決定恢復共青團中央。王照華同志把新一屆團中央領導班子“扶上馬”之後,戀戀不捨地告別了他為之奮鬥了半生的青年工作,調到中央組織部任秘書長,之後又任副部長。當時,正趕上平反冤假錯案,他忠實地執行黨中央的決策,為撥亂反正,落實老幹部政策,為知識分子正名,選拔優秀的年輕幹部,貫徹黨的幹部路線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為老齡事業再展宏圖

到過王照華同志辦公室的人,都會看見友人題贈給他的那個條幅,上面寫著“青年時為青年事業嘔心瀝血,老年時為老年事業再展宏圖”。“老有所養,老有所學,老有所為,老有所樂”這四個“老有”的中國特色的養老之路,便是第一屆全國老齡委創造、由王照華同志廣為傳播的。作為中國老齡事業的“拓荒者”之一,王照華同志見證了中國老齡事業由初創到蓬勃發展的全過程。1986年10月,65歲的王照華同志經中央組織部批准,出任全國老齡委主任。他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了老齡事業之中。
王照華
由於操勞過度,病魔伺機向他襲來。1988年12月,照華同志被確診患了賁門癌,10天后他做了手術。然而,在醫院裡他並沒有閒著,他堅持坐在病床上聽取各方面的匯報並主持召開了一系列會議。為了解決老齡委的經費和編制等問題,他又拖著病體四處呼籲奔走,與有關方面進行聯繫。
王照華同志到中國老齡委工作後,曾代表中國出訪瑞典、法國、澳大利亞、日本……特別是他登上47屆聯合國討論老齡問題的講壇,報告神州1億多老齡人,老有所養,老有所樂,老有所為,老有所學,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老齡事業也開創出了一條有中國特色的國家、社會、家庭和個人相結合的養老之路時,與會者報以春雷般的掌聲。王照華任老齡委主任9年,他上任後,對有關老齡的重大問題進行調查研究、綜合計畫、組織協調、督促檢查,為老齡事業竭心盡力。他為老齡委的辦公經費親自找到國務委員兼財政部長王炳乾同志,落實了經費,創辦了《中華老年報》、《中華老年》雜誌、《中華英才》畫報、華齡出版社和老齡科研中心。1989年,他向時任總書記的江澤民同志匯報工作,江總書記對老齡工作的成績給予了充分肯定,他緊緊地握住王照華同志的手說:“您肩上的擔子很重,更要注意保重身體。”王照華憑著頑強的毅力和重於泰山的責任感辛勤工作著,使全國的省、地、縣、鄉、村都建立起了老齡委或相應機構,中國的老齡事業終於朝著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學、老有所為、老有所樂的目標邁進。中國老齡事業的大發展和王照華及廣大老齡事業工作者付出的心血緊密相連。
王照華在山東泰安王照華在山東泰安
主持中關工委,從“夕陽”又管到了“朝陽”

上個世紀80年代後期,面對國際國內異常複雜的政治環境和局面,一大批老同志深感做好下一代工作的緊迫性和必要性,聯名給中央寫信,呼籲切實抓好對青少年的教育和培養工作。正是在這種形勢下,經黨中央批准,正式成立了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簡稱中關工委),王照華同志又一次被選中來做這個新機構的牽頭人和主持人,出任中關工委常務副主任。2001年,已經80多歲高齡的王照華同志仍全身心地投入到關心下一代的事業中來,為托起祖國明天的太陽嘔心瀝血。王照華同志以一名老共產黨員的高度責任感,義無反顧地挑起了這副重擔。
王照華
給下一代的題詞給下一代的題詞
在主持中關工委工作期間,王照華同志經常宣傳黨和國家領導人對下一代健康成長的高度關心和重視,宣傳做好關心下一代工作的重要戰略意義。他多次在會上講,老同志在人生旅途的最後一站為社會、為下一代做些力所能及的貢獻,既培養教育了下一代,也體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這樣有利於身心健康,由此開創人生的第二個春天。他以此來鼓勵和號召更多的老同志投入到關心下一代的工作中。
王照華作為中關工委的執行主任,為關心下一代的事業多方聯繫,調查研究,組織協調。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及有關部委都成立了關心下一代組織,300多萬老同志參加到這一工作中來,他們已成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一支不可替代的力量。
王照華
各地那些失學兒童、貧困學生牽動著照華同志的心。1999年,中關工委領導、幹部積極籌措資金30多萬元,在黑龍江省大慶市林甸縣建立了一所“千秋希望學校”;中關工委資助清華大學特困研究生行動已有6年,共有50多名特困研究生得到資助。每逢佳節,王照華同志還和中關工委的領導到少管所慰問幹警,看望失足青少年。他還曾被法務部聘請為幫教顧問,到監獄去作報告。他總是語重心長地勉勵那些青少年要好好改造,把監獄看成特殊學校,爭取早日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